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融通配资,线下配资平台,线上股票配资炒股,10大配资公司

【產業創新】《糧食行業科技創新發展“十三五”規劃》

信息來源:糧食局網站更新時間:2020-09-06

為深入貫徹實施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落實糧食科技體制改革各項任務,促進行業科技創新能力建設,提高行業科技水平,服務產業發展,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的精神,依據《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的通知》和《糧食行業“十三五”發展規劃綱要》,特制定本規劃。

一、形勢與需求

“十二五”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科技創新,作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糧食科技創新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科技創新能力明顯提升??萍紕撔略诩Z食安全、產業經濟、綠色物流和信息化領域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當前,世界范圍內的科技革命加速推進,新一代信息通信、新材料、智能制造等新科技變革在糧食領域蓄勢待發,全球糧食供求形勢復雜變化,深刻影響國內糧食產業發展?,F代科技與糧食產業經濟發展深度融合,成為推動糧食產業經濟轉型升級發展的強勁驅動力。但同時,我國糧食科技創新發展還面臨著諸多挑戰:科技引領糧食行業創新發展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作用還不突出,科技創新體系與科技服務體系還不健全,產學研用協同創新以及開放共享的體制機制還不完善,科研評價導向不盡合理,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與產業需求不能有效銜接,創新人才和創新團隊培養與行業發展需求尚有差距,在服務全面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產業經濟向中高端躍升方面還面臨一些困難。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做好“廣積糧、積好糧、好積糧”三篇文章,迫切需要進一步增強糧食科技支撐能力。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化解糧食供求階段性矛盾迫切需要創新成果提供動力。深化糧食科技創新體制改革,優化整合糧食科技創新資源,健全糧食科技服務體系,適應國家科研經費投資體制改革,落實知識產權戰略,需要不斷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激發創新活力。

二、思路與目標

(一)指導思想

“十三五”時期糧食科技創新發展的指導思想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堅持“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動自主創新、協同創新、制度創新,增強科技供給能力,深入落實藏糧于技戰略,以增強糧食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為目標,全面深化糧食科技體制改革,加強科技有效供給,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充分發揮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作用,促進以市場為主導的創新資源集聚方式,加快科技創新突破和推廣應用,促進科學技術普及,充分發揮科技第一生產力和創新第一驅動力的作用,引領產業升級,服務社會民生,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糧食產業經濟發展提供堅強支撐。

(二)發展原則

——堅持需求導向。立足國家戰略目標,圍繞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大需求,聚焦糧食行業發展關鍵技術問題,明確主攻方向和突破口。

重視基礎研究,強化關鍵核心技術、共性關鍵技術的研究開發與轉化應用,大力推動技術示范。促進科技與產業相融合,注重技術創新和機制創新相統一,專業研發和企業創新相結合,服務應急需求與戰略前瞻相協調。

——堅持深化改革。深入推進糧食科技體制改革,充分發揮市場配置創新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強化技術創新的市場導向機制,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統籌科技規劃與國家規劃、行業規劃和地方規劃的銜接,充分調動和激發各類創新主體的積極性,破除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的體制機制障礙,推動形成多元化科技投入機制,激勵原創性突破,鼓勵成果轉移轉化,不斷完善糧食科技創新體系,有效提升行業科技創新能力。

——堅持人才驅動。把人才驅動作為核心要求,深入實施人才興糧戰略,強化人才資源開發和創新團隊建設,注重科技隊伍與創新能力建設相結合,落實激勵政策,完善激勵機制,改革人才培養使用機制,培育造就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糧食科技人才隊伍。

——堅持開放發展。拓展科研思路,鼓勵學科交叉,促進多類型科研主體參與糧食科技創新,加強國際糧食科技交流合作,豐富糧食科技對外合作的內容和形式,促進糧食科技的成熟技術、優秀人才、創新模式走出去。

(三)發展目標

“十三五”期間要進一步推進糧食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優化科技創新組織模式,健全糧食科技創新激勵機制,科學集聚資源和創新團隊,激發科研人員創業創新積極性,不斷促進科研、設計和產業一體化發展,夯實有效應對糧食行業新問題的能力基礎,以重點研究任務為核心,確??萍紕撔沦Y源高效聚焦糧食安全領域重大需求,引導糧食科技成果高效推廣應用,提高糧食科技創新能力。力爭到“十三五”末,解決一批制約糧食行業科技發展的突出共性關鍵技術問題,進一步加快完善糧食科技創新平臺體系,使糧食科技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高,糧食科技創新環境不斷優化,糧食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更有活力,糧食科技創新人才服務行業科技發展作用更加明顯,支撐引領糧食產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作用更加突出。

2020年,積極爭取多元化糧食科技投入,力爭規模以上糧油加工企業研發投入比達到0.6%,組建4-5個糧食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建設30個現代糧倉科技應用示范庫,在儲糧害蟲綠色防治技術、糧食污染防控技術、高效集裝單元化運輸技術、糧食及制品加工新技術及新產品研發方面取得重大科技成果30項以上,推廣應用糧食儲藏、質量安全檢測、糧食加工、數字化糧情監測等重大科技成果20項以上。建設在國內具有影響力的研究基地(平臺)1-2個,國家糧食局重點實驗室3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個,創新型企業或技術中心5-8個,科技創新示范基地3-5個,認定創新型示范企業50個,打造國際一流的科研團隊1-2個,培養科技創新高層次領軍人才3-5名。

專欄1:“十三五”糧食科技創新主要指標

指標

單位

十二五

十三五

規模以上糧油加工企業研發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

%

0.3

0.6

糧食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數量

3

4-5

現代糧倉科技應用示范庫數量

-

30

取得重大科技成果數量

30

30-50

推廣應用重大技術成果數量

-

20-40

糧食行業創新型示范企業數量

-

50

科技創新高層次領軍人才數量

-

3-5

三、科技創新重點領域

圍繞糧食質量安全、綠色生態儲糧、糧食現代物流、糧食深加工轉化、糧食加工裝備、口糧營養健康、糧食信息化技術和糧食安全戰略等八個技術領域,聚焦糧食行業發展的重大科技需求,以重點任務為核心,集中力量突破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關鍵技術,發展眾創、眾包、眾扶、眾籌,匯眾智聚眾力,針對糧食創新需求技術群,不斷突破制約行業發展的技術瓶頸。

