股融通配资,线下配资平台,线上股票配资炒股,10大配资公司

【產業創新】福建省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規劃(2018-2020年)

信息來源:福建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更新時間:2020-09-06

福建地處亞熱帶,丘陵山地廣,海灣多,氣候、生物資源多樣,特色農產品品種豐富,全省涌現出了一批具有獨特品種、特殊品質、特定區域的特色農產品,在市場上享有較高的知名度。今后一段時期,結合貫徹落實省政府加快農業七大優勢特色產業發展要求,進一步優化特色農產品生產布局,做強做大優勢特色農業產業,集中力量打造一批特優區,對于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農業綠色發展和農民增收,加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重要意義。

一、發展基礎

(一)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具有較好基礎

經過多年努力,我省特色農產品總量不斷增加,質量不斷提高,經濟效益穩步提升,一大批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發展壯大,形成了一批特色鮮明、分工合理、協調發展的優勢產業區,生產出許多優質特色產品,極大帶動了當地特色農業發展和市場拓展。據統計,2016年我省蔬菜、水果、茶葉、食用菌、中藥材、畜禽、筍竹、油茶、花卉、水產品等特色農產品產值達到3223億元,占我省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75%以上。一些產品形成了較強的市場影響力,創出了國際知名的大品牌,得到國內外廣大消費者的廣泛贊譽。 

(二)特色農產品區域品牌建設初見成效

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省先后開展了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工作,大量特色農產品獲得“三品一標”認證。2017年,全省新認證“三品一標”產品414個,截止12月底,我省累計認證“三品一標”產品3724個;其中獲得農業部登記保護的農產品地理標志70個,無公害農產品2828個,綠色食品710個,有機食品116個?!叭芬粯恕眳^域品牌逐漸成為產品質量和信譽的重要象征,為特優區建設奠定了重要基礎。

(三)優質特色農產品市場潛力較大

當前,隨著我省經濟社會的發展,城鄉居民消費結構持續升級,對農產品的營養功能、保健功能和優質、獨特等個性化、多樣化需求快速增加,豐富多樣的特色農產品越來越得到消費者青睞。同時,城鄉居民收入不斷增長,對特色、優質農產品的價格承受能力明顯提高,特色農產品市場呈現出購銷兩旺的態勢。今后一段時期,大量特色農產品將逐漸從區域性消費向全國性消費轉變,從少數群體消費向全民性消費轉變,從季節性消費向全年性消費轉變,特色農產品產業將成為我省農業發展的支柱產業。

(四)特色農產品新業態發展較快

特色農產品網銷增長快速,其中在阿里平臺銷售54.9億元,全國排名第7,僅鐵觀音銷售額達10.17億元,成為全省最大特色農產品類目。安溪、武夷山等7個縣上榜“2016年農產品電商50強縣”,其中,安溪縣名列第二名,武夷山市名列第七名。與此同時,古田鮮銀耳、龍巖花生、武夷正山小種、莆田龍眼干、平和蜜柚等特色農產品成為熱賣排行榜上排在全國前 20 名的爆款貨品。我省特色農產品電商平臺發展良好,如“食尚三明”整合三明地域特色農產品,推進特色農產品抱團“上網”營銷,安溪“茶多網”創立了全國“茶葉價格指數”,以及晉江市匯利電子商務(閩南便民購物網)、超大全求吃電商平臺等,成為我省特色農產品銷售的有生力量。

(五)各方投資特色農業的積極性較高

我省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后,農業始終是投資領域的一片熱土,特別是特色農業因發展潛力大,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在我省大宗農產品供需相對穩定的背景下,地方政府把發展特色農業產業作為帶動農民持續增收的重要抓手,引導農民積極調整生產結構,發展本地特色農產品生產。同時,大量社會資本進入特色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倉儲、物流、營銷等各個環節,促進特色農業產業增值增效。在政府、新型經營主體和廣大農戶的合力推動下,特色農業產業逐步形成以投入促進發展、以發展吸引投入的良性循環。

