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融通配资,线下配资平台,线上股票配资炒股,10大配资公司

福建省“十三五”科技發展和創新驅動專項規劃

信息來源:中國福建更新時間:2016-05-13

 

前    言

  

“十三五”時期,是中央支持福建進一步加快發展的重大戰略機遇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戰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堅期,是全面依法治國和全面從嚴治黨的關鍵期。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適應新常態,把握新機遇,全面完成《福建省中長期(2006—2020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任務目標,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高創新治理能力,建設創新型省份,根據《福建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的整體部署,制定并實施省“十三五”科技發展和創新驅動專項規劃。規劃基期為2015年,規劃期為2016—2020年。 

第一章  發展現狀與面臨形勢

一、發展現狀 

“十二五”期間,福建省科技工作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部署,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化科技創新驅動經濟、服務民生意識,自主創新和科技支撐轉型發展能力顯著增強,區域科技創新體系不斷完善,創新型省份建設扎實推進。 

(一)企業創新能力穩步提升

2015年,全省擁有創新型(試點)企業904家、高新技術企業2035家,較2010年分別增加567家和828家;全省企業發明專利申請9447件、授權3336件,比2010年分別增長262%和562%;企業牽頭或參與科技計劃項目經費占新上項目(不含基礎和公益研究項目)經費的比重達79.8%。2014年,全省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355億元,其中89.1%的投入由企業完成,83.1%的研發活動人員集中在企業。 

(二)科技引領產業加快轉型

“十二五”期間,“數控一代”推廣應用行動取得顯著成效,新能源汽車、微波通信、大功率永磁伺服驅動電機等產業技術研究取得新進展;竹纖維制備及功能化應用、電袋復合除塵、車聯網嵌入式系統、超細硬質合金制造、四軸數控精密磨床等領域取得了一批關鍵技術和革新產品。種植業、水產養殖業等30個農業新品種通過國家審(鑒)定,建成6個國家級生豬核心育種場;低甲烷高淀粉水稻育種,菠蘿基因組學、調控水稻產量的密碼破解研究等取得重大開創性成果,分別在世界權威雜志《自然》主刊和《自然?遺傳學》發表;研發的世界上首個番鴨呼腸孤病毒病活疫苗,獲得國家一類新獸藥證書?!爸亟M戊型肝炎疫苗”獲得國家一類新藥證書和生產文號,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用于預防戊型肝炎的疫苗;食品中致癌物監測技術研究取得突破,2個抗乙肝藥物獲得生產注冊;福建省藥物非臨床安全性評價中心獲得國家GLP認證批件。預計2015年全省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3950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15.2%;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2619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10.1%。 

(三)創新服務平臺顯著增強

研發平臺建設水平穩步提升,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機械科學研究總院海西分院、國家海島研究中心等高端研發平臺落戶。截至2015年,全省共擁有省級以上重點實驗室200個(其中國家級9個),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458家(其中國家級35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47個(其中國家級7個),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37個(其中國家級4個,國家地方聯合20個),2011協同創新中心36個(其中國家級2個),省行業技術開發基地45個。組建28個省級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新建18個省級產業技術重大研發平臺、22個產業技術公共服務平臺和4個產業技術研究院。科技服務平臺加快發展,海峽技術轉移中心成為國家技術轉移海峽中心,中國?海峽項目成果交易會形成常態化機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對接實效不斷加強,福建省知識產權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建成并投入使用。全省共擁有省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31家(其中國家級11家),眾創空間49家,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11家、技術經紀機構54家。2015年全省技術市場交易總額達53.86億元。 

(四)創新型省份建設扎實推進

根據全國科技進步統計監測,2014年我省綜合科技進步水平居全國第13位,知識產權綜合實力位居全國第7位。2015年,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4.7件、每萬名勞動力中研發人員投入預計達54人年,提前完成“十二五”規劃目標。全省區域科技創新格局不斷優化,福州、廈門被列為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福州、廈門、泉州、龍巖、莆田被列為國家知識產權工作示范(試點)城市,廈門、三明入圍全國首批“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城市示范”,泉州開展“數控一代”工程試點,成為“中國制造2025”唯一地方樣板。在新一輪的全國科技進步考核中,全省7個設區市、66個縣(市、區)通過全國科技進步考核,泉州、龍巖等31個市、縣(區)被評為科技進步考核先進市、縣(區)。 

二、面臨形勢

當前,創新發展是國際競爭的大勢所趨,居于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第一動力,為我省科技創新發展帶來新機遇,也提出新挑戰。 

(一)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推進,科技創新競爭日趨激烈 

科學發現和技術創新呈現多中心、多領域齊頭并進態勢,跨界融合加快,重大顛覆性技術不斷涌現,正在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萍紝嵙Τ蔀橹厮苁澜缃洕Y構和競爭格局的關鍵。各國普遍加大科技創新和產業變革力度,加強科技資源統籌協調,美國部署“先進制造業伙伴計劃”、德國實施“工業4.0計劃”、日本推進“科學技術創新綜合戰略”、俄羅斯實行“2020創新發展戰略”,搶占戰略制高點,搶抓發展主動權。 

(二)我國確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創新核心地位凸顯

我國正處于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經濟處于深層次矛盾交織和“三期疊加”階段,迫切需要進一步發揮科技創新潛能,打造發展新動力。黨的十八大作出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三個面向”的戰略思想,指明了科技創新發展的方向;提出依靠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的“雙輪驅動”戰略,明確了創新驅動的實施路徑;提出了必須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形成促進創新的體制架構,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進一步強化了科技創新的核心地位。 

(三)福建科技創新進入新的歷史時期,發展需求更加迫切

黨中央、國務院大力支持福建加快發展,繼“三規劃兩方案”頒布后,又出臺支持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贛閩粵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建設、設立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等重大舉措,福建的經濟社會和科技發展進入重要機遇期,迫切需要把創新驅動作為新時期推進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戰略來組織實施。 

“十三五”我省科技發展面臨難得的機遇,同時也面臨基礎相對薄弱,科技投入仍然偏低,科技成果轉化不暢,創新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存在,全社會創新創業活力有待激發等制約因素。未來五年,面對新形勢、新機遇、新挑戰,我省要大力優化科技創新環境,統籌利用境內外資源,增強創新驅動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培育經濟發展新動力,打造福建產業升級版。 

  

第二章  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及對福建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全面落實中央支持福建加快發展的重大決策部署,充分發揮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指導方針,圍繞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緊扣“五新”(新產業、新技術、新平臺、新業態、新模式)任務,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建設創新型省份為目標,強化科技創新驅動經濟、服務民生意識,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激發全社會創新創業活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推動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再上一個新臺階,為建設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新福建提供科技支撐。 

二、基本原則

(一)加強規劃引領與資源統籌相結合

把握科技、經濟全球化趨勢,堅持“大科技、大開放”的發展思路,結合國家與我省科技工作部署,加強規劃頂層設計,突出重大需求和問題導向。充分發揮市場在科技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利用境內外科技資源,加強統籌協調,促進科技資源的有效配置和集成,以科技經濟深度融合為導向,形成推進科技創新發展的強大合力。 

(二)堅持創新驅動與轉型升級相結合

堅定不移地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科技發展的戰略基點,以科技創新為核心,推動全面創新。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充分發揮高校、科研院所源頭創新主力軍作用,推動各類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做大做強主導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發展新興產業,抓龍頭、鑄鏈條、建集群,構建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加快形成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和支撐的經濟發展模式。 