(一)加強糧食質量安全保障技術研發,提升糧食安全保障能力

重點研究糧食污染的外界因素和內在機制,揭示污染物形成和轉化規律的分子生物學和環境生態學基礎,為糧食污染預防控制提供基礎理論。突破潛在污染物篩查技術難點,構建識別模型和篩查數據庫,建立識別和防控技術體系,提高潛在風險發現能力。建立以全產業鏈風險分析為基礎的扦樣、監測規程,解決扦樣的科學性和代表性問題。加強污染、變質等不合格糧食安全處置及資源化利用技術研發。建立污染糧食無二次污染處理技術體系,提高資源合理利用和轉化效率。

專欄2:糧食質量安全領域重點任務

糧食質量安全基礎研究。開展糧食中生物毒素、持久污染物等形成途徑的分子基礎和生物、環境機制研究,以及賦存形態和分子結構研究。研究糧食中污染物形成的調控機制和處理途徑,為污染物檢測、追溯和控制提供理論基礎。

糧食快速檢測處置技術研究開發與應用。研究糧食中潛在有毒有害物質類型和種類,開發霉菌毒性代謝物、持久性污染物、非典型污染物(包括隱蔽性污染物)等的高通量篩查確證技術,建立糧食潛在污染物篩查確證技術體系。開發糧食收購質量品質快速現場檢測技術與儀器。開展高通量、低成本、高精度、高準確度的糧食重金屬污染物檢測設備研究,推進重金屬快速檢驗新技術新設備開發應用。研究糧食流通不同環節污染物扦樣、監測和評估技術,風險等級預報技術,研究污染發生發展因素和關鍵因素調控技術。開發新型特異性重金屬吸附材料,研究重金屬、真菌毒素污染糧食的無害化安全合理利用技術并進行中試。

安全合理高效利用技術示范。開展超標稻米重金屬物理消解技術、玉米小麥清理刷光真菌毒素物理去除技術、玉米DDGS生物發酵降解等生物技術研究,開發污染糧食的合理綠色工業產品,開展規?;a應用技術開發及示范。

持續開展糧食質量風險識別監測預警、過程控制和應急處置技術研究,解決糧食在收購、儲藏、加工、保鮮、消費等環節質量安全檢驗、監測、控制和處理關鍵技術問題,推進糧食質量安全治理從傳統的末端管理轉向全面的風險控制,進一步推進糧食污染物脫除技術研究與應用示范,提升我國糧食污染物防控技術水平及管控能力。

專欄3:糧食質量安全保障研發技術群

基礎研究

開展糧食食品質量安全風險識別、監測預警、過程控制以及應急處置基礎模型研究,開展糧食污染物快速高通量檢測監測、區域污染糧食防控和污染糧食高效合理處置及資源化利用技術基礎研究,分品種糧食品質質量基礎研究。

重點研發

研發糧食真菌毒素、重金屬、農藥殘留等污染物監測的廣域樣品扦樣技術和風險等級評價技術,以及數據可視化和風險地圖構建技術。研發糧食質量安全風險預測模型及應用評估關鍵技術,建立真菌毒素和異常氣候、病蟲害以及農業措施等多元關系數據庫,糧食和土壤中重金屬二元關系數據庫模型。研發糧食污染物非定向和多組分篩查、定量、識別的高通量普查質譜等技術,針對糧食質量安全指標的綠色、無損、低成本的快速檢驗技術,研制糧食系列化、系統化的標準物質,突破糧食污染物快速檢驗檢測糧食基體和相關污染物的基體干擾和交叉反應影響。研發不宜存糧食識別技術,構建專一和精準的快速檢測方法及其質控和評價指標。研發貫穿糧食流通全鏈條各環節的關鍵危害因子識別與控制的可追溯技術。研究糧食加工危害因素防控處置技術。

應用示范

集成監測布點采樣、風險等級評價、預警分析等技術,形成風險監測預警平臺,開展區域性糧食污染物全程防控技術集成應用與示范。在重點區域開展典型污染物全鏈條防控和安全合理利用技術示范,開展監測預警、降解處理關鍵技術集成應用和示范。深入開展污染、變質等不合格糧食安全處置及資源化利用技術研究。借鑒先進糧食質量安全規范,開展糧食中隱蔽真菌毒素和真菌毒素非靶向分析技術、真菌毒素發生發展預測預警以及污染防控技術研究及示范,提升我國糧食污染物防控技術水平及管控能力。

(二)推進綠色生態儲糧技術研發,確保儲糧安全

依據生態儲糧理論,加強安全儲糧基礎研究,攻克糧食收購、儲藏作業的共性關鍵技術,集成示范安全儲糧技術,推廣應用先進的綠色生態儲糧技術成果。

專欄4:綠色生態儲糧領域重點任務

糧食收儲保質減損機理研究。研究稻谷儲藏保質保鮮機理,研究稻谷糧堆結露發熱霉變機理、黃變機理和優質稻保鮮機理。研究儲糧害蟲生態防控機理和糧堆生態系統生物群落演替規律,構建儲糧安全預測預報模型。推進糧食分類收儲技術標準體系研究。根據新型糧食收儲技術模式和實現依質論價、優質優價、分類儲存、節糧減損的要求,全面評估現有糧食收購質量標準,研究建立適合于按不同品種、品質和衛生指標的分類收購分倉儲存標準體系。

安全綠色儲糧關鍵技術研究開發。研究主要糧食品種儲藏特性與延長儲存周期綜合技術解決方案。研究開發機械通風、糧堆結露發熱蟲霉防治技術和裝備,保證儲糧安全。開展儲糧蟲霉生物、物理等綠色防治以及其它減少化學藥劑使用的綜合治理新技術、新設備及高效新藥劑研發。研究儲備糧庫減損降耗保質增效工藝技術組合優化。研究不同生態區、不同倉型的簡易倉囤安全儲糧技術。開發農戶儲糧新倉型、新技術,研究開發服務農戶使用的高效低成本易操作的糧食烘干技術及設備,探索農戶儲糧服務技術模式,以及代農收儲服務模式所需相關技術。