(六)特優區建設面臨的主要挑戰

盡管近年來我省特色農業產業取得了長足發展,特色產業布局已基本形成,但是形成大而強、特而強的特色優勢區域還不夠多,還存在以下不足和挑戰。一是發展集聚度不夠高。特色農產品生產大多數還是以家庭生產為主,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生產水平有待提高,優勢產業帶還未全面形成,部分特色農產品發展集聚度不夠高,品種、品質、品牌的效應還不夠明顯。二是科技支撐能力不足。省內農業方面的高校及科研院所數量較少,對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領域科技支撐不夠,在新技術開發、新品種選育等方面沒有大的突破,企業研發能力普遍不強,地方優良品種保護利用不足,部分物種資源處于極危、瀕危邊緣。三是產業鏈條較短。采后商品化處理、全程冷鏈物流水平有限,加工業普遍以中小企業為主,產品初加工為主,精深加工、高附加值產品少。四是品牌建設和管理滯后。一些地方政府、企業和農民忽視“特色”的價值,對品牌認識不到位,區域品牌和企業品牌資源缺乏有效整合,普遍缺少對公用品牌的有效保護,濫用品牌、假冒產品的現象尤為突出,品牌作用未能充分發揮。五是基礎設施不夠完善。不少特色農產品產區分布在丘陵、山區,基礎設施水平不高,抵御自然災害能力有限。大多數物流網絡只能覆蓋到縣鎮一級,特色農產品網上銷售“最后一公里”問題尚未得到有效解決。生鮮農產品物流業發展較慢,保鮮技術、儲存能力、配送力量弱,難以滿足產業加快發展的需求。六是資源環境約束趨緊,我省人多地少,長期的高強度開發、超負荷利用導致農業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受到不同程度損害,已經危及資源永續利用和生態安全。

二、總體思路及基本原則

(一)總體思路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引,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福建工作的重要指示,按照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圍繞促進鄉村產業振興、加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市場導向和綠色發展,以區域資源稟賦和產業比較優勢為基礎,將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作為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產業扶貧的重要抓手,帶動農民增收和促進脫貧致富。到2020年,圍繞特色糧經作物、特色蔬菜、特色水果、茶葉、特色食用菌、特色花卉、特色畜禽、特色水產品、特色林產品九大類,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打造我省特色優勢產業,創建8個左右國家級特優區,認定100個左右省級特優區,形成以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銷售產業鏈為基礎,集科技創新、休閑觀光等為一體的特色農業產業集群,著力打造“全國知名、區域暢銷”特色品牌。

(二)基本原則

1.堅持品質優先、綠色發展。嚴把農產品質量安全關,以質立足、以質創優,把特色農產品優勢區打造成為優質安全農產品生產區。堅持資源節約、環境友好,依托青山綠水發展綠色農產品,推動形成保護與開發并重、生產與生態協調發展的綠色發展方式。

2.堅持市場導向、有序推進。調動優勢產地經營主體積極性,瞄準市場消費需求,以市場帶動創建,以創建促進發展,不斷提升特色農業產業的競爭力。合理規劃特優區的區域布局和產業規模,推進區域內產品結構、品種結構、經營結構的調整優化,保障特色農業產業健康持續發展。

3.堅持三產融合、農民增收。推進特色農產品生產“接二連三”,延長產業鏈,培育壯大新產業、新業態,與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科技園區、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特色村鎮、鄉村旅游等建設有機結合,實現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和全鏈條增值。完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

4.堅持標準引領、科技支撐。因地制宜、因品施策建立生產標準和產品評價標準,對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倉儲、流通等環節進行標準化、規范化管理,提高專業化發展水平。強化技術研發和推廣體系,加強特色農產品品種資源保護,將特有品種、技術與工藝作為核心競爭力,提升特色農產品的科技含量。

5.堅持品牌號召、主體作為。培育區域公用品牌,鼓勵發展企業品牌,完善品牌維護與保障機制,提升特優區品牌的市場知名度、美譽度,引導特色農產品品牌化發展,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特優區建設中的核心作用,促進集群化發展,鼓勵合作互惠和良性競爭。

6.堅持市縣主抓、凝聚合力。各市、縣(區)要從區域經濟發展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出臺扶持政策措施,大力推進特優區建設。省有關部門結合現有渠道予以積極支持,匯聚多方資源,形成凝心聚力的良好發展氛圍,合力推進特色農業產業提檔升級、做強做大。

三、主要建設內容

創建特優區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在完善標準體系、強化技術支撐、改善基礎設施、加強品牌建設、培育經營主體、強化利益聯結等方面統籌推進,按照“填平補齊”的原則,優化一產、深化二產、強化三產、融合一二三產,構建產業鏈條相對完整、市場主體利益共享、抗市場風險能力強的特色農產品優勢區。

(一)標準化生產基地

建設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推進品種選擇、生產過程、終端產品的標準化,把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建設成為原料供應基地、名特產品的第一車間,因地制宜發展休閑農業、觀光農業,實現農旅互動、融合發展,提高特色農產品的標準化、規范化生產水平。

