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國航海日活動周已經啟動。中國航海學會11日發布預測認為,如果對制約發展的因素采取有效應對措施,2025年智能航運技術與產業化發展總體上可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據2022年中國航海日活動周組委會副主席、中國航海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張寶晨介紹,2020年,中國航海學會組織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等20余家單位,承擔合作中國科協當年下達的《中國智能航運技術與產業化發展路線圖》項目,經過16個月的努力,項目完成了研究任務。
張寶晨說,經廣泛征集專家意見及反復研究論證,項目確定了現階段我國智能航運技術與產業化發展的22個關鍵問題方向,包括船舶航行安全輔助決策技術,有船員在船與無船員在船的船舶遙控駕駛技術,開闊水域、復雜水域、惡劣海況下的船舶自主避碰技術,港口集裝箱、液體散貨、干散貨物裝卸作業系統智能管控技術,船舶智能航行網絡信息安全技術,基于平臺的航運交易智能服務技術,船舶機電設備運行監測與健康管理技術,智能航行船舶高可靠機電控制技術,智能船舶核心機電設備及控制系統國產化,智能航運發展的技術與產業生態系統構建等方向等。
項目匯總了來自國內相關領域121位權威專家的意見。其中預計我國在“十四五”期間可以實現的關鍵技術占比為7.4%,“十五五”期間可以實現的占比為74%,其余的可在“十六五”期間實現。在關鍵核心技術中,現階段國際領先的主要是歐盟,其次是日韓,我國在很多方面基本上接近國際先進水平。我國進入了世界第一方陣,但基礎不牢,壓力和挑戰較大,制約我們發展的主要因素是政策、法規、標準以及研發投入和基礎設施條件,必須加快發展進度,努力在多方面突破核心技術,在保持自身優勢的同時不斷補齊短板。
基于上述預測,中國航海學會發布對于我國智能航運技術與產業化發展的預測認為,如果我國能夠針對制約發展的因素采取有效應對措施,可以設定以下中長期發展目標:到2025年,中國智能航運技術與產業化總體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船舶智能航行法規取得重大突破,輔助駕駛技術實現規模化應用,遙控駕駛和自主駕駛技術實現多樣本應用;到2035年,智能航運技術與產業化總體上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充分智能化的航運新業態基本形成,沿海遙控駕駛、自主駕駛船舶占比超過30%;到2050年,智能航運技術與產業化全面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形成高質量的智能航運體系,智能化網絡化航運服務供給覆蓋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