安全儲糧技術示范。開展橫向通風儲糧和機械化進出倉作業為主要內容的綠色生態低碳智能儲藏成套技術應用示范。研究不同區域偏高水分糧食入倉安全處置技術,研發平房倉、大型糧堆新型密封材料和密閉隔熱技術,以及適宜新倉建設和舊倉改造的保溫氣密新工藝及新材料,并開展技術示范。開發高大平房倉大產量的散糧進出倉環保高效清理和輸送裝卸設備,示范應用糧食集中接收、發放新工藝和成套裝備。選擇一批骨干糧庫開展粳稻和優質秈稻保質減損綠色生態儲糧工藝優化和糧食儲藏升級新技術應用示范,開展高大平房倉高效安全散糧進出倉機械化(含清理)應用示范。開展產后服務中心成套技術示范。

開展主產區糧食新型收儲技術模式和新工藝研究,按照生態學理論,深入研究糧食儲藏技術機理,不斷探索儲藏安全基礎理論,突破制約延長保質儲藏期的關鍵技術,加強信息技術、儲糧風險預警技術的開發與應用,開展多科技領域交叉研究。

專欄5:綠色生態儲糧技術群

基礎研究

針對糧食儲藏過程中品質劣變機理及多場耦合因素,開展綠色生態儲糧理論研究,深入分析影響糧食安全儲藏的物理、化學、生物、氣候環境因素,以及相關因素的相互影響作用機理。開展大糧堆靜態儲存期間微氣流循環和水分熱量傳遞與蟲霉發生發展演替規律的研究。開展不同生態區鋼板筒倉糧堆糧溫變化與水分遷移、害蟲發生發展規律研究。研究糧食品種與儲藏加工用途關系理論。

關鍵技術突破

研究主產區糧食收儲新技術新模式和新工藝。研究糧食收儲保質減損機理和關鍵技術。研究延長糧食儲存期保質綜合技術。開展鋼板筒倉為主體的群倉散裝儲藏技術裝備研發。研究儲備糧庫減損降耗保質增效工藝技術組合優化模式。開展糧食收儲信息化及糧情智能測控關鍵技術研究,開發糧庫糧情監測、儲糧風險預警及安全隱患處置技術,研發儲糧蟲霉綠色綜合治理關鍵技術。開展大型油罐植物油保鮮儲藏技術,以及淺圓倉大豆保質儲藏技術研究。開展區域型新倉型儲糧技術工藝研發。

應用示范

現代糧倉綠色生態低碳智能儲藏科技示范工程。儲糧保質保鮮的陽光倉頂示范工程。糧食產后收儲服務中心科技支撐示范工程。開發糧庫太陽能發電上網和庫內低溫儲糧、糧食烘干等應用交直流智能轉換技術模式及發電和用電峰谷平衡技術。開展綠色儲糧蟲霉防控技術和儲糧質量品質快速檢測技術研發與設備示范,開發儲糧安全評價技術及標準體系。開展依托基層糧庫、合作社的農戶儲糧產后減損新倉型、烘干技術設備及產后整理服務模式綜合集成示范。

(三)加強糧食現代物流技術研發,提高糧食物流效率和水平

圍繞糧食收儲、進出倉作業、流通運輸等關鍵物流環節,應用新技術方法,探索糧食物流基礎理論,開展系統化糧食物流技術及配套裝備研發和示范應用,突破制約糧食物流現代化的技術瓶頸,有效提升糧食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減少物流損失,促進糧食物流產業現代化發展。

專欄6:糧食現代物流領域重點任務

現代糧食物流基礎理論研究。探索建立不同糧食顆粒儲運過程運動軌跡的模擬物理參數數據庫,為糧食物流技術裝備研發實現糧食破損率降低、節約能源、抑塵等目標提供力學分析依據。

糧食流通技術研究開發。研發平房倉大產量高效環保進倉新工藝裝備技術、平房倉新型智能化高效出倉裝備技術及管控系統,研發淺圓倉糧食進倉多點智能防分級技術、高效智能化管控出倉技術。研發散糧火車、內河散糧船高效裝卸技術,研發糧食集裝單元化運輸快速裝卸和智能化品控監測技術裝備。研發糧食流通環節有害物質在線檢測、安全預警與逆向物流管理技術。研發基于物聯網的散糧和成品糧在不同裝載模式下的信息感知與關鍵過程追蹤技術設備。研究低碳節能環保新型糧食物流倉儲設施技術。研發糧食干燥品控保鮮減損技術工藝與綠色節能新型干燥熱源、糧食干燥過程參數在線監測及控制技術,研究糧食粉塵爆炸綜合防范與治理技術。建立互聯網技術支持下的糧食物流交易及在途數量、質量全程控制和糧食產地、品種、質量的全程應急調度及追溯服務平臺。

糧食高效安全流通示范。針對玉米、小麥和稻谷三大主糧,開展不同地域、規模及經營方式的收儲新模式示范,相應開展以糧庫為核心并輻射不同規模糧食種植主體的流通技術裝備示范。開展集裝箱散糧運輸在途品質監控和全程質量追溯示范,以及應急物流技術示范。開展從田間機械化收獲到清理、干燥、儲藏、運輸中儲備庫或大型加工企業相銜接的收儲、運輸、信息追溯一體化示范。

圍繞提升裝卸運輸效率,著力開展糧食收儲運新模式、新技術、新裝備的研究開發,完善糧食品質全程控制和追溯,重點開展糧食在不同季節跨儲糧生態區物流過程品質保障機理研究,開展散糧專用載具的研究開發與應用示范。

專欄7:糧食現代物流技術群

基礎研究

開展糧食高效物流系統參數研究,提高糧食物流效率和物流節點布局的合理性。闡明糧食在不同季節跨儲糧生態區物流過程品質劣變和保障機理,為實現北糧南運過程中糧食品質的全程監控提供理論支撐。闡明不同儲糧生態區域生態環境與糧食儲備倉型的關系、糧食儲藏性能與糧倉結構參數的匹配性,以及新型環保材料應用于糧食倉儲設施的可行性,為我國建立不同儲糧生態區域糧食倉儲設施建設體系提供理論支撐。