1.特色糧經標準化基地。加強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根據生產需要,建設田間道路、排灌溝渠、水利和電力設備設施。推廣特色糧經作物良種,加快品種改良與更新換代,提高良種覆蓋率。集成組裝綠色高產高效技術模式,推廣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病蟲害、測土配方施肥、節水灌溉、施用生物有機肥等技術。

2.特色園藝標準化基地。推進水、電、路、渠、土地平整等田間工程,以及溫室大棚、溫控菇房、集約化育苗、田頭預冷等生產基礎設施建設。應用防蟲網、粘蟲板、殺蟲燈、性誘劑等綠色防控技術,集成避雨栽培、水肥一體化、有機肥替代化肥等綠色栽培模式。推廣草生栽培,施用生物肥料等生態栽培技術。加強品種改良與更新換代。推行生產檔案統一編制,詳細記載農事操作。

3.特色畜禽標準化養殖場。建設特色畜禽標準化養殖圈舍、配備標準化智能化飼養設備、環境控制和節水設施設備,積極發展綠色循環養殖業;加強特色畜禽品種培育、改良與更新換代;制定并實施科學規范的畜禽飼養管理規程,促進生產流程標準化;嚴格遵守飼料、飼料添加劑和獸藥使用有關規定,生產過程實行信息化動態管理。促進防疫制度化,完善防疫設施,科學實施畜禽疫病綜合防控措施,對病死畜禽實行無害化處理。推進養殖廢棄物減量化處置、資源化利用水平。

4.特色水產標準化生產基地。推進標準化水產養殖池塘建設,發展環保型塑膠漁排、工業化養殖和深水大網箱養殖,鼓勵養殖企業應用新設備、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推廣物聯網技術和相關設施設備建設,建成一批高標準、現代化的養殖池塘、全塑膠漁排、深水網箱、工廠化養殖和封閉式循環水養殖基地。進一步提高每個品種養殖水平和產品質量。完善養殖管理制度,細化養殖設施設備管理、投入品使用記錄和安全使用、病害防控、養殖廢水處理、水產品質量安全自建等制度規范等。

5.特色林產品標準化基地。推廣標準化栽培技術、山地生態經營技術、綠色生態栽培技術、低產林改造技術等,通過竹山機耕道、噴滴灌設施建設,大力發展豐產高效竹林、油茶等示范基地,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花卉等設施林業,鼓勵培育種植優勢鄉土品種、優良觀賞苗木,推進花卉苗木產業集群區建設。

(二)加工基地

根據不同區域、不同產業的發展情況,因地制宜,以發展具有地方特點的特色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為重點,積極整合和規范發展各類農產品加工產業集聚園區,加快實現加工園區化、園區產業化、產業集聚化,最大限度挖掘特色農產品的增值潛力。

1.特色農產品產地初加工。支持農戶、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改善儲藏、保鮮、烘干、清選分級、包裝等設施裝備條件,加強規范化、標準化生產,促進質量提升;強化商品化處理,減少產后損失。積極推廣適用技術,因地制宜建設初加工設施,提升農產品初加工水平。

2.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科學集成應用生物、工程、環保、信息等技術發展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推動非熱加工、新型殺菌、高效分離、節能干燥、清潔生產等新技術在農產品加工領域的應用,積極開發以特色農產品為原料的營養、健康、功能性食品和休閑食品,提升特色農產品整體效益。

3.特色農副產品及加工副產物綜合循環利用。推動特色農產品及其加工副產物資源化循環利用、全值利用、梯次利用,采取先進的提取、分離凍干、發酵與制備技術,集中建立副產物收集、運輸和處理渠道,加快推進秸稈、林業剩余物、油料餅粕、果蔬皮渣、畜禽皮毛骨血、水產品皮骨內臟等副產物綜合利用,開發新能源、新材料、新產品等,不斷挖掘農產品加工潛力、提升增值空間。

(三)倉儲物流基地

在現有農產品流通體系的基礎上,因地制宜依托公路網、鐵路網、機場、電商企業布局,完善倉儲物流設施,不斷提高特色農產品流通效率。

1.產地收儲設施。在充分利用現有收儲設施的基礎上,在產地就近建設預選分級、加工配送、包裝倉儲等基礎設施,完善收購網點,配套建設倉儲、物流、冷鏈設施。根據本地現有集散基礎,規范建設一批田頭市場。鼓勵各大農產品電商平臺在產地建設電商服務站點。