(三)堅持制度創新與科技創新相結合

加強創新生態建設,進一步優化創新服務體系,激發各類人才和創新主體創造活力;加強科技創新與機制創新協調互動,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更加注重優化政策供給,推動政府職能從研發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 

三、發展目標

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全省綜合科技進步水平、高新技術產業化指數位居全國前列,兩化融合發展指數保持全國前列,重點行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物耗和污染物排放保持國內先進水平,區域科技創新體系更趨完善,創新創業活力顯著增強,進入創新型省份行列。到2020年,實現以下主要指標: 

——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2.0%以上; 

——每萬名勞動力中研發人員投入達63人年; 

——科技進步貢獻率達58%; 

——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16%; 

——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15%; 

——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7.5件; 

——技術市場交易總額累計達300億元; 

——高新技術企業達到3000家、創新型企業達到600家、科技小巨人領軍企業1000家; 

——省級以上重點(工程)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和產業技術研究院達到1540個、眾創空間達到200家。 

  

第三章  支撐新產業發展

  

從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等新興產業領域提出重點發展方向,加快新興產業倍增發展。 

一、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 

大力發展集成電路產業,推動12英寸集成電路生產線、6英寸Ⅲ-Ⅴ族化合物集成電路、存儲芯片(DRAM)等項目建設,加快設計業、制造業、封裝測試業協同發展。壯大新型顯示產業,加快推進8.5代TFT-LCD面板、莆田華佳彩6代Oxide液晶面板、廈門天馬微(二期)等重大項目建設,擴大液晶模組和智能終端生產規模。推動信息通信產業升級發展,加快新一代通信網絡系統設備、數字家庭網絡設備、高性能服務器等研發生產,促進微波功能模塊、微波介質材料、5G通信等技術研發和產品轉型。做強軟件業,加快發展移動互聯網、工業控制系統、信息安全、集成電路設計以及特色應用軟件等,促進軟件服務外包發展。 

二、新材料產業

重點發展稀土永磁、儲氫、發光、催化等高性能稀土功能材料和稀土資源高效綜合利用技術,加快建設中國(廈門)鎢材料生產、應用和研發基地,推動硬質合金材料、涂層技術等關鍵技術研發與產業化。發展含氟聚合物新材料、含氟精細化學品及中間體,打造氟化工新材料生產基地。發展碳纖維、錦綸、無機非金屬等高性能纖維及其復合材料,研發高品質不銹鋼、鋁合金與特種金屬材料。建設國家級特種陶瓷材料生產研發基地,推動碳化硅纖維、氮化硅纖維和透波/吸波材料、陶瓷先驅體材料產業化。 

三、高端裝備制造業

重點培育發展先進軌道交通裝備、航空裝備、傳感器和智能化儀器儀表、伺服裝置和控制系統、工業機器人等高端裝備。加快智能測控裝置與部件的研發和產業化,提升重大智能制造裝備集成創新能力。著力提高高速精密重載傳動裝置、高壓液壓元件、高可靠性密封件、大型精密模具、核心芯片等基礎制造水平。 

四、節能環保產業 

發展高效節能鍋爐窯爐自動化控制、低溫煙氣余熱深度回收、非晶變壓器、高效電動機等工業節能設備,以及高效照明產品、節能汽車等節能產品。壯大先進環保產業,重點發展危險廢物處置技術、揮發性有機污染物治理技術,水污染、大氣污染防治技術設備及其配套產品、垃圾處理技術設備和環保藥劑;擴大平板式脫硝催化劑、高效電袋復合除塵器、空氣凈化器等生產規模,加快膜材料和組件、高濃度難降解工業廢水成套處理設備等水處理設備產業化。 

五、新能源產業

完善從硅料(薄膜)、太陽能電池及組件到系統集成、電站工程總承包全產業鏈,支持太陽能光伏分布式發電系統建設,打造國家級光伏產業基地。加快建設國家級海上風電研發中心和東南沿海風電裝備制造基地,以風電成套機組設計和組裝為核心,帶動風電關鍵零部件發展。推動大功率、高能量動力鋰電池核心技術研發和產業化,發展閥控密封蓄電池、鎳氫電池等新型動力電池,打造國內新型環保型動力電池制造和研發中心。建設海西核能工程技術中心,開展第二代在運核電機組延壽技術開發,加快第三代核電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 

六、生物與新醫藥產業

大力發展生物制藥業,重點開發蛋白質及多肽藥物、干細胞等細胞治療產品、核酸藥物及基因治療藥物;鼓勵醫療器械高端化發展,重點發展數字醫學影像設備、人工關節、齒科材料、體外診斷醫療器械及試劑等;培育現代中藥業,加快名優中成藥的劑型改造和二次創新、名醫名方和優質中醫保健產品開發;推動化學藥向“改良型新藥”“創新藥”升級。發展生物制品業,建立以細菌、酵母、藻類等為基盤的細胞工廠,重點推廣細胞轉化和酶催化等綠色制造方式。 

七、海洋高新產業 

繼續做強高技術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產業,重點發展海洋勘探、海底工程、海洋環保、海水綜合利用、海上油氣生產平臺、海洋可再生能源機械、核電機械、港口機械等海洋工程裝備,以及汽車滾裝船、液化氣運輸船、客滾船、遠洋漁船、游艇等高技術船舶,積極研制大型郵輪。加大海洋資源開發,重點開發海洋高效創新藥物和海洋現代中藥、海洋功能食品、新型海洋生物材料、海洋生物農用制品、海洋生物酵制劑及海洋生物源化妝品等;集成海藻能源、海水淡化關鍵技術,促進海水的綜合開發利用;積極開發潮汐能、波浪能、潮流能、天然氣水合物等可再生能源。 

八、現代服務業 

發展壯大電子商務、第三方物流、檢驗檢測認證、服務外包、融資租賃、人力資源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提高對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支撐能力。推動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化和高品質轉變,培育一批大型旅游、健康、養老產業集團和產業聯盟。加快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推進文化創意服務專業化、集約化、品牌化,促進工業設計、文化軟件服務、建筑設計服務、專業設計服務、廣告服務等與制造業、建筑業、農業、體育產業等重點領域融合發展。 

九、現代特色農業 

鼓勵農業龍頭企業與設施裝備業、農產品加工業、冷鏈物流業、電子商務業等產業組團發展,拓展農業產業鏈,推動農業精致化、集約化、高附加值化。支持引導有實力的“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選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高產優質的品種。推動分子標記技術、細胞遺傳學技術與常規技術結合,發展組培技術,提高育種水平。著力提升設施及農業智能化裝備水平,創建農業物聯網基礎信息傳輸平臺、存儲平臺和分析平臺,推動農業生產過程的數字化采集、科學化管理、智能化控制和精準化服務。重視生態農業集約化種養技術和農產品綜合加工、食品安全控制技術的研發與應用,建立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技術體系。 

  

第四章  加強新技術研發

  