重點研發

在糧食收獲與收購環節,形成從田間收獲到糧庫收購之間的適配技術體系,重點研發不同品種、規模、經營方式的糧食收購新模式,研發適配干燥技術裝備、清理裝備、暫存設施、運輸載具、收獲和收購快速檢測儀器、糧食源頭信息感知和質量監控設備。在糧庫散糧接收發放環節,突破高大平房倉快速凈糧入倉的技術瓶頸,重點研發高效整理中心成套技術裝備、大產量移動式清理設備、密閉輸送設備、智能散糧進出機器人、粉塵抑制與監控設備、不同儲糧生態環境的差異化糧倉新結構新材料等。在跨省運輸環節,圍繞提升裝卸運輸效率,實現糧食質量品質全程控制和追溯,開展散糧火車專列、散糧汽車、散糧集裝單元化載具、散糧船高效裝卸運輸、公鐵水聯運追溯綜合技術及裝備研究。研究糧食物流過程質量安全控制及追溯綜分布式管理技術,開展散糧集裝箱多式聯運高效中轉、在途品控溯源綜合應用技術及裝備研究開發。開展區域性倉房物流配套設施和高效物流標準研究。

應用示范

在糧庫散糧接收發放環節,開展環保集中高效整理中心技術示范,在高大平房倉開展散糧接收發放粉塵綜合治理和移動式高效清理、輸送、進出倉成套技術示范,在淺圓倉或立筒倉開展防止粉塵爆炸的監測技術示范,在不同儲糧生態區域開展新倉型和新材料應用示范;在跨省運輸環節,開展糧食集裝單元化運輸快速裝卸示范,形成“北糧南運”散糧集裝箱物流綜合技術集成示范線。結合糧食加工業向物流節點轉移,探索高效產業聚集創新模式。

(四)加強糧食深加工轉化技術研發,延伸糧食產業鏈條

研究我國糧食及其加工副產物的特征與現狀,開展糧食加工副產物高效利用研究開發與技術應用示范,延長糧食深加工產業鏈條,支撐糧食去庫存,提高糧食綜合價值,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產業升級技術支撐體系。

專欄8:糧食深加工轉化領域重點任務

傳統米制品專用粉的加工共性技術與裝備研發。研發傳統米制品專用粉的加工品質和食用品質技術指標,形成質量體系,闡明各類傳統米制品食用品質與其原料專用粉加工品質間適用性及其修飾原理,搭建各類傳統米制品標準化的專用粉技術標準體系,研發稻米食品基料加工技術,開發米線類專用米粉加工及應用技術,研發傳統米制品專用粉加工技術和裝備。

玉米深加工及高效利用技術研發。開發玉米全效利用加工技術,開展生物聚合技術、生物化工產品研發,攻克淀粉基材料低成本應用及儲備技術。進一步拓展玉米淀粉應用產業鏈條,提高資源利用率。

糧食加工副產物高效利用技術研發。探索糧食加工副產物高效利用技術模式。研發谷物及豆類資源組分新型分離技術,開展蛋白質及相關組分的功能化研究,開展糧食組分增值利用技術研發。開展油脂加工副產物合理利用技術研究,探索油脂加工副產物綠色多元化利用模式。

開展糧食深加工的共性技術、糧食及加工副產物的食品化利用技術研發,拓展糧食深加工技術領域,推動糧食加工副產物循環、高值、梯次利用技術研發,突出糧食加工副產物全效利用,延伸糧食產業鏈、價值鏈,實現糧食的全效增值。

專欄9:糧食深加工轉化技術群

基礎研究

開展糧食加工副產物全效利用基礎研究。探索糧食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中有害因子消減、組分差異性粉碎與高效分離、產品低能耗低變性干燥的技術原理。

重點研發

開展糧食加工副產物(如:米糠、麩皮、小麥胚、玉米皮等)生物轉化生產蛋白質、活性多糖、膳食纖維、功能活性物質及綜合利用技術研究。研究糧食加工副產物的食品化綜合利用技術,麥麩、米糠、玉米皮等功能性食品配料生物轉化加工技術,玉米加工副產物生物轉化生產多糖、生物飼料和飼料添加劑技術。根據不同糧食和副產物特性,開展精準營養飼料技術研發與產業化應用。構建糧食加工副產物綠色多元化利用集成模式。推進玉米生物聚合技術的發展與應用,攻克聚乳酸(PLA),聚合級L-乳酸等生物、淀粉基材料生產可降解農業地膜和消費塑料袋等生產技術,降低生物材料成本,提高耐熱性、耐久性、韌性等。攻關丙二醇(PDO)生產新型生物質纖維技術,實現替代滌綸和錦綸等新面料技術中試及產業化。開發秸桿、稻殼等增值利用技術。

應用示范

開展玉米深加工及高效利用技術研發及應用示范。開展小麥麩皮及胚芽的食品化加工,谷朊粉組織化蛋白加工,小麥阿拉伯木聚糖的生物酶修飾配料加工等技術的應用示范。示范棉、菜籽粕高效生物脫毒增效利用新技術。開展功能營養性食品基料加工技術應用示范。研發全脂米糠伴侶、高品質米蛋白、高純度米淀粉、功能性膳食纖維等加工技術并示范。開展變性大米淀粉加工和大米蛋白延伸產品開發應用示范。開展低糊化度雜糧(馬鈴薯)全粉加工及雜糧與主糧營養復配的主食應用關鍵技術示范。

(五)加強糧食加工裝備技術研發,引領技術更新和產業升級

積極開展糧食加工技術及裝備研究開發,提升加工裝備技術水平,提高糧食加工生產效率,提升加工產品品質。推進糧食加工自動化、智能化、高效化,促進糧食加工產業轉型升級。

專欄10:糧食加工裝備領域重點任務

大米面粉加工關鍵技術裝備研究開發。研究不同種類大米、面粉及專用粉加工新技術和裝備。研究加工過程在線檢測控制技術,開發在線連續檢測技術裝備。研究合理的大米面粉加工技術標準。

糧食食品加工裝備研究開發。開發營養健康掛面、冷凍面條等多樣化面條制品加工關鍵技術與裝備,以及冷凍饅頭等基于冷鏈流通的新型主食品和米線、米糕等傳統米制主食品的加工工業化生產關鍵技術與專用裝備。開展全麥粉及全麥面條加工技術及自動化智能化加工設備研究開發。開發糙米米線加工技術與裝備。開展速煮糙米及速食糙米粥的生產技術示范,研究糧食主食品加工自動成套裝備。

