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政〔2017〕31 號
各市、縣(區)人民政府,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省人民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各大企業,各高等院校:
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特色現代農業發展水平,進一步打造茶葉、蔬菜、水果、畜禽、水產、林竹、花卉苗木等七個全產業鏈產值超千億元的優勢特色產業,現提出以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福建工作的重要指示,按照省第十次黨代會作出的決策部署,在優化一產的基礎上,將深化二產、強化三產、融合一二三產發展作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大力發展品牌農業、生態農業、智慧農業,進一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進一步優化農業產業結構,進一步延伸做強農業產業鏈,全面提升農業七大優勢特色產業發展水平和競爭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建設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新福建作出新的貢獻。
二、基本原則
——突出綠色發展。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構建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的產業體系,促進全產業鏈綠色化,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有機統一。
——突出轉型升級。注重創新驅動,一手抓科技創新推廣,一手抓經營機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信息技術應用,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促進農業新舊動能轉換,推動優勢特色產業提質增效。
——突出項目帶動。遵循市場規則和經濟規律,圍繞產業發展重點,突出企業投資主體地位,科學謀劃實施一批促當前、利長遠的重大項目,推動項目可接續、發展可持續。
——突出龍頭牽引。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在產業發展中的“領頭雁”作用,加快培育一批領軍龍頭企業,完善產業鏈利益聯結機制,打造發展新引擎,提升核心競爭力,促進產業協同推進、融合發展。
——突出產業集聚。以園區為平臺,加強對產業的規劃、引導和提升,“一產業一方案”綜合精準施策,推動優勢特色產業向適宜發展區域和園區集聚集群,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延伸產業鏈條,補齊產業鏈發展短板。
——突出農民增收。完善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等共同發展的農業經營方式,引導廣大農民參與到優勢特色產業發展中來,穩步提高農民在產業各環節的增值收益,不斷擴大優勢特色產業的扶貧成效,讓廣大農民特別是貧困群眾充分分享產業發展成果。
三、發展目標
到2020年,力爭七大優勢特色產業全產業鏈總產值超過14000億元,比2016年增加3000億元以上,年均增長超過7%。每個優勢特色產業全產業鏈產值均超過千億元,其中:茶葉產業全產業鏈產值1091億元,比2016年增加218億元,年均增長5.7%;蔬菜產業全產業鏈產值1982億元,比2016年增加434億元,年均增長6.3%;水果產業全產業鏈產值1131億元,比2016年增加200億元,年均增長5.0%;畜禽產業全產業鏈產值1500億元,比2016年增加296億元,年均增長5.7%;水產產業全產業鏈產值3330億元,比2016年增加596億元,年均增長5.1%;林竹產業全產業鏈產值4000億元,比2016年增加1100億元,年均增長8.5%;花卉苗木產業全產業鏈產值1003億元,比2016年增加444億元,年均增長15.7%。
四、重點任務
(一)優化一產。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積極推進種養結構調整,加快培育優質專用、營養健康新品種,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專業化、設施化生產,提升農產品品質,培育壯大農產品知名品牌,加快建成區域特色明顯、比較優勢突出的農業主導產業。