加快研發突破產業關鍵核心技術和前沿新興技術,有效推動技術成果轉化,加強知識產權運用和標準制定,提升產業綜合競爭力。 

一、加快掌握關鍵核心技術

研究制定電子信息、機械裝備、石化、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等重點產業技術創新路線,明確技術創新的戰略目標、關鍵共性技術和攻關路徑。支持企業采用先進適用的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和新標準實施技改,加快新技術產業化。組織實施工業強基工程,支持企業加快研發一批關鍵基礎材料和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重點突破關系我省整機產業健康發展的核心芯片、軸承、液壓元件、緊固件、陶瓷纖維、光學器件、儀器儀表等基礎產品。鼓勵企業加強技術研發,提升鑄鍛、焊接、熱處理、表面處理及特殊加工等先進制造工藝水平。組織實施工業強基重大技術攻關,提升核心基礎產品性能和可靠性,推動關鍵材料、核心部件、整機、系統的協調發展。 

實施福建省特色現代農業科技創新行動計劃,重點開展良種選育、設施農業、海洋漁業、農產品加工、生態農業科技攻關,構建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特色現代農業技術體系。 

加快生態保護與資源環境技術攻關。開展精準醫療、重大疾病診療、中醫治未病和康復等關鍵共性技術,以及基于數字化醫療、移動醫療技術的協同醫療和整合服務模式研究,加強創新藥物研發。開發食品安全、防災減災和社會安全關鍵技術和產品。 

二、積極研發前沿新興技術 

跟蹤國際科技前沿,支持開展石墨烯、增材制造、機器人、智能可穿戴設備、人工智能、無人機、生命信息、基因檢測、北斗導航及應用等新技術的研發,加快新技術、新產品、新成果產業化應用,搶占未來產業發展制高點。著力突破3D打印材料研發、過程控制、數字化建模、后處理等環節的共性關鍵技術。突破機器人本體、伺服電機、控制器、傳感器、驅動器、生物芯片等關鍵零部件技術。積極開發石墨烯在復合材料、電池/超級電容、儲氫材料、場發射材料以及超靈敏傳感器等領域的應用。促進計算機視覺、智能語音處理、生物特征識別、智能決策控制及新型人機交互等人工智能關鍵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發展航拍、電力巡線、林業監測、環保監控等系列無人機。拓展北斗導航技術在海洋監管、水文監測、交通運輸、生態紅線區域監管等民用領域的應用。加快可視化、環境構造、仿真、識別與追蹤等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技術研發,發展頭盔式虛擬現實顯示、可視化眼鏡、數據手套等虛擬顯示和交互產品,推進VR和AR技術在教育、娛樂、醫療等領域應用。 

三、強化基礎研究需求導向

瞄準新一代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生物與新醫藥等前沿領域,組織開展固體表面物理化學、結構化學、光催化材料、激光晶體材料、納米功能材料、新能源材料,應激細胞生物學、惡性腫瘤分子機制、激光生物醫學檢測,分子育種、特色水產養殖品種選育與病害防治、農作物生態栽培、亞熱帶生態系統等我省優勢特色學科領域基礎研究,重點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和共性技術,力爭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重大應用前景的原始創新成果。爭取國家在我省布局建設衛星應用、海底科學觀測等重大科技工程,積極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 

四、有效推動技術成果轉化 

實施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完善科技成果轉化的運行機制、激勵機制和協同推進機制。提升科技成果鏈接轉化能力,拓展提升“中國·海峽項目成果交易會”“6·18虛擬研究院”、海峽技術轉移中心的平臺功能,吸引境內外創新資源來閩聚集。加快國家技術轉移海峽中心及其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加入中國-東盟、中國-南亞、中國-阿拉伯國家技術轉移協作網絡,發揮創新合作和技術轉移樞紐功能,促進境內外科技成果在我省轉化。建設中科院STS(科技服務網絡計劃)福建中心,加快中科院科研成果在福建落地轉化。提高從新技術到新產品的轉化效率,加強首臺(套)重大裝備認定工作。優化整合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健全技術經紀服務體系,支持民營資本建設網上技術交易市場,定期發布企業技術需求目錄、高校和科研機構科技成果轉化目錄。 

五、加強知識產權運用保護和標準制定 

開展知識產權強省建設試點,抓好知識產權強市、強縣、強企試點示范。實施專利增量提質工程,圍繞新產業提高發明專利創造能力,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實施省專利運用行動計劃,推進專利金融合作,完善社會化專利服務體系,提升企業和高校、科研院所專利轉化能力,建設國家專利審查協作福建中心。實施專利導航工程,為企業技術研發、專利風險規避提供服務,支持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布局專利。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完善省、市、縣三級知識產權行政執法體系,加強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知識產權統一管理和執法。對科技計劃項目實行全過程知識產權管理,支持具有或可能形成自主知識產權的研發項目,將獲得知識產權作為應用性研發項目的重要驗收指標。支持企業積極參與國際、國家、行業和地方標準的制定。鼓勵企業制定滿足市場和創新需要的團體標準,推動企業產品和服務標準自我聲明公開和監督。支持相關行業部門根據我省產業發展需求成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積極培育和發展標準服務業。 

  

第五章  推進新平臺構建

  

加強自主研發、產業協同、創新創業支撐、技術交流合作等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提升創新創業服務功能。 

一、強化科技自主研發平臺 

實施“五個一批”平臺建設工程,重點引進合作一批重大研發機構、支持一批高校高水平科研機構、建設一批龍頭企業研發中心、培育一批新型創新創業孵化平臺、扶持一批技術轉移轉化中心。加快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機械科學研究總院海西分院、國家海洋局海島研究中心(二期)、廈門南方海洋研究中心、廈門大學石墨烯工業技術研究院、龍巖紫荊創新研究院、中船重工廈門材料研究院等平臺建設,爭取國家部委在閩布局“加速器驅動乏燃料再生利用”實驗設施項目,提升基礎技術自主研發能力。對接國內外一流大學、科研院所、世界500強企業和央屬企業,引進設立重大研發機構。支持省內高校圍繞重點領域建設一批產業研究院和科技研發創新平臺。依托電子信息、機械、紡織、冶金、電機電器、汽車等行業的領軍企業,建設一批省級產業技術研究院。 

二、搭建產業協同創新平臺 

發展由產業需求拉動、以技術應用為導向的網絡化協同創新模式,形成產學研用創新利益共同體,打造新型研發機構和創新組織。支持行業領軍企業聯合科研院所、高校等組建區域性制造業創新中心,主動融入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網絡,以前沿技術和關鍵共性技術的研究開發、轉移擴散、首次商業化為重點,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整體解決方案。引進培育以技術擴散和集成應用為主的應用技術研究機構或團隊,強化高校院所實驗室技術向產品技術轉化和集成應用,為企業提供問題診斷、技術咨詢、系統解決方案設計、工藝優化等服務。鼓勵企業建立院士專家工作站,發揮高端智力資源的引領帶動作用。建設省級科技思想庫,鼓勵有關學會組織專家為產業創新發展提供咨詢服務。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鼓勵面向企業開展技術創新活動,組建產學研創新聯盟。 