油脂加工關鍵技術設備研究開發及產業鏈創新。開展大豆、菜籽、花生等大宗油料精選、深加工技術研究,系統開展新型溶劑、酶法制油、酶法脫酸脫膠等關鍵技術及工藝研究開發與應用示范。研發大型智能化制油關鍵技術及裝備。開展油脂化工產品開發和利用。

針對制約我國糧食機械裝備發展的“瓶頸”,從裝備關鍵零部件的材質入手,對關鍵零部件可靠性、制造工藝合理性等進行研究,強化產業技術原始創新能力以及國產裝備的自主創新能力。完善糧食加工裝備從原理設計到制造及性能測試的技術鏈條,提升設備制造核心技術水平,優化效能,提高可靠性,推動糧食設備制造向自動化、精準化、智能化、光電一體化、節能化方向發展。

專欄11:糧食加工裝備技術群

重點研發

分析國內外糧食加工裝備特性,開展糧食加工核心部件的基礎性研究,開展糧食加工裝備智能控制技術研究,開發與油脂集成適度加工的新技術相配套的大型智能化裝備,開發米面油節糧節能核心裝備,全谷物、雜糧等專業加工關鍵裝備,主食制品節糧節能智能化成套裝備,大型智能化糧食加工節能關鍵裝備。開展糧食加工管控一體化裝備研究。研發糧食深加工、副產物的食品化利用裝備,糧食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所需環境友好清潔的加工生產等技術和設備,以及油脂高效冷凍真空脫臭技術及裝備。

應用示范

開展大型油脂智能化裝備的應用示范,玉米淀粉加工節能關鍵技術裝備研究開發與示范,小麥加工面粉后處理節能關鍵技術裝備研究與示范,營養大米加工裝備示范,植物油適度加工新技術及標準化生產相配套的關鍵裝備研究與示范,雜糧(馬鈴薯)主食工業化加工技術與裝備研究與示范,雜糧等小品種糧食作物加工專業裝備的研究與示范。

(六)加強口糧營養健康技術研發,增加優質糧食食品供給

加強糧食加工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新標準與新產品的研發。構建與推廣米面油等糧食適度加工技術與標準體系,加強糧食營養健康評價與機理研究,探索糧食加工新技術應用,加大共性關鍵技術研究與重大產品創制。重點圍繞糧食加工健康升級的關鍵共性技術問題,開展全產業鏈設計,推進實施“綠色健康谷物口糧工程”。

專欄12:口糧營養健康領域重點任務

全谷物營養健康技術研究開發。開展全谷物(全麥、雜糧、糙米等)活性物質的分離鑒定及在加工過程中的變化規律及調控研究,全谷物食品加工過程中主要組分結構與功能關系及其食用品質改良機理及技術研究。開展全谷物食品營養健康加工機理研究。研究全谷物食用品質改良加工技術、貨架期優化調控技術,創制活性保持技術以及全谷物重大主食品,研究產品品質評價標準。研發全谷物的貨架期及穩定化加工技術、活性保持技術、食用品質改良加工技術、制粉加工關鍵技術。

糧食適度加工技術研究開發。研究米面適度加工過程中營養品質與食用品質相關性及其優化調控技術,研究稻米合理適度加工模型及技術標準、綜合評價體系和評價方法。研究不同品種和產地糧食主要組分及功能因子的含量和結構差異,建立主要成分的指紋圖譜數據庫。開發米面油大型智能節能節糧成套技術、低菌?。ㄈ湻坌滦蜌⒕夹g、大宗油料適度加工與綜合利用技術及智能設備、雜糧組合應用產品加工技術等。

雜糧營養食品關鍵技術研究開發與示范。研究特色雜糧精制技術以及制粉連續化、規?;庸こ商籽b備技術,創制雜糧營養食品新產品,研究雜糧與主糧營養復配科學基礎,開展主食應用與功能化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研究與我國傳統雜糧主食消費習慣相匹配的擠壓重組等現代加工技術,研究開發可實現工業化、規?;a的方便雜糧主食品加工關鍵技術和裝備并示范,研究雜糧活性組分在加工過程中的調控與活性保持技術并應用。開展雜糧與主糧營養復配科學基礎、主食應用與功能化關鍵技術研究,開發基于擠壓重組技術的薯類及雜糧方便主食品加工關鍵技術與設備,以及閃蒸渦旋干燥設備。開展特殊保障食品制造關鍵技術研究與新產品開發。

研發全谷物(全麥、雜糧、糙米等)加工關鍵技術與裝備,加強全谷物、高雜糧含量的營養健康食品加工技術研究與產品示范,開展節能減損加工技術及裝備的應用示范。開發糧食適度加工設備,構建全谷物主食品、方便食品及其制品和米面加工標準體系,以及食用品質與營養品質評價指標,開展節能減損成套技術及裝備研發。

專欄13:口糧營養健康技術群

基礎研究

研究糧食食品大分子組分及微量元素與小分子組分結構性與功能性關系,研究物理化學加工技術對分子結構與功能以及品質的影響規律。建立糧食食品營養主要成分指紋圖譜數據庫。解析糧食營養組分及其轉化規律,以及加工、烹飪過程對營養組分的消化、吸收、代謝的影響機理。探索傳統主食加工過程中品質變化規律與調控機理。研究低菌小(全)麥粉新型殺菌技術與貨架期、品質變化規律。開展冷凍面團相關技術研究。

重點研發

研究糧食深加工的共性技術,創新研發與集成符合精準適度加工的新技術、新工藝。研究不同種類不同產地大米適度加工關鍵技術。研發糙米同熟化加工技術,開展全谷物粉加工品質及主食加工適應性評價,構建全谷物相關產品和米面加工標準體系。開展小麥、玉米主食加工技術研究,開發全谷物食品穩定化營養保全加工技術,提高產品營養,延長貨架期,開發主食工業化產品。開展米面加工的食用品質與營養品質評價與優化,研究米面適度加工在線控制指標、方法體系及關鍵測控儀器。開展食用油適度加工指標、評價體系及技術的研究。研究糧食食品功能化關鍵技術及營養復配技術。研究木本油料高效加工利用技術,雜糧主食系列專用粉加工關鍵技術。開發特色糧食產品。研發特種油脂加工技術。

