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加快建設海洋強國。
作為國內重要的海洋城市,廈門發展海洋經濟的優勢得天獨厚。2021年,廈門海洋生產總值達2414.6億元,較上年增長14.4%。
海洋經濟如何高質量發展?龍頭企業如何培育并發揮示范效應,如何推進產業集群深耕聯動?近日,記者深入廈門海洋產業企業蹲點采訪。
引進外腦 打破國外壟斷格局
從廈門島內驅車西行約半小時,到達廈門生物醫藥港。春寒料峭時分,藍灣工業園園區花團錦簇,全球純度最高的硫酸氨基葡萄糖規模化生產基地就位于此。
氨糖,被稱為“關節的糧食”,對治療骨關節疾病有特殊效用。曾經,純度較高的氨糖嚴重依賴進口。如今,在廈門,高純氨糖已完全實現國產化自主生產,并走在世界前列。
走進廈門藍灣科技有限公司,氨糖原料全密閉智能化生產線上,工作人員往來忙碌,巨大的罐體上方,密布復雜的控制儀器……濃厚的科技氣息撲面而來。
2022年初,在完成現代化生產線增資擴建后,藍灣科技年產氨糖能力躍升至100噸,年產值達10億元。
此前,對氨糖的研究和醫學運用一直由歐洲各國及美國、日本等主導。如今,藍灣科技實現了從無到有、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蛻變。
回憶18年的創業之路,廈門藍灣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林秀芬感慨良多:“2005年之前,國內沒有生產高純氨糖的技術,只能把從蝦蟹殼提取的甲殼素原材料低價賣給國外,再以百倍、千倍的價格從國外買回氨糖類產品?!?/span>
2005年底,通過招商項目拿到海洋三所高純氨糖項目的林秀芬,憑借三名員工、一間20平方米的辦公室艱難起步。由于從研發、改造到落地需要較長周期,創業不到兩年,林秀芬花完了變賣房產、股票籌集到的幾百萬元。但是,她卻越發堅定:“這是一個可造福中國1.55億骨關節患者的項目,不能半途而廢?!?/span>
“當時,即使是國際上最流行的意大利同類產品,氨糖純度也不到80%,而且極不穩定,含有雜質不能連續服用?!彼{灣科技技術質量部總監趙坐都介紹。
海洋三所研發團隊經過8年攻關,終于研制出高純硫酸氨基葡萄糖,純度大于99%。然而,怎么從實驗室搬到工廠,實現規?;a?
林秀芬訪智引賢,拜訪了北京化工大學校長譚天偉院士、北大留日博士翟茂林教授、上海交大留美斯坦福大學博士后傅磊教授等,整合研發與技術團隊,對傳統生產工藝、裝備進行非標準化改造,形成了關鍵工藝體系。
為了突破技術難關,藍灣科技多次到清華、北大等高校廣泛網羅人才。有了大批優秀人才的加持,藍灣科技破繭成蝶。公司自行設計、制造的非標分離提取膜技術裝備設備、柱層析設備和快速批量干燥設備,創造性地解決了海洋生物多糖快速批量干燥的世界性難題。最終,產品從實驗室一個月生產不到1公斤,實現批量化、規模化生產。
(下轉第二版)(上接第一版)
18年深耕,3項發明專利、榮獲國家海洋科學技術獎、被四部委授予“國家重點新產品”稱號……如今的藍灣海洋生物醫藥產業園,已是全球高純硫酸氨基葡萄糖規?;a基地、國家公眾營養改善骨營養與骨健康促進項目示范基地。產品連續四屆入選《國家體育總局國家隊集中采購營養食品目錄》,成為廈門市海洋生物科技的一張閃耀名片。
日前,藍灣新建的100噸級殼寡糖原料生產線取得生產許可證。這意味著,擁有自主發明專利技術的高質量、高脫乙酰度的藍灣殼寡糖也將正式實現規模化量產。
龍頭引領 拉動產業轉型升級
周末,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柯才煥教授帶著團隊輾轉晉江、漳浦、連江等多個養殖基地,查看“大塊頭”鮑魚的生長,現場解決技術難題。
柯教授培育的“綠盤鮑”每只至少250克。像這種超大規格的鮑魚以前主要依賴進口,每只售價高達五六百元人民幣。
如何讓名貴食材端上百姓餐桌?柯才煥將目光聚焦到長期制約我國鮑魚產業發展的若干“卡脖子”問題,如國內主養鮑種夏季高死亡率、生長周期長和缺乏高端大規格鮑等。
他的團隊從美洲引進大型綠鮑,攻克一系列雜交技術難關。經過11年持續努力,2018年水產新品種“綠盤鮑”獲得國家審定通過,打破了國內大規格精品鮑長期被國外野生鮑壟斷的局面。同時,誕生了國產高端干鮑新業態,彰顯科技創新對推動傳統海洋產業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的力量。近三年,團隊已推廣鮑魚新品種苗種7億多粒,新增產值50多億元,有力推動了我國鮑魚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從傳統海洋產業到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龍頭企業的引領,對產業轉型升級至關重要。