茶葉產業:著力穩定面積、優化結構、提升品質和質量安全水平。在安溪、武夷山等重點茶區研究集成組裝并推廣一批優質高效、生態環保的技術模式,加快農機農藝配合,夯實安溪鐵觀音、武夷巖茶等區域公用品牌推廣基礎。在福鼎、政和、建陽等閩東北茶區,加快白茶發展,調高紅茶類比重,改造完善綠茶設施設備。在閩東紅綠茶區、閩南烏龍茶區重點推廣金牡丹、紫玫瑰、春閨等高香型、制優率高、適制性好的茶樹品種,推進低產茶園改植換種,到2020年完成15萬畝低產茶園改造。積極推進茶葉標準化生產,推行茶樹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推廣茶樹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到2020年,建成標準化茶葉基地100萬畝,實施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180萬畝以上。
蔬菜產業:著力調優品種結構、提高設施栽培比例和水平、推進優勢區域規?;a、促進節本增效。在閩江口以南冬春蔬菜優勢區域(福清、長樂、涵江、惠安、晉江、同安、南安、龍海、漳浦、云霄、詔安、南靖、平和、長泰等地),擴大西紅柿、辣椒、茄子等茄果類,苦瓜、黃瓜等瓜類冬春上市蔬菜面積,到2020年增加面積40萬畝。在鷲峰山、戴云山脈等中高海拔山區(屏南、周寧、壽寧、建甌、閩清、大田、尤溪、政和等地),充分利用夏秋冷涼氣候優勢,大力發展夏秋高山蔬菜,到2020年增加面積30萬畝。在城市郊區(閩侯、閩清、連江、同安、翔安、龍海、長泰、蕉城、延平、新羅等地)發展葉類蔬菜,到2020年增加面積30萬畝。引導設施蔬菜向“一帶三區”(即閩江口以南沿海高優設施蔬菜優勢生產帶和閩江流域、閩東沿海、閩西地區三大設施蔬菜生產次優勢區)集中,打造高優設施蔬菜優勢產區。在閩東南沿海著重發展抗臺風、控溫控濕性能高的設施棚型,在閩東、閩西北、閩西重點發展保溫性能好的設施棚型,擴大冬春設施蔬菜面積,提高設施蔬菜在我省蔬菜產業中的比重和全國冬春季蔬菜市場占有率,到2020年增加設施蔬菜面積30萬畝。積極打造集約化專業育供苗中心,到2020年培育年供苗能力1億株以上的企業10家,全省專業育供苗應用面積達到360萬畝,比2016年增加2倍。大力推廣綠色防控技術,積極推行蔬菜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推廣應用商品有機肥,扶持發展基質等無土栽培,到2020年全省推廣各類新技術500萬畝以上。
水果產業:著力優化區域布局,調整品種結構,提升果品品質和效益。在閩南、閩東沿海地區,重點發展百香果、蓮霧、毛葉棗、番石榴、楊桃、火龍果等臺灣水果,在閩西北、閩東山區發展百香果、藍莓、獼猴桃、黃桃等特色果類,推廣標準化、規?;a,到2020年新興果類面積增加30萬畝。推動水果主產區調整品種結構,增加早熟、晚熟品種的比例,適度提高加工鮮食兼用品種比重。在閩南、閩東南沿海臺灣水果主產區,發展以水肥一體化為主的設施栽培;在閩西北、閩東山區百香果、獼猴桃等特色水果產區,發展以溫室大棚為主的設施栽培;在葡萄、獼猴桃、桃、梨、楊梅、枇杷等水果產區,發展避雨設施栽培;到2020年水果設施栽培面積增加10萬畝,水果優質率提高10個百分點。
畜禽產業:嚴控生豬養殖總量,做強家禽產業,加快發展草食動物。推進生豬規模養殖場標準化改造,提高生豬標準化健康養殖水平。在光澤、龍巖、莆田等地新建一批肉禽基地,新增出欄肉雞3.2億羽、肉鴨1300萬羽。在福州、泉州、三明等地新建擴建一批規?;O施蛋雞場,新增蛋雞600萬羽。在延平、建寧、邵武、永定新建一批奶牛、肉牛基地,新增奶牛1.4萬頭、肉牛4萬頭;在屏南、尤溪、沙縣等地新建一批肉羊基地,新增肉羊9萬頭;在大田、邵武、上杭新建一批肉兔基地,新增肉兔350萬只。加強上杭槐豬、長汀河田雞、連城白鴨等地方畜禽品種資源保護,新建一批地方畜禽品種保種場、擴繁場。
水產產業:培育大黃魚、對蝦、海帶、河鲀等大宗品種良種新品系,到2020年水產良種覆蓋率達到80%以上。在蕉城、霞浦、連江、秀嶼、光澤等養殖集聚區打造一批規?;?、標準化的水產養殖基地,到2020年新增工廠化養殖車間100萬平方米,全塑膠漁排6000口,深水抗風浪網箱700口。有序推進國內捕撈減船轉產,到2020年國內海洋捕撈產量壓減到153萬噸。大力發展遠洋漁業,在福州、廈門、漳州、泉州、平潭等地培育一批規?;h洋漁業企業,到2020年遠洋漁業產量達到60萬噸。
林竹產業:到2020年完成造林綠化500萬畝、森林撫育1500萬畝、封山育林1000萬畝;建設國家木材戰略儲備基地50萬畝,速生豐產林、工業原料林等基地250萬畝,改造低產林分20萬畝、針葉純林營造混交林20萬畝;新建豐產竹示范基地75萬畝。大力培育森林后備資源,鼓勵林農積極發展林下經濟。
花卉苗木產業:調減產能過剩的觀賞苗木,加快發展適銷對路的鮮切花、盆栽植物、新優苗木和食用藥用工業用花卉,打造“一縣一品”的產業發展格局。積極推進閩侯、龍海、漳浦、南靖、永春、清流、明溪、浦城、漳平、連城、武平等傳統優勢花卉重點縣(市)穩步發展,大力扶持長泰、洛江、延平、沙縣、上杭等新興縣(區)加快發展。實施省級現代農業(花卉)生產發展項目,新建花卉苗木示范基地100個,重點扶持智能溫室、各類大棚和噴(滴)灌設施苗木基地等建設。推進主要出口花卉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