應用示范

開展苦蕎掛面、青稞掛面、高粱掛面、豌豆掛面等高雜糧(豆)含量的營養健康掛面加工技術研究與產品生產示范。開展雜糧制粉技術示范。開展稻米適度加工產業示范,食用油適度加工生產技術示范。

(七)加快糧情監測預警技術研發,夯實糧食行業信息化基礎

開展糧食基礎數據采集技術和裝備研制,攻克糧情信息深度感知、儲糧控制模型、糧情智能決策分析及糧食多源數據融合等方面的技術難題。推廣糧食基礎數據采集、多參數糧情監測、儲糧數量在線監測、能耗在線監測、智能通風、粉塵防爆、智能精準干燥、入倉水分控制等智能倉儲技術裝備,以及儲糧云服務系統,推進智能倉儲信息集成技術與應用示范。促進糧食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和共享,實現對糧食庫存數量、質量、儲存安全狀況的動態監管,強化對政策性糧食的遠程監管能力。

專欄14:糧情監測及行業信息化領域重點任務

糧庫信息化關鍵技術研究開發。探索糧食收儲信息化及糧情智能測控關健技術。研究開發在線監測糧食溫度、蟲霉、有害氣體、糧食水分及倉儲濕度的集成采集新型傳感器及配套技術裝備和智能控制系統。制定儲糧糧情風險監測預測模型、應急處置技術規范。研究在復雜電磁環境下糧食入倉質量控制裝備的傳感器技術和智能化控制技術。研究適應不同糧食顆粒、形狀、光滑度、不同形式包裝物等應用場景的糧食作業機器人仿真控制技術。研究糧食智能通風技術。開發糧食出入庫信息采集一體化裝備,糧食入倉質量控制智能化裝備,新型多參數糧情檢測系統。研發糧庫糧情監測、儲糧風險預警及安全隱患處置技術,研究建立儲糧安全風險分析專家系統。

糧食流通信息化技術研發與應用。研究糧食出入庫信息采集接口協議、信息交換標準,優化出入庫流程,研究糧食物聯網集成技術,支持大批量用戶、多種接入技術及統一的設備接入框架,研究非侵入式糧食能耗在線監測接入方法和能耗特性分析技術,推進糧食企業能耗自動化分項計量。研究多源數據采集、多源數據融合和交換技術,建立糧食預警預報決策系統。開發基于庫存糧食識別代碼標準的糧食收儲數量、質量追溯體系,構建基于物聯網技術的糧食質量安全信息服務平臺。研發基于大數據資源池和云計算的糧食反欺詐技術與應用系統,研究建立基于大數據云計算技術的國家級糧情監測預警和智能分析咨詢決策系統。

研究解決我國儲糧糧情監測和監管技術體系與云平臺構建所需關鍵技術和相關設備問題,研究數據融合模式,創新糧食收購信息采集技術和裝備,形成糧食基礎數據采集的系列化裝備和標準,推動糧食作業、質量控制等領域的智能化升級,增強大數據在市場趨勢分析、社會熱點跟蹤、調控措施評估等方面的應用,為提升糧食行業信息化水平提供支撐。

專欄15:糧情監測預警技術群

基礎研究

研究糧食基礎數據采集技術及方法,糧食智能圖像分析技術,研究宏觀與微觀結合的糧食質量安全追溯技術,開發智能機械通風、熏蒸、氣調儲糧的倉儲控制模型,倉儲異常檢測與庫存控制方法,研究糧情預警預報模型。

重點研發

研究不同性質糧食收購的一體化信息采集技術和相關標準,創新糧食收購信息采集技術和裝備。研究糧食儲藏控制模型,開發新型多參數糧情測控系統,儲糧云服務技術架構,探索相關服務模式。研究基于光纖、移動互聯網等多檢測指標新型儲糧糧情傳感器,以及基于以太網和移動互聯網技術的新一代糧情監測預警系統。研發儲糧安全預警技術體系,開發全國不同區域、倉型儲糧安全風險隱患檢測預防技術。研究糧食地磅碼單、出入庫作業、倉儲業務管理等方面的電子簽章和身份認證技術,構建糧食領域統一電子認證服務管理平臺。研究糧食智能圖像識別技術、入倉糧食質量智能控制技術和關鍵設備。研究制約糧食信息化的安全因素,分析不同安全域的等級保護需求,制定信息系統的接口、交換、業務管理、安全等相關標準。研究糧食儲藏數據資源的匯集和共享技術,探索第三方外包方式的儲糧技術服務模式。研究針對糧食經紀人、新型糧食經營主體的糧食產后第三方服務信息技術及服務方式。研究社會化糧食電子交易模式,開展糧食金融和糧食物流的社會化服務。研究多源糧食流通數據采集、融合及交換方法體系,搭建預警預報模型。

應用示范

開展糧食基礎信息采集與糧食信息集成技術應用示范,推進基于云平臺的國家級糧食儲藏專家系統應用示范,推動糧食多源信息融合平臺應用示范和糧食智能機器人應用示范。

(八)加強糧食安全戰略研究,升級現代糧食產業發展模式

為國家和地方提供糧食安全戰略決策咨詢,開展糧食供需關系、產業發展、體制機制、政策評估、規劃發展等方面的研究,建立多學科融合的糧食安全綜合評估模型和多目標決策支持系統,定期形成系列重要研究報告,打造糧食系統服務國家糧食安全研究的重要智庫。

專欄16:糧食安全戰略領域重點任務

研究新形勢下我國糧食宏觀調控的目標體系、決策機制和政策框架,研究我國糧食儲備的合理規模、布局與應急體系,以及糧食安全評價指標、風險預警機制和糧食中長期供求平衡模型、國內外糧食價格傳導機制。研究糧食產業發展的新模式、新業態,及糧食產業治理理論和利益分配機制,形成糧食產業經濟理論體系。研究糧食收儲機制和糧食目標價格改革理論。打造糧食系統服務國家糧食安全研究的重要智庫。