三、完善創新創業支撐平臺

把虛擬研究院產業技術分院改造提升為重點突出的“雙創”大本營,成為“四眾”支撐平臺的重要載體;利用存量廠房、倉庫、商務樓宇以及傳統文化街區等,改造建設一批資源集聚、服務專業、特色鮮明的眾創空間;整合高校教學資源、產學研合作基地和創業孵化載體,建設一批大學生創業基地;鼓勵科研院所開展改革試點,推動孵化科技企業;爭取國家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城市示范,培育一批模式先進、配套完善、服務優質的示范創業創新中心;改造提升現有各類產業園區中的孵化器,鼓勵與上市公司、創投機構和專業團隊開展合作孵化,拓展孵化功能。制定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科學儀器向社會開放的政策措施,推動高校院所資源向小微企業和創業者開放共享。延長園區創新鏈,鼓勵園區與高校院所的創新創業平臺開展合作,共享創新資源與優惠政策,提升創新創業服務功能。以農業科技園區、新農村發展研究院、科技特派員服務站等為載體,打造一批支撐鄉村創業的“星創天地”。加強對科技創新平臺專業化服務、共性技術研發、資源整合、成果轉化等評估,加大共享服務的經費支持。 

四、拓展技術交流合作平臺

支持優勢企業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在歐美等國家設立研究中心、技術轉移平臺、創業孵化平臺,兼并重組境外優勢科技型企業,鏈接優勢創新資源。積極參與“科技伙伴計劃”,推進中以、中新、中俄等“一帶一路”建設的雙邊或多邊政府間科技合作,促進高新技術在福建落地轉化。組織實施一批科技援外項目,針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發展需求組織科技援外培訓班。加強與國外知名高校、科研機構和跨國公司的合作,組織企業參與國(境)內外科技成果項目對接活動。推動科技部與省政府共建海絲科技合作中心,聯合海絲沿線國家智庫機構成立“海絲智庫合作聯盟”,舉辦“海絲科技論壇”。推動中國科協與省政府共建“創新驅動助力工程”示范省,積極爭取中國科協和全國學會的支持,促進一批國家級會企協作創新聯盟、學會協同服務企業創新基地和國家級學會服務站在閩落地。深化閩臺合作,逐步拓展海峽聯合基金合作領域,擴大基金規模,促進兩岸共同研究區域協同發展中的重大科學問題,聯合開展關鍵技術攻關,推進國家級海峽兩岸產業合作基地和閩臺科技合作基地建設,舉辦海峽技術轉移專場,發揮海峽科技專家論壇等平臺作用,促進兩岸科技項目合作落地。推動泛珠三角區域科技合作,利用閩港、閩澳合作平臺,拓展與葡語國家的科技合作交流。加強與國內創新發達地區合作。建立閩疆科技戰略合作聯盟,密切與新疆“絲綢之路”核心區的協作關系。 

  

第六章  加快新業態培育

  

加速推進“互聯網+”、制造業服務化、云服務業、跨界融合等方面發展,提升新型終端產品服務水平。 

一、培育“互聯網+”新業態 

大力發展互聯網經濟,在制造、能源、服務、媒體等領域引入互聯網要素,培育工業互聯網、智能電網、數字營銷、互聯網教育、個性化診療、社區O2O、互聯網金融等新業態。組織實施“互聯網+”重大工程,重點培育為智慧互聯工廠提供整體解決方案和系統性服務的工業互聯網產業;發展以智能倉儲和智能配送為主要特點的現代物流業;鼓勵醫療機構與互聯網企業合作開展電子處方、疾病預防、個性化健康管理等網絡醫療服務;支持互聯網企業開發數字教育資源,提供網絡化教育服務;推廣家政、安防、餐飲、生鮮配送、洗衣等社區O2O服務。深化物聯網應用,著力發展車聯網、船聯網、智能家居等新業態。探索發展分享經濟,推動企業利用互聯網思維,整合重構閑置資源,在設備租賃、交通出行、旅游、房屋出租、體驗評價等領域提供新服務。 

二、推進制造業服務化 

鼓勵制造企業通過管理創新和業務流程再造實現主輔分離,設立面向細分行業的技術研發、信息化支撐、市場拓展、品牌運作的新型服務企業。鼓勵制造企業向提供咨詢設計、工程施工、倉儲物流、系統維護和管理運營等系統集成總承包服務商轉型。支持發展提供大型制造設備、生產線等融資租賃服務的專業化類金融服務企業。發展面向智能制造的信息技術服務業,為企業提供制造過程信息物理系統(CPS)方案的設計、開發和系統集成服務。壯大面向研發設計、技術轉移、知識產權、科技資訊等的科技服務業。培育市場化運營、融入全球服務外包網絡的平臺型工業設計企業。 

三、發展云服務業 

支持傳統信息技術企業向云計算產品和服務提供商轉型,實現信息技術能力的按需供給和信息資源的充分利用。發展面向企業的計算、存儲資源租用和應用軟件開發部署平臺服務,以及經營管理、研發設計等在線應用服務;發展面向政府和重點領域的安全可信云計算外包服務;發展面向個人的基于云計算的信息存儲、在線工具、學習娛樂等服務。支持云計算與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互聯網金融、電子商務等技術和服務的融合發展與創新應用。發展面向云計算的信息系統規劃咨詢、方案設計、系統集成和測試評估等服務。 

四、鼓勵跨界融合催生新業態 

引導企業樹立跨界發展理念,在傳統產品中融入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健康、體驗等新元素,發展智慧化、綠色化、健康化、社交化的新業態,積極推動更多的新業態轉化為新產業。引導工業企業應用物聯網、大數據、自動控制等技術開發智能終端產品,實現由傳統的提供產品向提供智慧化、人性化增值服務轉型。鼓勵信息技術服務企業掌握數據挖掘分析、知識圖譜、機器學習等核心技術,強化大數據的獲取、分析、行業應用等高附加值環節,為企業提供智能數據服務。強化生態設計理念,加強全生命周期綠色管理,發展綠色建筑、綠色家居、綠色交通、綠色能源等新產品新服務。拓展傳統產品的健康監測與管理、醫療保健、照料護理、生物醫藥等功能,滿足健康消費升級需求。提升可穿戴設備、體育用品等個人終端消費產品的數據實時分享、互動等社交化功能。 

  

第七章  引領新模式應用

  

推進開放式研發設計、網絡化制造、個性化定制生產、互聯網商業和共享協作等方面創新,促進科技資源開放共享。 

一、推廣開放式研發設計模式 

借助互聯網等手段,匯聚各類創新資源,提升研發設計效率和水平。引導消費電子、家電、制鞋、服裝、食品等消費類企業建立開放式創新交互平臺、在線設計中心,對接用戶需求,發展客戶深度參與的研發設計模式。支持機械、船舶、汽車、建材等企業加快構建產業鏈協同研發體系,集聚各類優勢研發設計能力,發展基于互聯網的協同設計。支持骨干企業建立面向全社會的研發測試、創業培訓、投融資、創業孵化等創新設計平臺,打造市場化與專業化結合、線上與線下互動、孵化與投資銜接的創新設計載體。 

二、推行網絡化制造模式 

鼓勵龍頭企業通過互聯網與產業鏈上下游緊密協同,促進生產、質量控制、運營管理等系統全面互聯,向關聯企業“溢出”技術優勢、管理優勢和資源優勢。鼓勵優勢制造企業發展云制造模式,通過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推進生產制造、檢驗檢測、數據管理、技術標準、工程服務的開放共享,打造制造資源“池”,實現制造能力的優化配置。鼓勵互聯網企業構建網絡化協同制造服務平臺,促進創新資源、生產能力、市場需求的集聚與對接,加快多元化制造資源的有效協同,提高產業鏈資源整合能力。 