作為國家首批“‘十三五’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示范市”,廈門堅持科技創新驅動,聚焦產業鏈前端,在多個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迎來突破。
2021年,廈門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首破千億元,廈門生物醫藥港綜合競爭力首次進入全國前十。在疫情防控期間,廈企表現突出,累計出口新冠病毒檢測產品超200億元,約占全國的三分之一。
“工具酶是核酸檢測最核心的原料,但高端工具酶領域長期被國外壟斷,80%依賴進口。”廈門致善生物負責人告訴記者,公司與廈門大學、海洋三所合作,研究并開發出源于海洋微生物、魚類基因的高端工具酶,投用于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的研發與生產,填補了這一空白。一箱箱“廈門造”檢測試劑產品,出口歐、美、東南亞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
2021年,廈門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業研發出多種形態微藻DHA、藍灣氨糖、輔酶Q10、新型鯊魚肽等大批海洋生物制品。
在海洋高端裝備領域,三優光電牽頭的“海洋立體監測傳感器與系統的研發及產業化”項目,可從天空、海面及海底全方位、立體地實現海洋參數及環境監測,實現國產化;雙瑞風電,著力快速形成海上風電葉片研制測試能力及銷售輻射能力……
以海洋生物醫藥、海洋高端裝備核心部件等為切入點,廈門加快自主研發,實現了產業化開發微藻DHA、海洋工具酶、光纖水聽傳感器等一批高技術產品,突破了一批深海關鍵技術,形成了自主可控的技術鏈,加速了海洋高新技術成果轉化落地。
平臺拓展 加速產學研用一體化
海洋三所全球最大的海洋微生物菌種保藏管理中心內,最低達-180℃的凍結罐里,4萬多株海洋生物菌種被“冰封”在這里。
“這些菌種或來自大洋深海,或來自南北極,以及近海各種環境,未來或將有很多高端海洋生物醫藥制品從這里走出。但是,現在受制于場地和空間等因素,對它們的研究、開發受到一定限制?!弊匀毁Y源部生物遺傳資源重點實驗室原主任、首席科學家邵宗澤介紹說。
“去年3月,海洋三所與市海洋發展局簽約共建的廈門海洋生物基因庫,位于在建的廈門海洋高新產業園內,目前正加速建設。從海洋藥物、海洋醫療器械,到海洋功能產品(如化妝品)、海洋農用制品、海洋環保制品等,未來從基因庫里將孕育出更多的科研成果轉化落地?!焙Q笕a業處負責人湯熙翔說。
近年來,廈門加快海洋產業產、學、研、用一體化發展之路。其中,海洋三所就生成了27項成果轉化給企業,帶動產品和企業轉型升級,同時正在做前期儲備的還有90多個項目。
馳騁千億藍海,還需要更廣闊的平臺和空間。
“在現代海洋城市新一輪競爭中,如何搶占制高點,我們面臨不小的挑戰。”廈門海洋發展局一級調研員林瑞才說,“我們的涉海企業、項目布局分散于生物醫藥港、輕工食品工業區、翔安火炬高新區等一些綜合園區,產業集聚度不夠,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逐夢深藍,加快科技平臺載體拓展,克服短板和不足。1月9日,省政府正式批準在廈門設立省級海洋高新產業技術園區,將充分發揮廈門沿海區位優勢,打造具有優勢特色的產業高地。
同時,由廈門市政府牽頭,依托廈門大學、海洋三所建設的福建海洋創新實驗室正快馬加鞭推進籌建。該實驗室致力于構建科研、產業、人才、資本“四位一體”的海洋科技創新生態系統,通過布局海洋科學前沿基礎研究(未來海洋)、海洋智能探測與信息技術及其系統集成(透明海洋)、海洋資源高效開發與利用(藍色海洋)、海洋可持續發展新理論與技術(永續海洋)四大研究方向,在有機融合基礎上以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和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任務為抓手,探索新經驗、試點新模式,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十四五’期間,到2025年,廈門海洋新興產業增加值預期可達1000億元。屆時,全市海洋生產總值將達3000億元左右,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30%左右,初步建成海洋強市?!睆B門市海洋發展局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