研究糧食安全評估模型和指標體系,開發糧食安全評價模型和多目標決策技術系統平臺,研究不同市場環境下糧食產業經濟的發展策略、“智慧糧食”的模型與技術,研究基于糧食生產、儲備、物流、加工、消費的糧食產業選址決策模型和布局優化方案,開發分地區、分品種的糧食供給和需求預測技術,開發基于神經網絡、系統動力學、智能優化等多種算法,為糧食儲備優化布局提供技術方法支撐。

著重從糧食加工、消費、供給、儲備等環節開展結構化糧食安全策略研究,全面、科學、客觀地開展糧食目標價格、儲備、涉糧財政等政策評估,建立模型,開發輔助決策支持系統。

專欄17:糧食安全戰略領域技術群

基礎研究

研究糧食收儲加消模式、產業經濟運行模式和糧食流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糧食產業經濟理論體系,形成適合我國國情的糧食流通改革理論。研究國內外糧食安全政策,對糧食目標價格、糧食儲備、糧食財政等政策進行評估,提出解決思路與決策建議。研究基于互聯網+的糧食流通新業態、新理論、新方法與新模式。研究我國糧食合理儲備規模,探索科學有效的糧食吞吐調節機制。研究互聯網+糧食、互聯網+金融+糧食的糧食流通業態理論、方法與新模式,建立糧食產業經濟理論體系。

重點研發

研究國內外的能源、金融與糧食安全的關系。研究分品種糧食價格、比價、差價關系和國內外糧食價格傳導機制,糧食儲備、調控、供求運行機制,糧食流通體制改革與運行機制。研究基于心理學、經濟學、信息學等多學科的糧食市場復雜系統機理。研究糧食產業鏈條運行模式、治理理論、利益分配機制。研究國家、地方和企業糧食產業發展規劃與戰略,企業走出去戰略。研發糧食安全狀況評估方法與技術,建立糧食安全評價模型和多目標決策支持系統,研發不同市場環境下的糧食產業經濟發展策略技術。研發“智慧糧食”的模型與技術,建立完整的糧食價格監測體系,建成國內數據真實、指標完整、品種豐富的糧食經濟信息共享與服務平臺。研發分地區、分品種的糧食供給、需求預測技術。開發多種智能優化算法,優化GIS、GTAP、GAMS等糧食行業應用工具方法包,形成專業研究報告、重要戰略咨詢、評估報告和規劃報告等。

應用示范

建立糧食安全狀況評估技術應用示范,區域糧食安全保障供應評價模型應用示范,基于多目標決策支持的系統應用示范。開展小麥、稻谷、面粉、大米等的價格監測技術研發與應用示范,建立區域糧食信息化系統管理平臺。建立面向社會的綜合性糧食科技信息服務共享平臺。建設數字糧食科技創新與服務工程,建立愛糧節糧社會科普資源集成與示范。

四、圍繞重大需求強化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一)加強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推廣應用

1.實施“糧食科技成果轉化行動”。建立糧食行業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服務平臺,發布糧食科技成果目錄,發布轉化先進適用技術的成果包,建立面向企業的技術服務網絡,推動科技成果與產業、企業需求有效對接,開展糧食科技創新重要成果展示和科技創新資源供需對接活動。促進糧食科研機構通過多種形式開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探索建立國家級糧食科技創新示范基地。鼓勵設立糧食眾創空間。充分發揮科技型企業科技成果轉化推進器的作用。創新糧食行業國家獎勵項目培育機制,提高獎勵標準和質量。跨區域整合成果、人才、資本、平臺、服務等創新資源,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服務、金融、人才、政策等方面探索新模式。

2.落實國家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政策。通過研發合作、技術轉讓、技術許可、作價投資等多種形式,實現科技成果的市場價值。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落實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分配政策,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引導科研單位制定公平公正的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制度,體現知識價值。鼓勵科技人員到企業兼任技術職務,加大科研人員、團隊獎勵力度,落實科技成果轉化獎勵政策,提高科研人員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享比例。鼓勵企業利用多種方式激勵科技人員開展技術創新、成果轉化。探索建設以質量、貢獻、績效為導向的分類評價體系。推動糧食行業科研基礎設施、大型科研儀器、科技數據文獻、科技成果等向行業開放,鼓勵知識流動,促進科技創新。

3.實施糧食行業“科技特派員”行動。以需求為導向,探索有效的糧食科技特派員制度,遴選糧食科研單位和人員深入生產一線推廣糧食新技術、新成果,服務農戶科學儲糧和基層企業技術升級。創新基層糧庫和糧食經紀人技術服務模式,搭建適應市場機制的糧食產后科技服務體系。

4.加強糧食科普平臺建設和科普宣傳。加強全社會糧食科普宣傳,搭建糧食科普平臺,利用多種傳播形式,通過多種渠道,擴展糧食科學知識傳播范圍,依托糧食科技活動周等宣傳活動,開展糧食科普進社區、進家庭、進農村等活動,增強全社會公眾科學消費、愛糧節糧意識。

(二)加快科技成果工程化平臺和科研基地建設

1.建設在國內具有影響力的研究基地(平臺)。系統布局具有糧食行業特色的多層次科技創新平臺體系,充分發揮糧食領域和相關領域現有研究基地(平臺)對糧食行業的支撐引領作用。

2.加強局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依托糧食行業具有優勢的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和大型企業,突出專業特點,組建對行業技術進步具有重要帶動作用的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提升糧食行業工程化能力。

3.搭建行業科技信息服務平臺。整合各類糧食科技信息資源,搭建糧食科技成果管理與服務系統,建設科技成果推廣網上平臺,建立專業化技術轉移支持體系,引導多元主體參與建設社會化技術創新服務平臺。

4.加快建立糧食產業科技創新聯盟及企業技術中心。支持大型糧食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聯合組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與企業建設技術協同創新中心。鼓勵糧食企業建立研發機構,培育發展一批糧食科技創新型實體,建設一批企業技術中心。

(三)加強科技交流與合作

圍繞糧食科技創新需求,開展多學科交叉合作研究,拓展糧食科技創新領域,突破創新模式。積極跟蹤國際科技發展前沿和熱點問題,加強國際合作與技術交流,依法參與國際糧食科技合作研究。鼓勵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糧食科技、產品和設備走出去,增強國際競爭力。