三、發展個性化定制生產模式

鼓勵企業提供滿足客戶個性化需求的產品,提升產品附加值和客戶滿意度。在設計、制造、物流、服務等環節植入客戶參與界面,實現客戶深度參與的定制化生產。通過先進制造技術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集成創新,推行模塊化產品設計、柔性制造系統、智能化生產控制與調度技術,實現以大批量生產的成本和效率提供定制化產品。率先在紡織、服裝、制鞋、家具、建材等行業開展個性化定制試點示范。鼓勵互聯網企業聚合市場信息,挖掘細分市場需求,為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提供服務支撐。 

四、促進互聯網商業模式創新 

推動傳統優勢企業與電子商務融合轉型,加快商貿服務業線上線下深度融合。整合培育一批面向全國、覆蓋全產業鏈的行業垂直電商平臺和閩貨網上專業市場。支持傳統對外貿易企業向跨境電商轉型,推動我省成為全國跨境電商聚集區和對臺電商樞紐。鼓勵企業利用移動社交、新媒體等渠道,發展社交電商、粉絲經濟等網絡營銷新模式。鼓勵企業發展基于互聯網的產品全生命周期服務,搭建產品遠程監測與診斷平臺,向客戶提供在線診斷、遠程運維、咨詢服務,增強與客戶的“粘性”和長期互動。 

五、鼓勵共享協作發展模式 

鼓勵技術領先企業向標準化組織、產業聯盟等開放基礎性專利或技術資源,支持發展開源社區、開發者社群、資源共享平臺、捐贈平臺、創業沙龍等互助平臺,營造良好的眾扶發展環境。鼓勵消費電子、智能家居、健康設備、特色農產品等創新產品開展實物眾籌,發揮實物眾籌的資金籌集、創意展示、價值發現、市場接受度檢驗等功能,幫助創新創意付諸實踐;穩步推進股權眾籌,鼓勵小微企業和創業者通過股權眾籌融資方式募集早期資本。鼓勵優勢企業實現內部資源平臺化,培育員工創客意識,建立內部眾創機制,通過投資員工創業,開拓新的業務領域。 

  

第八章  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加快推進創新創業載體建設,努力推動科技人才創新創業,積極完善創新創業服務體系,營造創新創業良好環境,充分激發全社會創新潛能,努力培育和催生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力。 

一、加快創新創業載體建設 

培育一批創新創業示范基地。推進廈門、三明國家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城市示范建設,創建國家級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基地,推動各地建設一批“創業大本營”“星創天地”和設立勞模、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農村創新驛站等。鼓勵高校建設公益性大學生創新創業基地。到2020年,建設40家以上省級小微企業創業基地。推動“6·18”與“雙創”平臺、創業者、創業導師、創新資源對接。 

大力發展眾創空間。立足各地的產業、區位資源優勢,引導建設一批各具特色的眾創空間。支持高校、科研院所、龍頭骨干企業圍繞優勢專業和主營業務,建設針對產業細分領域的專業化眾創空間。鼓勵各地引進境內外知名創新創業服務機構來閩獨立或合作運營眾創空間。2020年前建成200家以上省級眾創空間。 

提升一批科技企業孵化器。加大扶持力度,提高孵化器建設與運營水平,提升從業人員素質,推動各類科技服務平臺和科研機構為入孵企業提供科技支撐和中介服務。鼓勵孵化器配套建設加速器,完善創業孵化鏈條。力爭到2020年,國家級高新區各打造1家以上國家級孵化器,省級高新技術園區各打造1家以上省級孵化器。 

二、推進科技人才創新創業 

完善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管理改革,推動各設區市研究制訂相應政策措施,督促高校、科研院所調整和完善科技成果轉化實施辦法和管理制度,強化收益分配的激勵導向,提高科技人員轉化職務科技成果獲得的收益獎勵,加強企業科技創新股權改革,以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為重點,擴大“雙創”的源頭供給。 

推動科技型創新創業,使科技人員成為創新創業的主力軍。建立健全科研人員雙向流動機制,鼓勵和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員離崗創業或到企業兼職。支持高級科研人員帶領團隊參與企業協同創新,積極吸引省外高端人才和工程技術人才來閩創新創業。引導和鼓勵高等院校統籌資源,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鼓勵科技人員入駐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眾創空間,促進人才、技術、資本等各類創新要素的高效配置和有效集成,推進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提升創新創業的能力和水平。鼓勵企業通過集眾智、匯眾力等開放式創新,吸納科技人員創業,創造就業崗位,實現轉型發展。 

三、完善創新創業服務體系 

支持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向創業創新企業和眾創空間開放科研設施,推進科研基礎設施、大型科研儀器和專利信息等資源開放共享,為創業創新者更好地提供科研儀器設備使用、檢驗檢測、數據分析等服務。鼓勵發展研發設計、技術轉移、知識產權、法律咨詢、創業培訓等科技服務。省財政設立創新券專項資金,補助創業者和創新企業購買科技創新服務。 

定期舉辦中國創新創業大賽(福建賽區)暨福建創新創業大賽活動,加大對獲勝企業、團隊的獎勵,激發全社會創新創業熱情。完善導師隊伍建設,組建一批創業師資隊伍,吸收有連續創業經驗的企業家、職業經理人、投資機構負責人等加入,篩選優秀項目、進行資本對接等。 

完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培育一批科技金融專營服務機構,加大對創新創業的信貸支持,推進專利權質押融資、科技創投等融資方式創新。完善貸款風險補償機制,發展科技保險。“萬家小微成長貸”“小微企業保證保險貸款”等優先向創新創業企業傾斜。支持創新創業企業到境內外資本市場上市,或到新三板、海峽股權交易中心掛牌。完善股權、產權、知識產權交易體系,培育上市資源。支持省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加大對創新企業股權投資,積極爭取國家與我省共同設立“福建省科技成果轉化創業投資基金”。引導天使投資基金、風險投資基金等社會資本投資創新創業企業。 

四、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氛圍 

進一步簡政放權,完善創新管理體制,清理調整與創業創新相關的審批、認證、收費等事項,降低創業創新門檻。加快推進知識產權交易、市場準入、金融創新等改革,構建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實行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切實維護創新創業者權益。將業態創新、模式創新納入相關創新專項的扶持范圍,調動科研人員和創業者的積極性。對符合條件的眾創空間房租、寬帶使用、數據中心租用等費用予以減免或補貼,培育的企業被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的,對孵化載體予以獎勵。建立健全高校彈性學制管理辦法,將我省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扶持政策范圍延伸至普通高校在校大學生,調動廣大青年的創業積極性。 

加強創新創業宣傳,積極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濃厚氛圍。倡導敢為人先、敢冒風險的新風尚,在科技計劃項目實施和管理中,建立寬容失敗的制度保障,使一切有利于科技進步的創新行動得到支持和鼓勵。鼓勵高等院校單獨或引進相關創新創業機構合作開設創新創業教育課程,促進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有機融合。推進城市科技館、科學中心,縣區科技館、科技活動中心以及特色科普基地建設,面向公眾開展重大科技成果的科普宣傳,促進科普資源的開放。引導媒體加大對“四眾”的宣傳,普及“四眾”知識,發揮典型案例的示范帶動作用。 

  

第九章  拓展區域創新發展空間

  

大力提升高新區建設水平,以福州、廈門、泉州3個國家高新區為核心,以福州、廈門2個國家級創新型試點城市和平潭綜合實驗區為重點,圍繞海峽兩岸協同創新先行區、海上絲綢之路技術轉移核心區、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先導區、創新創業生態引領區等方面開展示范,推進福廈泉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打造具有海上絲綢之路開放創新和深化兩岸合作交流特色的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 