(二)深化二產。實施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工程,不斷提升農產品加工增值率,穩步提高農業第二產業比重。大力發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提高農產品產后商品化處理能力和農產品入市品級;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鼓勵農產品加工企業實施技術改造,扶持建設一批農產品加工園區,加快培育一批重點農產品深加工產業集群;進一步優化農產品加工業結構,大力發展冷凍保鮮食品、旅游休閑食品、方便即食食品、功能性食品和生物制品。
茶葉產業:著力拓展茶葉精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條。推動茶葉初制加工升級改造,推廣使用清潔能源替代傳統能源,到2020年全面完成老舊加工廠改造升級。組織開發適應市場需求的茶葉產品,提升標準化加工水平,到2020年新增茶葉精制加工不落地自動化生產線100條,精制茶加工量提升10個百分點以上。鼓勵開發速溶茶、保健功能茶、休閑茶食品、茶生物制劑和添加劑等產品。
蔬菜產業:著力加強商品化處理,發展優勢特色包裝,開發精深加工產品。完善蔬菜分級、包裝、保鮮等采后商品化處理設施設備,提升采后商品化水平。開發干制蔬菜、凍干蔬菜、蔬菜汁、蔬菜飲料等精深加工產品。到2020年蔬菜產品產地分級分揀比例達到50%以上,田間預冷處理比例達30%以上,培育年產值超10億元的蔬菜龍頭企業5家以上、超億元的企業50家。
水果產業:著力突破加工環節,強化柑橘、百香果等水果加工,生產蜜餞、飲料等產品。鼓勵引導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開展果品無損檢測、分級、貼標、包裝、保鮮等水果采后商品化處理,到2020年全省建設處理能力強的水果清洗分級包裝自動化生產線50條。積極發展柚子、青梅、橄欖、李、獼猴桃、黃桃、火龍果等福建特色果品精深加工,支持開發果汁飲料、凍干食品、精油等產品。
畜禽產業:著力突破加工環節,提升屠宰規模化水平,加快發展肉蛋奶制品。在廈門、龍巖、三明、寧德等地建設一批生豬加工、屠宰項目,新增生豬屠宰能力300萬頭,新增肉制品10萬噸。在南平、莆田、龍巖等地建設一批肉禽屠宰、加工項目,新增屠宰、加工肉禽3.8億羽。在福州、莆田等地建設一批蛋品系列加工項目,新增加工蛋品1億枚。在延平、建寧等地建設一批乳制品加工項目,新增乳品10萬噸。在邵武、永定、尤溪、屏南等地建設一批肉牛肉羊屠宰、加工項目。
水產產業:培育閩南、閩中、閩東三大水產加工產業集聚區和東山、福清、蕉城、連江、馬尾、石獅、晉江、福鼎、長樂、詔安等10個年產值20億元以上水產品加工產業集群。在東山、蕉城、晉江、福清、長樂、漳浦等地培育一批在全國有影響力的領軍企業。持續擴大烤鰻、對蝦、大黃魚、紫菜等大宗特色品種加工規模,推進水產品出口創匯。到2020年水產品加工率達到60%以上。
林竹產業:實施林業產業提升、林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林業專業園區建設、竹循環經濟產業園、竹材(筍)精深加工示范縣等5個重大項目,扶持建設中國?莆田秀嶼國家級木材貿易加工示范區、建甌?中國筍竹城等10個產業集中區。
花卉苗木產業:瞄準健康養生、美容養顏等新需求,推進花卉精深加工,開發以花卉苗木為原料的藝術、食用、化妝、醫療、保健等產品,重點推進鐵皮石斛、金線蓮等功能性花卉深加工,實施永生花、花卉精油等新型花卉產品開發等項目。支持園林施工企業做大做強,引導企業合理使用喬灌花草與鄉土樹種。
(三)強化三產。積極搞活農產品流通,創新流通方式和流通業態,加強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建設,推進農超對接、農校對接、農批對接,鼓勵發展定制配送、直供直銷、微信營銷等新模式。大力發展農產品品牌營銷,進一步提升優勢特色農產品知名度,不斷拓展農產品國內外市場。加快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加快培育農村電商人才,加強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逐步實現農產品線上線下交易一體化。支持發展農產品檢測、包裝以及倉儲保鮮等服務業,加快建設功能完善、便捷高效的農業生產服務平臺。
茶葉產業:著力培育品牌、拓展市場。鞏固提升安溪鐵觀音、武夷巖茶、福鼎白茶等10個重點區域公用品牌,支持重點龍頭企業加強品牌茶葉的系列化多樣化開發,推動茶葉標識銷售。鼓勵新型茶業商業模式創新,促進茶葉電子商務規范發展,加快實體店功能轉型。支持開設品牌專賣店、連鎖營銷、電子商務和現代茶館茶樓等經營網點。持續開展“閩茶海絲行”茶葉經貿活動,扶持有條件的茶葉企業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到2020年,實現茶葉出口4萬噸,比2016年翻一番。