五、深化糧食科技體制機制改革

(一)加強糧食科技創新體系建設

1.充分發揮公益性研究機構的骨干和引領作用。發揮糧食行業公益性研究機構創新資源優勢,優化科研院所學科布局,完善新型糧食科技資源組合模式,合理配置創新資源,聚焦行業公益創新需要。強化國家目標和社會責任評價,落實科研工作的法人責任制。賦予創新領軍人才更大財務支配權、技術路線決策權。

2.積極發揮高等院校原始創新的生力軍作用。發揮高校學科交叉和科技人才優勢,夯實基礎研究,回應公益技術需求,開展技術探索,拓展行業科技視野,為行業科技發展決策提供咨詢,加強糧食流通領域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科技研發和創新服務,提升協同創新能力。

3.發揮糧食企業和轉制院所在成果轉化與示范的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建立以企業為創新主體,促進科技成果高效轉移轉化的新模式。支持大型龍頭企業、企業集團和轉制院所自主決策,先行投入,開展行業共性關鍵技術裝備的研發攻關和成果推廣應用。支持糧食企業開展科技創新,吸引企業參與行業重大科研項目、標準研究等工作。規范認定“科技興糧示范單位”。

4.發揮各類創新力量的重要作用。發揮省級科研院所和質檢機構密切聯系基層的優勢,開展糧食技術服務和新技術應用推廣。加強與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等機構的科研合作。積極吸引其他領域優秀科研人員和團隊參加糧食科研工作。

5.轉變創新服務機制。轉變政府部門科技管理職責,突出創新服務職能,完善糧食行業科技創新主體、專業服務機構與糧食行政管理部門溝通機制,積極探索服務科技創新的新形式,發揮科技社團廣泛聯系學界,服務學術的重要作用。

(二)深化糧食科技體制機制改革

1.建設以產業需求為主導的科研任務凝練形成機制。積極落實國家科技計劃管理改革措施,圍繞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目標,聚焦行業科技需求和制約發展的技術瓶頸,科學凝練重點研發任務,建立糧食產業科技需求對接機制和糧食科技資源調查機制,搭建面向全行業的網絡科技需求征集平臺。

2.建立健全科學客觀的評估機制。實施科研項目督導評估機制。探索糧食科技創新績效評估指標體系,開展糧食科技創新評估工作。探索委托具備條件的獨立專業機構或科技社團開展科技評估和項目管理試點。充分發揮高水平專家的專業能力,發揮各級糧食行政管理部門、科研機構、科技社團等的咨詢評議作用。

3.健全行業科技創新服務機制。轉變科技管理觀念,進一步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加強項目實施全程信息公開和痕跡管理,強化科研經費監管。完善糧食科研項目管理制度建設,強化科研信用管理。鼓勵科研人員弘揚創新精神,尊重科學研究靈感瞬間性、方式隨意性、路徑不確定性的特點,創造寬松的學術環境,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尊重個人貢獻與創造,激勵他們自由探索,爭當創新的推動者和實踐者。加強糧食技術發展趨勢預測,強化科技統計工作。

(三)加強糧食科技人才隊伍建設

1.加快培育高層次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充分利用現有人才引進、人才培養和人才激勵機制,完善人才選拔和考評機制,有計劃地培訓培育與選拔一批學科帶頭人,大力推進“人才興糧”。建立“糧食產業科技專家庫”。注重在實踐中培養高層次人才,加強與“糧安工程”等重點工程和科研工作的協同聯動,依托糧食領域國家工程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等技術創新平臺,構建糧食行業科學、技術、工程專家協同創新機制,促進信息、技術、人才等創新要素互聯互通互融。鼓勵創新型領軍人才牽頭組建科研團隊,開展原創性基礎研究和面向糧食行業特殊需求的應用研發。實施全國糧食行業青年拔尖人才優先培養計劃,加大對優秀青年人才科技創新的選拔資助力度。探索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機制。支持優秀青年科技人才承擔科研任務,通過基礎性、原創性重大研究項目,扶持培育優秀科技團隊。

2.激發科研人員創新活力。建立有利于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的評價體系,以科研能力、學術水平、成果質量和應用實效等作為科研人員評價的重要內容和依據,落實各類科技人員正當獲得項目和成果利益的政策。建立科研人員考評指標體系,強化激勵約束機制。強化績效評價與考核,使收入分配與考核評價結果掛鉤。鼓勵有條件的企業事業單位設立“首席科學家(專家)”崗位,圍繞學科帶頭人形成穩定的學術團隊。強調科研人員學術道德和科研誠信,杜絕學術腐敗。

六、保障措施

(一)強化規劃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

深入貫徹國家科技體制改革的要求,聚焦行業科技創新實際需要,依據本規劃,結合實際,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政治優勢,加強規劃實施的組織領導。加強部門協調,積極爭取各級政府和科技、財政、發展改革等部門對糧食科技的支持,注重科技政策與產業政策、財政政策的銜接配套。強化本部門、本地方糧食科技創新部署,做好與規劃總體思路和主要目標的銜接,做好重大任務分解和落實。

(二)加強行業科技指導和支持

各地方糧食行政管理部門應發揮科技創新組織協調作用,促進糧食科技創新資源的統籌、聚集與融合。圍繞糧食科技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熱點問題,加強規劃的宣傳和培訓,以多種形式廣泛宣傳優秀糧食科技成果,提升糧食科技的社會影響力。充分調動科技界、企業界的積極性,發揮骨干科研單位、科研骨干隊伍的作用。營造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環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強化科技、產業政策對科技創新的引導作用,促進科技與產業緊密結合,激發創新發展活力,凝聚實施規劃的合力。

(三)完善多元化科技資金投入機制

通過國家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對符合條件的糧食重大、關鍵問題相關科技研發活動進行支持。完善糧食各領域科技創新投入,發揮政府資金杠桿作用。落實稅收加計扣除、固定資產加速折舊、普惠性稅收政策等,讓國家科技扶持政策發揮積極效益。加強財政資金績效考評,創新財政資金管理機制,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積極創新科研投入形式,探索建立糧食科技創新基金,引導社會科技創新資源聚焦糧食科技創新需求,引導企業、社團等各方面力量增加糧食科技投入,形成政府、企業、社會相結合的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糧食科技投入長效機制。

 

相關推薦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