2.產地批發市場。建設完善專業批發市場,推動現有產地批發市場轉型升級,完善標準化交易專區、集配中心、冷藏冷凍、電子結算、檢驗檢測等設施設備,加強廢棄物循環利用與處理、安全監控等設施建設,提升農產品批發市場綜合服務功能。

3.冷鏈物流體系。加強分級、包裝、預冷等設施建設,提高商品化處理能力。發展保溫、冷藏運輸,穩定商品質量、減少損耗。完善冷鏈配送設施建設,以加工企業為核心建立農產品原料供應冷鏈物流體系,利用第三方冷鏈物流發展加工品銷售冷鏈物流體系。培育新型流通平臺,發展具有集中采購、跨區域配送能力的現代化配送中心。

(四)科技支撐體系

把地方優良品種保護、新品種培育和技術創新作為提升特色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的戰略措施,加大特色農產品品種資源保護等基礎工作,加強新品種培育和提純復壯,完善良種繁育體系和科技支撐體系。

1.地方優良品種保護。加強特色農產品種質資源保護,收集、保存名、特、優、稀農產品種質資源。

2.新品種培育與良種繁育。加大野生資源的馴化和品種創新工作力度,持續培育特色農產品新品種,進行品種提純、復壯,保持和改良特色農產品的優良品質特性,積極推進新興品種的引進、篩選和推廣應用。根據特色農產品良種需求,建設和布局良種繁育基地,發展多種形式的良種生產供應體系,大幅度提高良種覆蓋率。

3.生產與加工技術創新。依靠企業、高校及科研院所、新型經營主體等,重點解決特色種養技術、專用農資、專用機械、病蟲害防治、疫病防控、儲藏保鮮等關鍵問題。支持果品、蔬菜、茶葉、菌類、道地藥材、筍竹、油茶、花卉等營養功能成分提取技術研究,開發營養均衡、養生保健的加工食品。開展精深加工技術和信息化、智能化、工程化裝備研發,提高關鍵裝備國產化水平。

4.生產技術培訓與推廣。充分發揮農業技術(畜牧、水產)推廣體系優勢,采取田間指導和集中授課的方式,對農戶加強特色農產品生產指導,通過網絡、手機APP等方式強化與農戶的溝通反饋,及時對新技術、新品種生產效果進行收集,有計劃、分層次的向農戶傳授新技術、新技能。加強科技示范,培育示范農戶、樹立示范基地,通過鮮活的例子帶動農戶掌握和推廣運用新技術,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品質。

(五)品牌建設與市場營銷體系

遵循品牌發展規律,充分發揮品牌引領作用,重點抓好“創新、品質、管理、誠信”等重點環節,完善市場營銷體系,提高特色農業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擴大消費市場容量,不斷提升產業效益。

1.特色品牌培育。支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和森林生態標志產品等的申請認證和擴展。依托特優區創建,加強傳統品牌的整合,集中建設一批叫得響、有影響的區域公用品牌作為特優區的“地域名片”,提升管理服務能力,培育和擴大消費市場,實現優勢優質、優質優價。緊盯市場需求,堅持消費導向,擦亮老品牌,塑強新品牌,努力打造一批國內、國際知名的企業品牌。運用地域差異、品種特性,創建一批具有文化底蘊、鮮明地域特征“小而美”的特色農產品品牌。做好品牌宣傳推介,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媒介做好形象公關,講好品牌故事,傳播品牌價值,擴大品牌的影響力和傳播力。

2.品牌管理與保護。切實提升品牌管理水平,建立特色品牌目錄制度,優化品牌標識,建立區域公用品牌的授權使用機制和品牌危機預警、風險規避和緊急事件應對機制。構建完善品牌保護體系,實時監控、評估品牌狀態,綜合運用協商、輿論、法律等手段打擊各種冒用、濫用公用品牌行為。確保誠信合法經營,以樹立“百年品牌”、打造“百年企業”為目標,營造良好品牌建設環境。

3.市場營銷體系。立足特色產業發展實際,借助農產品博覽會、農貿會、展銷會等渠道,充分利用電商平臺、線上線下融合、“互聯網+”等各種新興手段,靈活運用拍賣交易、期貨交易等方式,加強特色農產品市場營銷,擴大特色農產品市場占有率。支持新型經營主體發展特色農產品的物流運輸、快遞配送,開展“農批對接”、“農超對接”、“農社對接”、“農校對接”等各種形式的產銷對接,以委托生產、訂單農業等形式形成長期穩定的產銷關系。