一、建設福廈泉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 

(一)構建自主創新研發示范體系

針對產業關鍵共性技術,整合建設一批產業科技重大研發平臺。針對企業創新創業,建設一批技術轉移、產品檢測測試、知識產權服務等公共技術服務平臺。鼓勵和支持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上下游企業、行業協會等共建產學研用研發組織,建立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完善企業內部創新激勵政策,推動以深化技術要素參與收益和股權分配為核心的成果轉化相關改革創新試點,突破現有行政區劃的限制,推動各類創新要素在城市、園區之間流動和聚集,建立健全區域科技創新協同推進機制。 

(二)構建自主創新產業優化體系 

加快機械、船舶、汽車、輕工、紡織、食品等行業成套設備及生產系統的智能化改造,推動重點產業、傳統優勢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逐步實現“機器換工”。著力培育工程機械、新能源汽車、重大成套裝備等先進制造產業,推動向高端化、輕型化、智能化方向發展。重點推動泉州全面實施“數控一代”示范工程和“泉州制造2025”行動計劃,推動福州、廈門新能源汽車開發和推廣應用,加速汽車產業發展。 

加快培育具有集聚帶動和輻射引領作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龍頭項目,進一步擴大福州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廈門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泉州新一代信息技術、太陽能光伏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促進形成創新型產業集群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區。 

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構建以創意設計、影視傳媒、創意出版、動漫游戲、旅游娛樂的多層次文化創意產業體系,輻射帶動東南沿海地區的創業服務、技術轉移服務、技術交易服務和知識產權服務發展。 

(三)構建自主創新閩臺協同體系

推動閩臺產業深度融合,優化戰略性新興產業區域布局,吸引臺灣百大企業來閩投資設廠,助推形成平板顯示、LED、微波通信等多個與臺灣并駕齊驅、全國規模最大的產業集群,培育建成若干個產業優勢明顯的兩岸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區。 

吸引、整合和聚集海峽兩岸科技資源,發揮海峽兩岸科技合作聯合基金和兩岸清華福州產業基金導向作用,解決閩臺兩岸共同關注的重大科學和關鍵技術問題。建立海峽清華研究院發展基金,推動兩岸清華的科技成果落地發展。加快推進兩岸技術研發基地、臺灣工業設計及創意產業研發機構和閩臺農業生物防治示范基地等建設。充分利用兩岸知名的品牌供應商共同打造B2B、B2C電子商務示范平臺和海峽電子商務物流運籌中心。 

(四)構建自主創新開放融合體系

加強與歐美、日韓、以色列等發達國家合作,吸引國際高端創新資源入駐園區。以更加開放的創新政策、更加靈活的合作模式,擴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渠道和范圍。大力引進世界級創新成果,加快產業化進程,并推動創新型企業邁出國門參與全球競爭。 

推進我省優勢技術輸出,帶動產能輸出與對外投資。充分挖掘利用我省海外華僑華人資源,推進民間科技交流,重點針對東盟地區等發展中國家,推進農業先進技術、紡織先進技術及海水養殖、海洋生物、生物質新能源、信息等技術輸出。 

推動跨區域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在關鍵材料、核心配套部件或設備、系統集成和工程化等方面的協同創新。支持和推動高校院所與企業共建技術研發機構和聯合實驗室,構建中試研發、技術轉移的載體,充分對接高校的技術資源、企業的資本資源和市場服務資源。 

二、加快高新區轉型升級

(一)大力提升高新區創新能力

確立區內企業在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產業化中的主體作用,鼓勵企業承擔國家科技項目,支持企業聯合高校、科研機構規劃建設一批產業技術研究院。建立更為順暢的產學研用合作關系,推廣以企業為主導的委托研發、組建聯合實驗室、成立合資公司、合作開展中試以及技術許可、技術轉讓、技術入股等多種合作模式。培養和支持一批中青年科技創新創業人才,引進一批海外高層次人才回國(來華)創新創業,建成一批國家級研發基地。鼓勵園區建設科技企業孵化器、留學人員創業園等孵化服務機構,打造一批具有當地特色的眾創空間。實現區內企業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內部支出占銷售收入比重超過全省平均水平,園區內高新技術企業數量明顯增加。 

(二)增強高新區產業核心競爭力

發揮國家高新區的核心載體作用,以整合技術資源為基礎,采取“政府啟動、多元投資、需求導向、市場運作”的運行模式,大力推動企業開發新產品,實現產品升級換代,發展高端制造業。鼓勵企業并購與重組,支持跨區域整合與產業鏈整合,做大企業規模。積極推進創新型產業集群建設,加快科技成果在產業集群內的轉化,產業集中度明顯提高,區內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增長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三)促進高新區轉型升級 

堅持精簡高效和服務型政府的管理理念,賦予國家高新區必要的經濟、社會、行政等管理權限和職能,強化高新區管委會的綜合服務功能和科技創新促進功能,允許高新區依法進行用人、薪酬等方面的改革。大力推進能源、資源的節約、集約和循環利用,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水耗進一步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顯著減少,提高土地集約利用效率,促進經濟社會實現生態發展、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按照“布局合理、特色鮮明、集約高效、生態環保”的原則,創建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循環化改造示范試點園區、低碳工業園區等綠色園區,鼓勵創建知識產權試點示范園區,探索建立國際合作創新園。提升高新區城市綜合功能,優化人居環境,完善公共服務設施,促進具備條件的高新區向宜居宜業城市轉型,把高新區建設成創新要素、高層次人才、高端產業集聚的科技新城區。 

  

第十章  科技重大專項和重大工程

  

按照符合我省戰略導向、具有長遠和全局意義、對產業發展帶動性強的要求,聚焦目標、整合資源,持續實施一批科技重大專項,建設一批科技重大工程,造就一批科技創新創業領軍人才和具備競爭優勢的團隊,培育和發展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科技型企業。 

一、重大專項 

(一)云計算、大數據和物聯網技術

重點突破面向行業應用的大數據云服務架構、多源異構數據的分析與計算、云計算和大數據環境下的資源管理與調度、安全保障及多維數據融合智能應用等技術難題,研制數據中心操作系統、云端融合操作系統、高端IT器件與設備、EB級數據存儲系統,實現大數據產品與服務的產業化。推進物聯網的前端感知、數據傳遞和智能處理等關鍵技術研發;研制以物聯網云平臺和物聯網終端中間件為核心的自主軟硬件產品。 

(二)通信技術和集成電路芯片

開展新型高速移動通訊射頻器件的產品研發;衛星通信、衛星導航高精度技術及應用;新一代移動通信、網絡設備與終端的研發,重點解決超高交換容量、高穩定性、高速路由關鍵技術;突破核心芯片的設計,集成電路的制造、封裝、測試以及整機應用等技術;開展高端工業傳感器芯片及系統研究。 

(三)基礎制造工藝技術與基礎零部件

圍繞大型工程機械、高檔數控機床等裝備,重點研發高精度、高速度、長壽命的軸承、齒輪等傳動裝置,液氣密元件、新型傳感器、儀器儀表等高端智能元器件;研發鑄、鍛、焊、熱處理及表面處理等節能環保新工藝新技術,開展以自動化、綠色加工、精密加工技術和新材料應用為依托的基礎零部件研制。 

