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技專項規劃》出臺背景
十八大以來,科技工作呈現出新的發展局面,科技領域正在發生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化。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今年3月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明確指出要“強化科技創新引領作用”,“深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經過多年持續積累,福建省科技實力實現整體躍升,科技體制改革取得突破,創新創業環境日益完善,創新型省份建設扎實推進,我省科技事業進入加速發展的歷史新階段。2014年,全省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355億元,其中89.1%的投入由企業完成,全省綜合科技進步水平居全國第13位,知識產權綜合實力居全國第7位。
“十三五”是中央支持福建進一步加快發展的重大戰略機遇期,也是全面完成福建省中長期科技規劃綱要部署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關鍵時期。面對新形勢、新機遇、新挑戰,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省份,根據《福建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的整體部署,在省委、省政府領導下,經籌備調研、評估征集、文本起草和征求意見,省科技廳牽頭組織編制了《科技專項規劃》。專項規劃編制過程中,分管省領導非常重視,省政府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最終定稿。
因此,《科技專項規劃》的出臺是我省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和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具體舉措,對切實保障我省“十三五”規劃的有效實施,推動建設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新福建具有重要意義。
二、未來五年科技創新發展目標
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全省綜合科技進步水平、高新技術產業化指數位居全國前列,兩化融合發展指數保持全國前列,重點行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物耗和污染物排放保持國內先進水平,區域科技創新體系更趨完善,創新創業活力顯著增強,進入創新型省份行列。
到2020年,實現以下主要指標:
——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2.0%以上。
——每萬名勞動力中研發人員投入達63人年。
——科技進步貢獻率達58%。
——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16%。
——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15%。
——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7.5件。
——技術市場交易總額累計達300億元。
——高新技術企業達到3000家、創新型企業達到600家、科技小巨人領軍企業1000家。
——省級以上重點(工程)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和產業技術研究院達到1540個、眾創空間達到200家。
三、未來五年科技創新發展主要任務
圍繞貫徹我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計劃》,提升科技創新引領能力,完善區域創新體系,推動自主創新、協同創新、融合創新,打造產業升級版,《科技專項規劃》提出了“五新三雙”共8項具體任務。
(一)“五新”
“五新”就是:新產業、新技術、新平臺、新業態、新模式。
——支撐新產業發展:從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節能環保、新能源、生物與新醫藥、海洋高新、現代服務業、現代特色農業等9個新興產業領域提出了發展方向與重點。包括:發展集成電路產業,加快新一代通信網絡系統設備等研發生產,做強軟件業;發展稀土永磁等高性能稀土功能材料,建設國家級特種陶瓷材料生產研發基地;培育發展先進軌道交通裝備、伺服裝置和控制系統、工業機器人等高端裝備;發展高效節能鍋爐窯爐自動化控制等工業節能設備,以及高效照明、節能汽車等節能產品;打造國家級光伏產業基地,推動大功率、高能量動力鋰電池核心技術研發和產業化;發展生物制藥業和生物制品業,鼓勵醫療器械高端化發展;做強高技術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產業,加大海洋資源開發;推動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化和高品質轉變,加快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提升設施及農業智能化裝備水平,建立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技術體系等。
――加強新技術研發:從加快掌握關鍵核心技術、積極研發前沿新興技術、強化基礎研究需求導向、有效推動技術成果轉化、加強知識產權運用保護和標準制定等5個方面提出了發展方向與重點。包括:研究制定重點產業技術創新路線,組織實施工業強基、特色現代農業、社會發展等領域重大技術攻關;跟蹤國際科技前沿,支持開展石墨烯、北斗導航及應用、3D材料打印、人工智能、虛擬現實顯示產品等新興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組織開展固體表面物理化學、激光晶體材料、應激細胞生物學、分子育種、特色水產養殖、亞熱帶生態系統等我省優勢特色學科領域基礎研究;拓展提升“中國?海峽項目成果交易會”、“6?18虛擬研究院”、國家技術轉移海峽中心的平臺功能,加快中科院科研成果在福建落地轉化;開展知識產權強省建設試點,抓好知識產權強市、強縣、強企試點示范等。
——推進新平臺構建:從提升創新創業服務功能出發,提出自主研發、產業協同、創新創業支撐、技術交流合作等四方面科技創新平臺建設重點。包括:實施“五個一批”平臺建設工程,即建設一批重大研發機構、一批高校高水平科研機構、一批龍頭企業研發中心、一批新型創新創業孵化平臺和一批技術轉移轉化中心;支持行業領軍企業聯合科研院所、高校等組建區域性制造業創新中心,鼓勵企業建立院士專家工作站,建設省級科技思想庫,組建產學研創新聯盟;改造提升虛擬研究院產業技術分院,加強眾創空間、孵化器、 和“星創天地”建設,推動高校院所資源向小微企業和創業者開放共享;推進中以等“一帶一路”建設的雙邊或多邊政府間科技合作,深化閩臺、泛珠三角區域等科技合作與交流,
促進高新技術在福建落地轉化等。
——加快新業態培育:從加速推進“互聯網+”、制造業服務化、云服務業、跨界融合等方面提出新業態培育重點。包括:組織實施“互聯網+”重大工程,培育工業互聯網、智能電網、互聯網教育、個性化診療、互聯網金融等新業態;發展面向智能制造的信息技術服務業,壯大面向研發設計、技術轉移、知識產權、科技資訊等的科技服務業;支持傳統信息技術企業向云計算產品和服務提供商轉型,推動云計算與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技術和服務的融合發展與創新應用;引導企業樹立跨界發展理念,在傳統產品中融入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等新元素,發展智慧化、綠色化、健康化、社交化的新業態等。