蔬菜產業:著力發展冷鏈物流,加快發展凈菜上市、定制配送等流通新業態。加強蔬菜物流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打造一批蔬菜冷鏈物流園專區,提高蔬菜采后增值率。建設閩菜外調物流中心,在主產區改造建設一批產地批發市場,進一步完善福州海峽蔬菜批發市場、廈門閩南果蔬批發市場,形成我國南方重要的冬春蔬菜物流中心。推廣農超直供對接、產品直銷直供平臺,完善電商銷售模式,培育一批較成熟的蔬菜定制配送、農超直供、電商銷售主體。扶持打造“福鼎檳榔芋”“永安飛橋萵苣”“建寧蓮子”等一批蔬菜區域公用品牌。
水果產業:著力挖掘潛力,發展冷鏈物流、直銷、配送等銷售新興業態。在水果主產區建設一批優質水果冷鏈物流園專區,增強現代物流與冷鏈系統等公共服務能力。培育平和琯溪蜜柚、永春蘆柑、建寧黃花梨、德化梨、福安葡萄、福安穆陽水蜜桃、古田油柰等一批區域公用品牌。依托龍頭企業和行業協會,建立完善產品等級標準,實行統一包裝、統一標識銷售。積極發展水果電商,加強與農產品電商相匹配的果品標準體系、質量安全追溯體系、采后商品化處理設備、果品冷鏈基礎設施建設,擴大福建百香果等網上銷售,到2020年,福建百香果電商銷售比重達到50%以上,示范帶動全省水果電商銷售達20%以上。
畜禽產業:著力培育品牌、拓展市場。培育一批有較強影響力畜產品品牌,打造槐豬、河田雞、連城白鴨、福建黃兔等區域公用品牌;打造一批福建名牌畜產品和畜牧企業。大力發展“互聯網+”畜產品營銷,支持畜產品冷鏈、倉儲、物流設施建設,加快冷鮮肉配送體系建設。
水產產業:推進水產品批發市場、集散中心建設和升級改造,鼓勵擴建冷庫,提升冰鮮水產品凍存率。打造藻類、魚糜制品等2個百億市場。持續推進中國-東盟海產品交易所和東山水產品電商產業園等電子商務平臺建設,鼓勵企業自建平臺或依托第三方電商平臺開展水產品網上交易。強化“福建二十大漁業品牌”宣傳,鼓勵各地打造區域性漁業品牌,支持水產企業爭創中國馳名商標、國家地理標志、省著名商標、省名牌產品、無公害水產品等品牌。
林竹產業:吸引社會資本發展森林休閑康養產業,重點打造武夷山等10個森林旅游特色縣(市),建設省級以上森林公園50處,培育“森林人家”品牌,新增星級森林人家示范點50處,改造提升森林公園177處。
花卉苗木產業:推進線上線下花卉苗木市場建設,大力發展花木租賃、花木裝飾和園林養管等服務業,重點抓好海峽花卉集散中心(二期)、連城蘭花博覽園等重點項目建設。
(四)融合一二三產。按照農業全產業鏈建設路徑,支持新型經營主體整合和延伸產業鏈,促進農業上下游產業、前后環節相聯接。圍繞農業優勢特色產業建設,組織實施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百縣千鄉萬村”試點示范工程,加快形成一批類型多樣、特色明顯的農村產業融合模式。加快建設特色現代農業產業園、創業園和田園綜合體等發展平臺,完善園區基礎設施、科技創新和配套服務體系建設,著力培育一批產業布局集中、資源集約利用、產業相互融合的集中區,推動優勢特色產業“接二連三”。積極拓展農業多種功能,建設一批具有生產、觀賞、體驗、游樂等功能配套的特色產業小鎮、現代農業莊園、休閑觀光農業園區、生態農莊、風情旅游小鎮、慢生活休閑基地、鄉村精品民宿,推進農業優勢特色產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促進觀光農業、森林人家、農家樂、水鄉漁村、花海公園等鄉村旅游業態快速發展,創建一批休閑農業示范點,打造一批最美休閑鄉村。強化創業創新扶持,支持返鄉人員創辦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和社會化服務組織等經營實體,結合農業優勢特色產業,因地制宜發展農產品加工、鄉村旅游等農村二三產業,讓優勢特色產業發展惠及千家萬戶。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市、縣(區)人民政府要落實推進農業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的主體責任,制定具體實施辦法,協調落實政策措施,推動工作落實到位。農業、林業、海洋漁業部門要牽頭落實七大優勢特色產業發展實施方案,密切關注工作進展,加強跟蹤服務,及時總結推廣工作經驗。發展改革、財政、商務、經信、金融、供銷等部門要強化對重大政策、重點項目的支持,引導更多社會資本投入優勢特色產業建設。其他相關部門要積極履行職責,加強協作,抓緊出臺相關配套政策措施,合力推進優勢特色產業加快發展。