(六)質量控制體系

質量是特色農產品的生命線。加強質量控制體系建設,確保特色農產品高品質與質量安全,控制產業發展風險,才能有效促進特色農產品品牌創建和特色產業持續發展。

1.生產和產品標準體系。大力實施農業標準化戰略,加強國際標準的跟蹤、研究和轉化,推動與國際標準的接軌。實施特色農產品生產標準制定和提升行動,突出優質、安全、綠色導向,強化特色農產品地方標準制修訂,健全完善覆蓋生產、加工、倉儲、物流等環節的標準體系,做到有標可依。率先執行國家標準,鼓勵企業制訂和完善企業標準。強化標準轉化,制訂與現有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相配套的生產技術規范和操作規程。加強標準宣貫與培訓,提高用標水平,做到有標必依,組織標準化生產技術和管理措施的示范推廣。推行產地標識管理、產品條碼制度和源頭賦碼,做到質量有標準、過程有規范、銷售有標志、追溯有渠道。

2.投入品和產品檢測能力建設。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項目建設、竣工驗收、考核認證,大力提升農產品檢驗檢測能力和水平。配齊配全相應的快檢設施設備,實現特優區內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快檢全覆蓋,充分發揮快檢的源頭預警功能。定期開展特優區內特色農產品生產資料監督檢查,確保特色農產品生產投入品的安全。加強特色農產品檢測機構專業技術人員培訓,提高業務水平。

3.產品追溯和質量監管體系。深入推進“一品一碼”全過程信息化追溯體系建設,嚴格落實農產品源頭準出制度,實施源頭賦碼,上傳農業投入品使用和農產品收獲日期、品牌、數量,以及經營環節的進貨、銷售等信息,實現特色農產品從生產、流通到消費的全程可追溯。規范生產經營行為,督促生產主體嚴格落實生產記錄、禁限用規定、間隔期(休藥期)等制度。加強特優區內特色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抽查,突出產地環境監控、投入品監管、生產技術規范、市場準入、市場監測等關鍵環節,構建從田間到餐桌全程控制、運轉高效、反應迅速的特色農產品質量管理體系。

(七)建設和運行機制

按照政府支持、企業運營的基本原則,處理好政府與各類市場主體的關系,形成分工明確、各司其職的體制機制。特優區所在地政府及行業主管部門作為創建主體,要根據當地實際,科學確定特色優勢品種和重點區域,組織申報創建特優區,加強對特優區建設的指導、服務和監督,加大對特優區建設的支持力度。以政府為主導實施特色農產品種質資源保護工程等公益性項目,可以采取政府自建或依托科研部門的形式,也可以規范采取PPP或購買服務等政府與有一定實力的企業合作等形式開展。要強化特優區公用品牌的管理,維護品牌的權威性,提升品牌價值。特優區內各類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等是自主經營的市場主體,按照市場化原則開展生產經營。鼓勵新型經營主體發展特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提升生產技術和產品品質,采用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生產模式,推動特優區可持續發展。引導特優區內新型經營主體與農民建立合理、長期、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帶動特優區內農民持續增收,保障農民合理分享產業發展收益。

四、主要品種(類)與布局

統籌考慮品質特色、產業優勢、市場前景等,按照既要強調“特色”,更要突出“優勢”的原則,確定特色糧經作物、特色蔬菜、特色水果、茶葉、特色食用菌、特色花卉、特色畜禽、特色水產品、特色林產品等9大類25個品種(類)特色農產品和布局(附表1),重點支持建設。其中,對規模較大、區域分布較廣、帶動農戶較多的,選擇具體品種(類)創建,包括茶葉、水果、特色林產品等;對單個品種產業規模小、產品功能相似、適生區域相近的,按多個品種歸類創建,包括蔬菜、水產、食用菌等。

(一)特色糧經作物

積極創建特色稻米、甘薯、花生和道地藥材特優區。稻谷突出發展優質水稻品種的制種、繁育,建立優質水稻生產基地,拓展延伸產業鏈條,扶持品牌建設,進一步提高附加值。甘薯重點加強鮮食型、加工型品種的繁育與推廣,推廣綠色高效栽培,延伸產業鏈,促進產品多元化?;ㄉ丶訌妼S眯推贩N選育與地方特色品種的提純復壯,推廣高效栽培技術,推動品牌建設。道地藥材突出加強道地藥材的保護,建立種質資源保護體系,建設閩產藥材良種培育基地和GAP生產示范基地,推動道地藥材區域化、規?;a和產業化經營。

