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我每年都參加自然科學獎評審”,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饒子和介紹到,“我認為國家對科技獎勵制度改革是非常積極、非常認真的”。
對科研人員和科研單位而言,科技獎勵制度在激發人才創新活力、促進科學成果研究方面有十分積極的推動作用。十八大以來,科技獎勵制度不斷完善,“提高質量、減少數量、優化結構、規范程序”已成為科技獎勵改革的新思路。
獎勵制度需適應時代發展要求
今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深化科技獎勵制度改革的方案》(以下簡稱《方案》),這是十八大以來我國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重要舉措。在《方案》中,明確提出完善國家科技獎勵制度、引導省部級科學技術獎發展、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立獎等重點任務。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解放軍理工大學教授錢七虎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我們要提出建設科技創新性國家,需要原創、獨創的科技成果,深化科技獎勵體制改革適應了建設科技強國的需求?!?br/> 事實上,國家科技獎勵制度在1999年有過一次全面改革,調整獎項設置、獎勵力度、獎勵結構、評價標準和評審辦法,期間多次對《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進行修訂,有效促進科技獎勵工作逐步走上科學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軌道。
據數據顯示,近五年來,自然、發明、進步三大獎的平均數為307項,與上一個五年平均數355項相比,減少了48項。特別是2015年和2016年,三大獎總數都已控制在300項以下。
本次改革方案把國家三大科技獎的數量從不超過400項減少到不超過300項,饒子和表示:“科技獎勵瘦身是一件好事,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很難,取消三等獎后,常常導致評出的二等獎項目中排名靠前和排名最后的學術水平落差較大?!?br/> 過去,三大獎一直采用混合評審的方式,未能評上一等獎的項目可以順延參與二等獎的評審,引發了報獎投機等問題。本次改革提出建立定標定額的評審機制,一、二等獎項目實行按等級標準提名、獨立評審表決的機制,沒評上一等獎的項目不能再參與二等獎的評審。
我國干旱研究團隊帶頭人、博士生導師、中國氣象局干旱氣候變化與減災重點實驗室主任張強認為,“科技獎勵有分量才能激勵科研工作者”,限制數量才能讓得獎項目經得起歷史檢驗。
科學獎勵要祛除功利化導向
科技獎勵制度是科技評價體系的組成部分,客觀地分析科技獎勵所起到的作用和效果,可以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使科技獎勵起到正面的導向作用。
在本次改革方案中,實行由專家學者、組織機構、相關部門提名的提名制,改變了以往的推薦制,引導科技工作者潛心研究,遏制“跑指標”等浮躁的學術風氣。
同時改革提出健全科技獎勵誠信制度,為各獎勵活動主體建立科技獎勵誠信檔案,嚴懲學術不端,對重復報獎、拼湊“包裝”、請托游說評委、跑獎要獎等行為實行一票否決。對違規的責任人和單位,記入科技獎勵誠信檔案。
從2017年國家科技獎勵初評結果來看,今年國家科技獎對論文數量的要求大大降低,饒子和明顯感受到了變化:“今年論文比例確實降低了,這是一個好的趨勢,提名制也可以讓專家更慎重、更負責?!?br/> 在張強看來,保持專家庫的“高水平”是必須重視的工作,要讓有真知灼見、有科學判斷力的專家開展評審,這也是國家科技獎勵“含金量”的重要保證。
2017年,科技工作者迎來了首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同時國家設立了“全國創新爭先獎”。這是繼國家“三大獎”之后,國家批準設立的又一重大科技獎項,是僅次于國家最高科技獎的一個科技人才大獎。
作為“全國創新爭先獎”和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的獲得者,張強感慨到:“我是一名偏遠地區的基層科技工作者,科技獎勵制度每年都有變化,獎勵越來越面向一線科技創新人員,評獎方式也越來越公平?!?br/> 錢七虎從20世紀末就開始參加科技獎勵評審工作,至今將近二十年,目前仍擔任國家科學技術獎勵評審委員會委員。他在《科學的春天從國家科技獎勵恢復開始》一文中提到,專家參加評審工作,沒什么利益要求,對學術問題的評價非常尖銳,“只講學風、作風”。
這番話在饒子和的評審經歷中也得到了印證:“每次評審工作非常緊張,評委一天要看幾十個項目,很多專家車馬勞頓趕過來,評完就走。我們希望科技獎勵制度淡化功利色彩,堅守公平公正的道德底線?!?br/> 社會力量設獎要規范管理
近年來,社會力量設獎日趨活躍,各地政府也把科技獎勵作為調動科研人員積極性的重要舉措,各類科技獎勵蓬勃發展。據數據統計,目前全國影響較大的獎勵有70種,僅省部級每年就獎勵1.2萬項左右。
例如依靠社會力量設立的“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獎”、“中國青年科學家獎”、“中國青年科技獎”等獎項,對科技人員從不同層次、不同渠道進行科技獎勵,極大地豐富了我國科技獎勵體系。
張強說:“社會力量設獎體現了對科技事業發展地關注和支持,但是獎項依然存在參差不齊地現象,需要規范管理。”
今年,國家出臺了《關于進一步鼓勵和規范社會力量設立科學技術獎的指導意見》,提出堅持依法辦獎、堅持公益為本、堅持誠實守信,為社會科技獎勵發展規劃“藍圖”。
饒子和是第一屆“談家楨生命科學獎”的獲獎者,現在作為獎勵委員會主任,他認為社會力量設獎要遵循“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這也是“談獎”走過十年,在學界保持很高聲譽的秘訣。
截止目前,國家共授予27位科學家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授予47183人(次)自然、發明、進步三大獎。獎勵科技成果5280項,其中自然獎563項、發明獎813項、進步獎3904項,包括雜交水稻、高溫超導材料、人類基因組計劃等重大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