(二)加大財稅金融支持。各級政府在編制財政預算時,要加大對七大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的支持。各級財政及涉農主管部門要加大涉農專項資金整合力度,調整優化支出結構,提高資金規模效益和使用效益,增加有效投入。創新財政資金的使用方式,強化財政資金支持的精準性和有效性,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引導作用,更多地運用貸款貼息、信貸擔保、以獎代補、保費補貼等多種方式,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更多投向農業優勢特色產業發展領域。支持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鼓勵其通過PPP、眾籌、發行債券、上市融資等方式拓寬融資渠道,支持新型經營主體建設優勢特色產業基地,加快技術升級改造,支持全產業鏈建設以及發展創新性項目和新興產業項目。推動七大優勢特色產業三產融合,支持開展產業鏈融資,鼓勵金融機構開展金融產品與服務創新,發展茶園、果園林權抵押貸款。運用好國家已出臺的對農業生產者、新型經營主體等個人、企業在從事農業生產經營及技術培訓、研究開發等業務中所給予的增值稅、所得稅等稅收減免政策,確保有關優惠政策落地實施。
(三)強化科技支撐。積極培育以農業企業為主導的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推進優勢特色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加快對農業優勢特色產業發展關聯度大、帶動性強的農業技術進行聯合攻關,著力突破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生產生態協調,推進重大關鍵技術集成。啟動實施新一輪種業創新與產業化工程,推進主要農作物良種聯合攻關,到2020年農作物、畜禽良種覆蓋率達98%以上,優質專用率達85%以上。支持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商業化育種新機制,每年培育10家以上育繁推一體化現代種業企業。多渠道大規模開展農民培訓,繼續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和素質提升工程,開展農村實用技術遠程培訓、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等培訓,提升勞動者素質,加快建成一支50萬人規模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
(四)創新工作機制。把抓項目作為推動農業七大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的重要抓手,圍繞優勢特色產業發展重點,策劃生成一批項目,不斷提高項目建設管理水平。堅持問題導向推動項目,圍繞項目前期、開工、建設、投產整個工作鏈條,及時疏通堵點,高標準、高質量推進項目實施。加快建立項目工作隊伍,按照一條產業鏈一個團隊的要求,充實工作力量,將產業發展任務落實到各級各部門的工作安排和任務清單中。完善項目協調推進機制,定期召開項目調度會,破解工作難題,加快實施進度。強化督促檢查,按照“一分部署、九分落實”的要求,不弄虛作假,不走過場,扎扎實實推動工作、促進落實。強化責任追究,對決策執行不力、工作落實不到位的,按相應規定問責處理。
(五)完善服務體系。進一步提升公益性服務能力,繼續深化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建立與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相匹配的農技推廣聯盟,鼓勵農業科技人員與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開展技術合作。進一步完善經營性服務,加快培育農機作業、統防統治、集中育秧、加工儲存等生產性服務組織,積極推廣土地托管、代耕代種、聯管聯營等社會化服務方式。進一步支持發展各類農民合作社,加強農民合作社規范化建設,積極發展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綜合合作,培育多元化農業服務主體。
(六)營造發展環境。著力加大宣傳力度,把農業七大優勢特色產業宣傳與品牌農業等宣傳活動相結合,打響“清新福建?綠色農業”品牌。綜合運用報刊、廣播、電視和微博、微信等新媒體,讓廣大農業生產經營者和農民群眾家喻戶曉,把各級各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的積極性匯集到推動優勢特色產業發展上來。樹立一批加快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的典型,用可信可學的鮮活樣板,強化示范帶動作用,形成全社會廣泛參與、積極推進優勢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的良好氛圍。
附件:福建省農業七大優勢特色產業全產業鏈2020年新增產值指導性目標
福建省人民政府
2017年8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