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時期是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深入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關鍵時期,12月28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等10部門聯合發布《“十四五”醫療裝備產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這也是醫療裝備領域首個國家層面的產業發展規劃。
“‘十三五’期間,我國醫療裝備產業實現快速發展,市場規模從2015年的4800億元增長到2020年的8400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11.8%。目前已形成了22大類1100多個品類的產品體系,覆蓋了衛生健康各個環節,基本滿足我國醫療機構診療、養老、慢性病防治與應急救援等需求。”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一司司長王衛明在發布會上介紹,我國已成為全球重要的醫療裝備生產制造基地,通過建設國家高性能醫療器械創新中心、醫療裝備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創新成果產業化公共服務平臺,加大7T磁共振、體外膜肺氧合機(ECMO)等核心技術攻關,進一步夯實了醫療裝備產業創新發展基礎。
《規劃》提出,力爭到2025年,醫療裝備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明顯提升,主流醫療裝備基本實現有效供給,高端醫療裝備產品性能和質量水平明顯提升,初步形成對公共衛生和醫療健康需求的全面支撐能力。
為此,《規劃》部署了5個專項行動,即產業基礎攻關行動、重點醫療裝備供給能力提升行動、高端醫療裝備應用示范基地建設行動、緊急醫學救援能力提升行動、醫療裝備產業與應用標準體系完善行動。
針對推進新型醫療裝備創新發展應用,《規劃》將醫療裝備創新融合發展納入重點任務中。國家衛生健康委規劃發展與信息化司一級巡視員齊貴新表示,要以臨床為牽引加強醫療裝備基礎前沿研究,突破一批顛覆性、原創性技術,開發一批滿足醫學教學、臨床研究、科學研究等需求的醫療裝備,引領醫學模式變革。加快智能醫療裝備發展,推動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5G、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嵌入醫療裝備,提升CT、MR等傳統醫療裝備的診療水平,推動醫療裝備智能化、精準化、網絡化發展。推進“5G+”醫療健康新模式發展,推動運用5G技術改造提升醫療衛生健康網絡基礎設施水平。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醫療裝備研制生產、保障供給能力帶來嚴峻考驗。中國醫學裝備協會秘書長李志勇坦言,疫情的突然暴發暴露了我國醫療裝備產業應急保障準備不足、行業應急保障機制缺乏等問題。
為進一步提升全球性流行病防控應急能力、提高重大自然災害緊急醫學救援能力,“十四五”期間將支持醫療裝備生產企業合理布局產能,推動生產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細化轉變,加強應急醫療裝備技術儲備、產能儲備,形成平急結合機制,一旦發生疫情、災情,能夠實現快速轉產,提升我國緊急醫學救援裝備的快速響應、有效供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