(二)特色蔬菜

蔬菜產業是我省特色農產品中的優勢產業,創建蔬菜特優區,重點是抓住區位自然資源優勢,形成錯位競爭格局。著重推進標準化生產,大力發展設施蔬菜,加強特色蔬菜集約化育苗;強化蔬菜分級、包裝、保鮮、初加工等采后處理;完善冷鏈物流,在主產區改造建設一批產地批發市場,形成我國南方主要的冬春蔬菜物流中心;加快特色蔬菜質量標準體系建設,提高蔬菜質量品質。

(三)特色水果

積極創建柑橘、葡萄、百香果、龍眼、荔枝、枇杷、桃梨、獼猴桃、熱帶水果特優區。柑橘重點加強無病毒良種繁育體系建設,調整品種結構,完善園區基礎條件,推廣輕簡綠色栽培及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注重采后商品化處理。葡萄重點推進標準化生產,推廣避雨栽培、果實套袋、有機肥替代化肥等技術,協調推動三產融合,發展精深加工、電商銷售、休閑采摘等新業態。百香果重點加強品種引進與篩選,建設無病毒良種繁育基地,大力推廣標準化種植,注重采后商品化處理和精深加工,發展冷鏈物流、電商銷售、休閑采摘等新業態。龍眼、荔枝、枇杷等亞熱帶水果重點調整品種結構,強化貯藏保鮮,發展冷鏈物流和精深加工,培育品牌,拓展市場。桃、梨、李、獼猴桃等落葉水果重點加強品種引進與篩選,優化品種結構,推廣避雨栽培,有機肥替代化肥等技術,提升采后商品化處理水平,發展冷鏈物流、電商銷售等新業態。熱帶水果重點加強品種引進與篩選,推廣標準化種植,注重采后處理、貯運與精深加工。

(四)茶葉

茶產業是我省傳統優勢特色產業,栽培歷史悠久,品種資源豐富,產業鏈長,涉茶人口多,茶葉品牌認知度高。創建閩南烏龍、閩北烏龍、綠(白、紅)茶、多茶類特優區,閩南烏龍茶區突出國際高端市場的開拓,推廣茶園化肥農藥減施增效技術和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打造安溪鐵觀音等區域公用品牌。閩北烏龍茶區著重加強茶樹品種改良,推動茶葉初制加工升級改造,打造武夷巖茶等區域公用品牌。綠(白、紅)茶區重點推廣高香型、制優率高、適制性好的茶樹品種,推進低產茶園改植換種,改造完善加工設施設備,開發適應市場需求的高香型品種。茉莉花茶突出茉莉花基地建設,提升機械化、標準化生產水平。

(五)特色食用菌

我省食用菌栽培種類齊全,產量、產值位居全國前列,出口量居全國第一。積極創建銀耳、海鮮菇、秀珍菇等食用菌特優區,突出完善標準化生產技術體系,建立標準化生產基地,促進菌袋(瓶)生產及栽培管理規范化、標準化,推廣食用菌優良新品種,推進簡易菇棚改造升級及自動化、智能化等先進裝備的應用,建立健全鮮品、菌種、菌袋(瓶)配送物流體系,推行冷鏈物流,鞏固提升古田銀耳、順昌海鮮菇、羅源秀珍菇等現有區域公用品牌。

(六)特色花卉

我省花卉苗木產業發展迅速,盆栽花卉出口額連續七年位居全國第一,市場前景廣闊。積極創建花卉特優區,重點推進花卉標準化基地建設,加強名優花卉苗木新品種引進、新品種選育和推廣,加快發展花卉苗木精深加工業和花卉苗木產品的包裝、品牌設計與售后服務,提高產品附加值。

(七)特色畜禽

我省特色畜禽種質資源豐富,畜禽產品具有獨特的風味和地方特色,具有較強的區域市場競爭力。創建禽類、草食動物、特色豬特優區,禽類突出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和創新利用,強化生產模式和生產技術提升,推進標準化生產,構建產品精深加工、質量安全監控和冷鏈物流配送體系,提升產業化水平。草食動物突出加強資源保護和改良,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綜合開發利用步伐。特色豬發展要強化環保,突出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和改良,重點實施標準化創建,實現養殖糞污就地消納或異地利用,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培育和推廣特色品牌。