(四)高檔數控機床與機器人

開發網絡化多軸高檔數控系統、伺服進給單元等功能部件,研發一批精密、高速、智能、復合數控機床和特種加工機床、高效柔性制造系統、增材制造裝備;研發高可靠性、高性價比工業機器人以及安防、危險作業、救援、醫療等專用機器人。 

(五)智能制造產品及系統

開展智能制造產品與傳感器、制造物聯、移動互聯網、自動控制、工業軟件等技術的融合創新,加快研制智能成套工程機械、橡膠塑料機械等新一代智能化機械產品;繼續加大對先進適用成套裝備及生產線的推廣力度,推動數字化車間的應用示范;開展智能汽車的智能傳感、輔助駕駛、智能計算等關鍵系統技術開發與應用。 

(六)新材料 

研發新型照明、顯示和半導體材料與制備技術,研制新型固體激光與閃爍晶體材料與器件,提升光電材料應用水平;研究石墨烯等材料制備技術及應用產品,開發稀土清潔生產和高質利用技術;研究合成樹脂多功能化、減量化改性技術,研發增強增韌復合材料、高強度高模量增材制造材料;研發高性能鋼鐵、高品質鋁合金和硬質合金與特種金屬材料。 

(七)新能源與節能技術

開展高效低成本太陽能電池產業化技術研究;研發海洋可再生能源、生物質能源以及核能設備與核心配套零部件;突破高能量、大功率儲能與動力電池產業化技術;研究多能源互補的智能化分布式供能和微電網應用技術;推進工業流程優化節能技術,工業節能裝備、減摩高效節能技術等研究,實現能源尖端技術產業化應用示范。 

(八)特色良種選育及高效安全種養技術

利用常規和新技術育種手段,開展地方品種資源優異基因挖掘利用的研究,創制優異育種新材料;加強新品種(系)培育,育成一批高產、優質、廣適、多抗的農林水畜禽優良品種(系);建立特色良種培育體系,提高良種覆蓋率;研發新型肥料和生物制品,開展農業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種養技術及農業設施設備研究推廣。 

(九)農業重大疫病防控技術

開展動物疫病凈化技術、生物安全隔離區、無疫區配套技術研究,開發新發疫病及危害嚴重疫病的新型疫苗、快速診斷、綜合防控等技術;開展植物疫病預警監測、快速診斷、生態防控技術研究,研發生物農藥及新型化學農藥等;開展外來有害生物監測、預警和防控技術研究;研發新型飼料、飼料添加劑和獸(漁)藥等。 

(十)農產品綜合加工技術及裝備

開展農林水畜禽等產品加工共性技術研究和高新技術應用,開發新產品;突破高值化利用、原料綜合利用和食品有害物檢測、追溯預警關鍵技術;研制新型節能、天然活性成分或功能性物質高效提取、分離集成和超高壓冷加工等裝備。 

(十一)高效優質商品林生態林經營技術

開展商品林優良繁殖材料選育與工廠化繁育、集約經營及林分結構優化等技術研究;集成與創新生態林非木質利用、低效林改造與恢復技術;研究高碳匯與高附加值特色經濟林培育、高保護價值森林健康經營和林下資源高效利用技術;開展森林修復技術、森林生態防護功能和效益研究。 

(十二)海洋生物與海水資源開發利用技術

開展大宗海產品綜合利用技術和現代加工裝備研究,開展海洋生物營養成分和活性物質提取關鍵技術研究,開發高值化的海洋功能食品和生物制品。集成海藻能源、海水淡化關鍵技術,示范高效低耗和低運行成本工程,促進海洋生物質能源和海水的綜合開發利用。 

(十三)環境保護治理與生態修復技術

開展飲用水源地污染控制與生態調控、重點流域與近岸海域水環境檢測監控、生物多樣性保護、濕地與海島海岸保護和恢復、森林碳匯與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生態補償機制,以及環境生態風險評價與預警體系構建等技術研究;開發流域水環境污染、高濃度廢水、工業廢氣和土壤復合污染等治理與修復工藝及技術,實現應用示范;開展農業面源污染防控、農業環境污染修復治理、農業廢棄物無害化處理與多級循環利用等技術集成示范研究。 

(十四)藥物新產品

開展有明確活性和新作用機制(靶位)的先導化合物篩選、成藥性研究、臨床前評價、臨床研究和產業化關鍵技術研究;加強疫苗、蛋白質/多肽類藥物、基因工程藥物和抗體藥物等生物藥關鍵技術和新產品研究;加快具有臨床價值的新藥和臨床急需的仿制藥研發與產業化;開展中藥資源利用和保護技術研究,加快名優中成藥的劑型改造和二次創新;開展海洋藥物和海洋生物酶制劑研發。 

(十五)醫療器械

研制新型熱療、治療微系統等高端設備,開發微創介入、人工器官、組織工程等醫用材料;研發中醫康復器械、數字醫學影像設備、動態生理參數檢測與監護、分子生物分析儀器;研究新型快速診斷試劑和智能化診斷系統技術,研制快速便攜式診斷產品,研發數字化、精準化、家庭化、網絡化等移動醫療設備。 

(十六)重大疾病防治技術

開展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疾病等重大慢性疾病診療關鍵技術研究;研究相關疾病早期亞臨床檢測指標和干預措施;加強大樣本、大數據背景下疾病防治新醫療模式研究。 

(十七)資源綜合與循環利用技術

開展生活垃圾生態填埋、大件垃圾回收、有機質資源化、礦化垃圾開采利用、大宗工業固廢與典型尾礦、低品礦綜合利用、農業廢物能源化與飼料肥料化、危險廢物與垃圾焚燒飛灰處置,以及廢棄物回歸土壤的環境安全風險評估等技術研究與裝備研制,完善固體廢物資源化工藝、提升其高效回收利用技術水平。 

(十八)食品安全監測檢測技術

研發食品中重金屬殘留、真菌毒素的快速檢測技術與設備;研究海洋食品外源性污染物、化學物質殘留和內源性生物毒素檢驗監測技術;研究畜禽生產中主要藥物的代謝及遷移轉化行為的動態監測與預警系統,開展全產業鏈安全控制的示范應用;研究包裝材料中危害因子安全性評價及遷移規律,提升食品包裝材料安全監控水平。 

(十九)公共安全關鍵技術與裝備

開展氣象、海洋、地質、地震等自然災害的精細化監測預報預警及風險評估技術的應用研究;開展城市火災、爆炸及恐怖襲擊等突發事件防范與處置技術研究;研發道路應急搶通設備、緊急醫療救援器械和大型排澇裝備等應急產品。 

二、重大工程

(一)加速器驅動先進核能系統寧德研發基地 

聚焦乏燃料處理和再生燃料元件制備、檢驗等,開展“加速器驅動乏燃料再生利用”實驗設施研究;建設加速器驅動先進核能系統示范裝置及系統工業應用;建設清潔核能國家實驗室。 

(二)衛星應用科技工程 

建設遙感數據平臺、位置信息服務平臺、天地一體化衛星通信平臺及政務空間云服務平臺;建設北斗地基增強系統及衛星應用工程研究中心、高分辨對地觀測系統分中心、國家北斗數據分中心;推進北斗導航、地理信息、通信集成一體化應用。 