——引領新模式應用:從促進科技資源開放共享出發,提出開放式研發設計、網絡化制造、個性化定制生產、互聯網商業和共享協作等方面新模式應用重點。包括:引導消費類企業建立開放式創新交互平臺、在線設計中心,支持機械、船舶、汽車、建材等企業加快構建產業鏈協同研發體系,發展基于互聯網的協同設計;鼓勵龍頭企業通過互聯網與產業鏈上下游緊密協同,支持優勢制造企業發展云制造模式,鼓勵互聯網企業構建網絡化協同制造服務平臺;推行模塊化產品設計、柔性制造系統、智能化生產控制與調度技術,率先在紡織、服裝、制鞋、家具、建材等行業開展個性化定制試點示范;推動傳統優勢企業與電子商務融合轉型,整合培育一批面向全國、覆蓋全產業鏈的行業垂直電商平臺和閩貨網上專業市場,鼓勵企業發展基于互聯網的產品全生命周期服務;支持發展開源社區、創業沙龍等互助平臺,營造良好的眾扶發展環境,鼓勵優勢企業實現內部資源平臺化,建立內部眾創機制等。
(二)三雙
“三雙”就是:“雙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雙片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高新區)、“雙重大”(科技重大專項與重大工程)。
——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從創新創業載體、科技人才創新創業、創新創業服務體系和營造創新創業良好環境等四個方面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發展方向與重點。包括:培育一批創新創業示范基地,大力發展眾創空間,提升一批科技企業孵化器,到2020年,建設40家以上省級小微企業創業基地,國家級高新區各打造1家以上國家級孵化器;完善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管理改革,建立健全科研人員雙向流動機制,支持高級科研人員帶領團隊參與企業協同創新,吸引省外高端人才和工程技術人才來閩創新創業;推進科研基礎設施、大型科研儀器和專利信息等資源開放共享,定期舉辦中國創新創業大賽(福建賽區)暨福建創新創業大賽活動,完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推進專利權質押融資、科技創投等融資方式創新;進一步簡政放權,完善創新管理體制,降低創業創新門檻;加強創新創業宣傳,推進城市科技館、科學中心,縣區科技館、科技活動中心及特色科普基地建設等。
——推動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高新區建設:從拓展區域創新發展空間出發,提出福廈泉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重點內容和高新區發展方向。包括:大力提升高新區建設水平,促進高新區轉型升級。以福州、廈門、泉州3個國家高新區為核心,以福州、廈門2個國家級創新型試點城市和平潭綜合實驗區為重點,圍繞海峽兩岸協同創新先行區、海上絲綢之路技術轉移核心區、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先導區、創新創業生態引領區等方面開展示范,推進福廈泉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打造具有海上絲綢之路開放創新和深化兩岸合作交流特色的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
——實施科技重大專項和重大工程:從具有長遠和全局意義、對我省產業發展帶動性強的要求出發,凝練出了“十三五”期間重點實施的19項科技重大專項和7項科技重大工程。包括:云計算、大數據和物聯網技術,通信技術和集成電路芯片,基礎制造工藝技術與基礎零部件,高檔數控機床與機器人,智能制造產品及系統,新材料,新能源與節能技術,特色良種選育及高效安全種養技術,農業重大疫病防控技術,農產品綜合加工技術及裝備,高效優質商品林生態林經營技術,海洋生物與海水資源開發利用技術,環境保護治理與生態修復技術,藥物新產品,醫療器械,重大疾病防治技術,資源綜合與循環利用技術,食品安全監測檢測技術,公共安全關鍵技術與裝備等19項科技重大專項;以及加速器驅動先進核能系統寧德研發基地、衛星應用科技工程、福建基因檢測技術應用示范中心、國家專利審查協作福建中心、國家海洋局海島研究中心(二期)、中科院海西研究院(三期)和廈門南方海洋研究中心等7項科技重大工程。
四、規劃實施保障措施
強化創新政策法規保障,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增強人才培養引進力度,健全創新治理和激勵機制,形成規劃實施的強大合力,保障規劃順利實施。
——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建立省創新發展廳際聯席會議制度,統籌協調全省創新發展相關工作;研究建立科技創新、知識產權與產業發展相結合的創新驅動發展評價指標,完善市、縣黨政領導干部政績考核辦法,把創新驅動發展成效納入考核范圍。
——完善科技政策法規。統籌推進地方科技立法,修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科學技術獎勵辦法等地方性法規;構建普惠性創新支持政策體系;加強科技執法檢查,加大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司法保障力度。
——改善科技創新治理機制。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整合省級科技計劃、專項或基金等,實行分類管理、分類支持;建立和完善科技報告、科技評估、科研信用等基礎制度;加強市縣基層科技管理部門機構與隊伍建設,加快構建統籌協調、科學有效的科技創新治理體系。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實施大中型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廣覆蓋行動;鼓勵企業普遍設立研發準備金;實施科技小巨人領軍企業行動計劃,培育若干有國際競爭力的科技創新型領軍企業。
——建立高效研發組織體系。深化高??蒲畜w制機制和科研院所分類改革;建立以創新成果應用為導向的評價標準,形成“企業出題、政府立題、協同解題”協同創新機制;發展面向市場的新型研發機構,
——健全科技投入機制。建立健全財政性科技投入保障機制,統籌安排、優先保障重點科技支出需求;加大力度落實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減免、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固定資產加速折舊、創業投資企業投資抵扣和技術轉讓稅收減免等促進企業技術創新方面的政策。
——壯大科技人才隊伍。深入實施“海納百川”高端人才聚集計劃;進一步擴大省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規模,加快培育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加快人才評價制度改革;支持社會中介機構開展創業輔導、緊缺人才培訓和創新創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