(八)特色水產品

以大黃魚、石斑魚、鰻鱺、對蝦、牡蠣、鮑魚、海帶、紫菜等品種為重點,創建特色水產品優勢區,著力開展標準化池塘、工廠化養殖基地、全塑膠養殖漁排等設施養殖基地建設,建設一批生態友好、集約高效、質量安全的規?;B殖基地;著力發展水產品精深加工,提升水產品加工比例;培育一批區域公共品牌、企業品牌,提升市場競爭力。

(九)特色林產品

我省特色林產品種類繁多,資源豐富,用途廣泛,竹林面積居全國首位,油茶是我國油茶中心產區之一,積極創建筍竹、木本油料、非木質利用產品特優區,筍竹著力提高豐產竹林示范基地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豐產經營水平,提升筍、竹的產量和質量,加強精深產品加工開發,擴大竹產品市場,提高竹資源綜合利用率。木本油料重點優化油茶品種結構,明確不同區域適宜發展的高產優質良種,提升良種水平,加快良種繁育推廣、標準化栽培與低產林改造,提高單產;加強茶油和茶粕的精深加工開發,提高副產品的綜合利用率,提高產品附加值,著重形成相對完備的木本油料類產、供、銷產業鏈條。非木質利用產品加強優良種質資源的收集保存,加大良種選育與擴繁力度,建設規模化、規范化栽培示范基地,鼓勵非木質利用生物產業品牌創建和集約化生產。開展功能性產品提取技術研究,提高精深加工能力及副產品綜合利用能力,促進龍頭企業提質增效。

五、管理要求

(一)認定條件

1.資源稟賦優越。特優區具有獨特優越的特色農產品種養殖種質資源和優良的生態環境,生產相對集中連片。特優區建設規模和布局與環境承載能力相匹配。

2.特色優勢明顯。主導產業特色明顯,具有良好的資源稟賦,標準化種養水平高,產業規模位居全省同類產品前列,產業集聚度高;以特色主導產業為基礎,基本具備從種子種苗種畜禽供應、生產加工、技術服務、農機服務、統防統治、倉儲物流等社會化服務體系;特色主導產品初加工率較高,具有較完備的市場營銷體系及冷鏈物流、貯藏保鮮、脫水干燥、屠宰加工等相關配套設施。

3.科技支撐有力。具有穩定高效的特色主導產業技術研發和技術推廣體系,與省級以上科研單位、院校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配套集成推廣一批與特色主導產業發展密切相關的技術成果。

4.質量控制有效。建立了質量安全追溯制度,實現產品生產、加工、流通全程可監控、風險可評估、事件可處置;建立了生產投入品準入、購銷、實名購買等規章制度,建有生產投入品監管信息平臺,組織開展常態化監督抽查。積極開展“三品一標”和森林生態標志產品認證。

5.品牌效益顯著。特色主導產品具有較長的深厚種養傳統歷史,形成了獨特的品牌文化,并建立了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的培育、發展、監管、保護以及誠信管理制度。特色主導產品原則上應獲得區域公用品牌、地理標志認證,或榮獲國內外、省內外知名獎項,品牌授權使用規范。

6.利益機制緊密。特色主導產品規?;潭雀?,具有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示范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帶動發展,并發揮輻射帶動作用,為區域內農戶提供技術咨詢、技術服務和培訓業務,與農戶建立了土地流轉、土地入股、吸收就業、資金入股合作、訂單等各類利益聯結機制,助推特優區農產品優質優價,有效帶動農民增收和貧困戶穩定增收脫貧。

7.綠色發展領先。貫徹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理念,促進可持續發展。農膜、畜禽糞污等生產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位居全省同產業前列;綠色生態防治技術廣泛應用,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減量化效果明顯。動物疫病、水產養殖綜合防控水平較高,化肥農藥、飼料獸藥等使用符合國家規定。

(二)認定管理

1.評審認定

省級特優區。省農業廳牽頭組織開展特優區申報工作,在各地遴選推薦的基礎上,省農業廳、林業廳、海洋與漁業廳按照行業類別分別組織初審,再由省農業廳、發改委、林業廳、海洋與漁業廳四部門聯合組織評審,提出福建特優區擬認定名單,并在農業部門信息網公示5個工作日。公示無異議后,由省農業廳、發改委、林業廳、海洋與漁業廳聯合發文認定為“福建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對脫貧攻堅任務重、帶動農民增收效果突出的23個扶貧開發重點縣特優區建設,在同等條件下優先扶持。

