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晚,科技部官網發布《腦機接口研究倫理指引》(以下簡稱《指引》),意在指導腦機接口研究合規開展,防范腦機接口研究與技術應用過程中的科技倫理風險。
這份由國家科技倫理委員會人工智能倫理分委員會研究編制的文件,供相關科研機構和科研人員參考使用。一同發布的還有《人—非人動物嵌合體研究倫理指引》。
《指引》包括目的、術語、基本原則、一般要求、研究類型和科普宣傳六個部分。其中,開展腦機接口研究應遵循的基本原則為:保障健康、提升福祉,尊重被試、適度應用,堅持公正、保障公平,風險管控、保障安全,信息公開、知情保障,支持創新、嚴格規范。
“對嚴重危及生命且尚無其他有效治療手段的罕見病,可在嚴格遵守國家關于醫療器械、臨床研究等相關規定的條件下,經充分知情同意,開展腦機接口創新產品的臨床試驗。”《指引》指出。
在一般要求中,《指引》提出了合法合規、社會與科學價值、知情同意、隱私保護和個人信息保護、風險防控、資質要求、責任機制七方面具體要求。
比如,腦機接口研究應建立安全風險防控機制,包括嚴格的操作規程、常見的誤操作糾正機制、緊急情況下的預案、中止程序和補救應急指南等,保證被試人身安全。腦機接口研究應增強系統透明性、可解釋性、可靠性、可控性,確保技術設計、研發、使用、部署等階段可追責。
《指引》還對非侵入式修復型腦機接口研究、侵入式修復型腦機接口研究、介入式腦機接口研究、增強型腦機接口研究、動物腦機接口研究5種研究類型,分別明確了相應的倫理指引。
具體而言,非侵入式修復型腦機接口研究以無創的方式采集患者的腦信號,通過信號解碼輸出指令控制外接設備,改善患者的運動、交流等功能;侵入式修復型腦機接口存在神經外科手術、植入物放置所引發的長短期安全風險,研究需按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規范,遵守醫學倫理規范,監控長期安全風險,包括腦損傷、炎癥反應、皮膚侵蝕和骨骼異常生長、電磁輻射風險等;介入式腦機接口存在介入手術、血管內導入物放置所引發的長短期安全風險,監測長期導入設備的感染風險,嚴密觀察血管內血栓形成等不良反應等。
《指引》明確,增強型腦機接口指增強身體機能正常的使用者感知、認知和運動能力的腦機接口技術,一般為非侵入式,需充分考察風險和受益,適度使用,最小化對人類造成的負面影響;嚴格控制可能引起成癮、影響人類正常思維和行為的研究等。
需要注意的是,在增強型腦機接口技術未能充分證明其優于人類的水平并取得社會共識的情況下,避免腦機接口替代或削弱人類判斷決策能力,避免明顯干擾、模糊人類自主性和自我認知的腦機接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