(三)福建基因檢測技術應用示范中心

建設生物芯片、基因測序、毛細管電泳測序和熒光定量PCR等技術平臺,構建基因檢測技術體系,將基因檢測技術應用于遺傳性疾病、腫瘤、心腦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的個體化診斷和靶向治療,以及個人基因組檢測和基因身份證等新領域;建設區域質量控制中心、區域信息中心及區域遺傳資源庫。 

(四)國家專利審查協作福建中心

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專利審查協作福建中心業務用房建筑面積5萬平方米,包括綜合辦公區、會議區、信息化機房、保障運行的配套設施等。2017年前工程建設項目全部竣工、具備入駐使用條件,2022年底前形成700名左右的人員隊伍規模,年審查發明專利申請約3.5萬件。遠期人員為1000人。發揮福建中心作用,帶動人才集聚和知識產權服務業發展。 

(五)國家海洋局海島研究中心(二期) 

建立海島科學博物館、海洋水族館和海島科普文創園區;建設海島生態修復實驗館,包括海島物種種質資源庫、海島物種標本儲藏庫、生態實驗室及溫室培育區等;建設海島海岸保護實驗館,重點解決海島海岸保護、開發、建設等方面的重大技術問題;建立海島立體(?;?、陸基、空基)監視監測綜合平臺。 

(六)中科院海西研究院(三期)

建設面積約46000平方米新材料創新研制與支撐平臺,開展功能材料前沿科學研究和新物質創制;建設面積約25000平方米人才公寓和研究生公寓,引進高層次優秀人才和加強研究生培養。完成科技創新公共配套設施建設,包括從青洲變電站引入第二回路電源,新建綠化等景觀與配備道路及廣場,配置相應的設備及相關配套基礎設施等。 

(七)廈門南方海洋研究中心

構建南方海洋創業創新基地,建成集科研創新基地、科技公共服務平臺、眾創空間、產業孵化器、成果交易中心與人才培育基地等于一體的具備綜合功能的業務中心。組織重大海洋攻關項目,協調海洋科研機構,匯集國內外海洋高端人才,建設高水平的海洋科技研發平臺、海洋產業發展孵化器和海洋科技國際交流中心,使之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引領我國南方海洋經濟發展的核心機構。 

  

第十一章  保障措施

  

強化創新政策法規保障,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增強人才培養引進力度,健全創新治理和激勵機制,形成規劃實施的強大合力,保障規劃順利實施。 

一、切實加強組織領導

各級政府要始終堅持創新是引領發展第一動力,加大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的力度,創新體制機制,動員更大的政府、企業、社會力量,組織更多的人力、財力、物力投入科技發展和創新驅動,形成創新驅動發展的強大合力和濃厚氛圍,切實把創新落到產業、企業和項目上。建立省創新發展廳際聯席會議制度,統籌協調全省創新發展相關工作,持續優化創新政策體系和發展環境,及時解決創新發展中的困難和問題。研究建立科技創新、知識產權與產業發展相結合的創新驅動發展評價指標,完善市、縣黨政領導干部政績考核辦法,把創新驅動發展成效納入考核范圍。強化科技宏觀管理,加強相關部門和各地市的協調配合。各地各部門要圍繞本規劃提出的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制定年度工作目標和工作計劃,明確責任人和進度要求,定期檢查,抓好落實。 

二、完善科技政策法規

統籌推進地方科技立法,修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科學技術獎勵辦法等地方性法規,開展涉及科技創新的法規、規章的立改廢釋工作。加強科技、經濟、社會等方面的政策、規劃和改革舉措的統籌協調與有效銜接,加大金融支持和稅收優惠力度,構建普惠性創新支持政策體系。加強科技執法檢查,加大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司法保障力度,依法維護科研人員創新創業合法權益。 

三、改善科技創新治理機制

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整合省級科技計劃、專項或基金等,實行分類管理、分類支持,探索實行充分體現人才創新價值和特點的經費使用管理辦法,完善人才培養、吸引和使用機制。建立和完善科技報告、科技評估、科研信用等基礎制度,深入推進科技管理行政權力運行網上公開。落實國家創新調查制度,開展區域創新調查,建立創新驅動發展導向的政績考核機制。完善科技決策咨詢制度,推進科技智庫建設,提升“鼓嶺科學會議”品牌與影響力。明晰省、市、縣三級有關科技管理事權和職能定位,加強市縣基層科技管理部門機構與隊伍建設,加快構建統籌協調、科學有效的科技創新治理體系。 

四、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實施大中型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廣覆蓋行動,鼓勵企業研發機構參與政府支持的技術研發項目,并對其運行績效評估和補助獎勵。鼓勵企業普遍設立研發準備金,建立研發管理標準體系,吸收更多企業參與研究制定技術創新規劃、計劃、政策和標準。實施科技小巨人領軍企業行動計劃,促進科技小巨人領軍企業加快技術創新,培育一批專、精、特高新技術企業,壯大由科技型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和創新型企業構成的創新企業群體,培育若干有國際競爭力的科技創新型領軍企業。 

五、建立高效研發組織體系 

深化高??蒲畜w制機制和科研院所分類改革,發揮高校院所在科技創新中的基礎支撐作用,優化對基礎性和公益性研究的支持方式,完善穩定支持和競爭性支持相協調的機制。建立以創新成果應用為導向的評價標準,形成“企業出題、政府立題、協同解題”協同創新機制,支持企業與高校院所以資本為紐帶,以項目為依托,聯合組建優勢互補、風險共擔的協同創新利益共同體。擴大高校院所自主權,賦予創新領軍人才更大人財物支配權、技術路線決策權,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取消知識產權、科技成果等非經營性資產劃轉為經營性資產的規模限制,深化科技獎勵制度改革,注重科技創新質量和實際貢獻,突出對重大科技貢獻人員、優秀創新團隊和青年人才的激勵,激發科技人員科研積極性。發展面向市場的新型研發機構,制定鼓勵社會化新型研發機構發展意見,探索非營利性運行模式。新型研發組織在承擔科技項目和人才引進等方面與公辦科研機構實行一視同仁的支持政策。 

六、健全科技投入機制 

合理劃分各級政府財政科技經費支出責任,建立健全財政性科技投入保障機制,統籌安排、優先保障重點科技支出需求。推進財政科技投入“碎片化”改革,實現財政科技投入資金預算和安排的統一協調和合理配置,優化財政科技投入結構,加大研發經費投入。加大力度落實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減免、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固定資產加速折舊、創業投資企業投資抵扣和技術轉讓稅收減免等促進企業技術創新方面的政策,激勵企業增加研發投入,提高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水平。 

七、壯大科技人才隊伍

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全面落實國有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企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的用人自主權,探索建立以創新創業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機制。加強產業人才需求預測,加快培育重點行業、重要領域、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深入實施“海納百川”高端人才聚集計劃,引進、支持、培養一批高層次人才,設立高層次人才創投基金,引導各類資本投向高層次人才創辦的科技型、創業型、成長型企業。進一步擴大省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規模,加快培育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鼓勵高校和職業院校建設高端產業學科體系,培養一批緊缺的跨學科、高學歷、復合型人才,壯大具有實際技術操作能力的人才隊伍。支持社會中介機構開展創業輔導、緊缺人才培訓和創新創業服務。加快人才評價制度改革,職稱政策向科技人才、企業人才傾斜,把知識產權、實物成果和服務成效作為人才評價的重要指標。 

相關推薦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