國家級特優區。省級主管部門按照國家級特優區規劃確定的品種和我省重點區域(詳見附表2),組織符合條件的縣編制申報材料,審核后報送國家有關部門,由國家認定專家委員會認定或評估認定。

2.動態管理。特優區采取“動態管理、能進能出”的管理機制。省級主管部門加強對特優區的運行情況進行跟蹤與監管,對發生嚴重侵犯農民利益、重大生態環境破壞、重大生產安全和質量安全事件的,取消“福建省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稱號。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地要高度重視,認真落實農業部農市發〔2017〕3號和省政府閩政〔2017〕31號等文件精神,將推動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和爭創特優區作為發展農業、造福農村、富裕農民的一項重要工作,加強協調,抓好落實。各市、縣(區)要統籌推進特優區建設,制定特優區管理細則,出臺相關配套政策,加大對特優區建設的支持。要積極引導特優區內的各類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和普通農戶充分參與特優區創建工作,形成高位推動、上下聯合、多方共建的創建機制。

(二)加大政策支持。各地要按照政策規定整合相關涉農資金,集中力量支持特色優勢產業發展的公益性工程和關鍵領域、關鍵環節、關鍵區域,完善產業鏈條,補短板、強優勢。鼓勵各地充分利用已有的相關投資基金,引導社會資本加大投入,重點支持特優區建設和特色產業發展。以特優區為重點,打造優勢特色農業產業集群,大力實施優勢特色農業提質增效行動和森林生態標志產品建設工程。強化金融支持,鼓勵開發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結合職能定位,在業務范圍內對特優區內基礎設施建設予以支持,對授權使用“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稱號的企業予以增信。特優區內用于特色產業發展的生產設施、附屬設施和配套設施用地,符合國家有關規定的按設施農用地管理。特優區各縣(市、區)根據實際情況,將年度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優先用于特優區內特色主導產品的加工、倉儲、物流等設施建設,并優先報批。

(三)完善支撐體系。在特優區內,重點鼓勵、扶持和引導一批從事特色農業產業的新型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帶動普通農戶連片種植、規模飼養,提供專業服務和生產托管等全程化服務。培育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支持優勢企業通過兼并收購、聯合重組及合資合作等方式,整合中小企業。發揮龍頭企業的資金、技術、品牌和管理優勢,鼓勵有實力的企業跨區域組建產業協會、產業聯盟和產銷集團,形成資源集中、生產集群、營銷集約的格局。深入推進示范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示范社、產業化示范基地、農業示范服務組織創建,發揮示范帶動作用。落實新修訂的《種子法》,做好特色農產品品種登記和保護,鼓勵科研機構和企業開展新品種的引進和選育。實施特色農產品生產標準制定和提升行動,突出優質、安全、綠色導向,涵蓋特色農產品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各個環節,加快制修訂一批與特優區內特色主導產品相關的標準。

(四)優化市場環境。根據特色農產品市場監管特點,完善市場監管法律法規體系,加強市場監管和執法力度,維護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和良好的市場秩序。嚴厲打擊不符合強制性標準、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等違法行為,加大對囤積居奇、串謀漲價等價格違法行為懲處力度,維護特色農產品市場正常運行秩序。將假冒、故意侵犯特優區公用品牌商標行為納入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和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加大失信懲戒力度。落實產品質量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法規,健全消費者權益保障機制,加大對虛假宣傳、違法廣告的整治力度,加強特色農產品的抽查檢驗力度,提高企業違法侵權成本。建立健全特優區和特色農產品市場信息平臺,定期發布市場、生產、加工、科技和政策法規等相關信息,對特色農產品供求形勢開展風險監測與預警,促進特色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五)加強宣傳推廣。認真總結各地創建特優區的好經驗好做法,建立交流平臺,注重典型帶動,推廣先進經驗,擴大社會影響,為特優區創建工作營造良好的發展氛圍。充分利用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宣傳途徑,靈活運用物聯網、大數據、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實現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有機融合,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地宣傳特優區創建工作,提升特優區的知曉率、美譽度。加大對“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品牌的宣傳和推介力度,推進在各大電商開辟特優區品牌專欄,每年開展各種類型的品牌宣傳推介活動,鼓勵各類特優區品牌參加國內外展覽展示和推選評比,擴大宣傳范圍,提升品牌價值,逐步形成培育品牌、推介品牌、塑強品牌的良性循環,提高消費者對特優區品牌的認可度。


附件:

1、福建省特色農產品優勢區主要品種(類)與布局

2、福建省納入國家級特優區品種(類)

相關推薦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