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融通配资,线下配资平台,线上股票配资炒股,10大配资公司

《科學》雜志發表水稻多粒簇生與增產機制研究重大成果——

這種水稻,為何“多胞胎”扎堆生長?

信息來源:福建日報更新時間:2024-03-12

3月8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雜志在線發表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福建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中國科學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聯合研究成果。該成果破譯了復粒稻形成的遺傳基礎,發現其穗粒簇生現象與植物激素“油菜素甾醇(BR)”的含量有關,為培育高產水稻新品種提供了全新技術路徑。

研究界對復粒稻簇生現象的關注已近百年。那么,什么是復粒稻?什么又是簇生現象?它如何促進水稻增產呢?

百年未解之謎

你知道,稻谷被加工成白花花的大米之前,都經歷了什么嗎?

隨著水稻從營養生長轉向生殖生長,它們開始悄悄孕育稻穗。之后,稻穗從劍葉中抽出,這個過程叫作抽穗。稻穗有著層次分明的結構:主梗被稱為穗軸,穗軸上有很多穗節,穗節上分化出一次枝梗,一次枝梗繼而分化出二次枝梗。一次枝梗和二次枝梗上長出小穗梗,小穗梗上著生小穗,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穗粒。一開始,小穗還是空癟的,經過開花、授粉、灌漿后,內部才慢慢結出白白胖胖的谷粒。

常見的水稻是單粒稻——穗粒在小穗梗上單獨生長,粒粒分明。不過,大自然中總是有特立獨行的存在。20世紀30年代,人們發現了一種與眾不同的水稻種質資源——復粒稻。從名字不難想象,它們的小穗總是多粒扎堆長在一起,通常是3粒,在視覺上就像難分難舍的“三胞胎”。這種現象即簇生,在不少農作物中都存在。由于稻穗結構和麥穗頗為相似,復粒稻又被稱為“麥穎稻”。

復粒稻的出現,引起了育種家的興趣。原因很簡單,多粒簇生意味著穗粒密度增大、數量增多,一株水稻上可以長出更多稻谷。如果把簇生基因轉移到普通水稻上,就很有可能選育出更高產的新品種。

過去的近百年中,國內外學者圍繞復粒稻開展了大量研究,試圖破譯簇生現象的“遺傳密碼”。他們普遍認為,復粒稻“多胞胎”扎堆生長,或許與一個被命名為“CL”的簇生基因有關。那么,“CL”在哪里?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呢?大多數研究只是將其定位在水稻6號染色體上一個較大的區間內,并未精準定位和克隆到該基因。復粒稻簇生形成的機制,始終是未解之謎。

植物激素引發的簇生現象

中國農科院、福建省農科院、中國科學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等機構的專家,決定另辟蹊徑。他們以復粒稻為背景,通過化學誘變,從包含1萬份誘變株系、16萬份誘變單株的群體中,篩選出2份不簇生的突變體株系,接著進行復雜的回交轉育、重測序和關聯分析,最終定位到了關鍵基因“BRD3”。他們發現,其實“CL”區間的構成極為復雜,不僅包含了“BRD3”基因,還包括了激活其表達的整個染色體區段。這就部分解釋了為什么通過傳統方法難以克隆到簇生基因。

“BRD3”基因,能夠編碼一種叫作“油菜素甾醇”(即“BR”)的植物激素。這是一種對植物生長過程影響重大的代謝酶。其含量的變化,影響了水稻穗粒是“孤軍奮戰”還是“抱團取暖”。

前面提到,稻穗生長其實是一個不斷分枝的過程。其間,它們依次發育出“一級分枝分生組織”“二級分枝分生組織”和“小穗分生組織”。這些分生組織的持續分化和相互轉化最終決定了穗粒數量。

實驗顯示,“BRD3”基因在水稻二級分枝分生組織部位被激活,導致了該部位“BR”代謝酶含量減少。“BR”代謝酶減少后,引發一系列連鎖效應,最終延遲二級分枝分生組織向小穗分生組織轉變。因此,水稻有了更多時間來進行分枝,從而長出了更多二級分枝,同時還伴隨著小穗梗長度縮短。更多的二級分支,意味著能夠長出更多的小穗,加上小穗穗柄縮短,穗粒變得更加緊湊,看起來就像扎堆一樣,這就是簇生現象。

激活水稻高產新潛力

穗粒數增加,是否必然提升水稻單產呢?其實不然。粒數增多可能導致粒重降低,顧此失彼。

作為一種重要的植物激素,“BR”代謝酶其實有“十八般武藝”。在水稻生長發育過程中,它能夠調控多種農藝性狀。其含量增加,能夠顯著提高籽粒大小。

含量增加,水稻籽粒大小提高;含量減少,水稻籽粒數量增加。這似乎是一對矛盾。幸運的是,研究人員找到了平衡。

研究人員進一步研究發現,編碼“BR”代謝酶的“BRD3”基因,僅在特定組織中被激活,作用范圍被限制在一定空間內,“BR”含量降低使得穗粒數增多的同時,對籽粒大小等農藝性狀并無明顯影響。因此,最終能夠促進水稻產量提升。

這一成果,為選育高產水稻新品種提供了新思路。

研究人員將調控“BR”代謝酶的基因導入到多個水稻品種中后發現,相對于非簇生品種,復粒稻二級枝梗數增多,穗粒數顯著增加,而穗長、穗數、抽穗期和千粒重等其他產量性狀都沒有顯著差異,最終產量增加11.27%~20.96%,且對籽粒品質沒有負面影響。

過去,水稻育種領域普遍認為,水稻穗粒數和籽粒大小之間存在負相關——穗粒數越多,籽粒越小。這一研究結果則暗示,有的放矢地控制激素含量,可有效破解這種“負相關”。也就是說,精準控制激素含量,可以在水稻籽粒數量和重量之間取得平衡。不過,激素具有微量高效并易受環境影響的特點。如何通過精準控制激素,實現在不同環境條件下增產效果,還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其實,簇生現象在自然界許多物種中廣泛存在。研究團隊在其他物種中,也驗證了以上簇生形成機制。它們通過對簇生辣椒和非簇生辣椒、具有簇生花的薔薇和非簇生花的玫瑰進行“BR”代謝酶測量比較發現,和水稻一樣,它們簇生與非簇生之間具有類似的“BR”代謝酶含量變化。這一結果暗示“BR”代謝酶含量控制簇生的機制在大自然中可能具有普遍性。

中國農科院作科所博士畢業生張曉星,助理研究員孟文靜、劉大普以及福建農科院潘德灼博士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中國農科院作科所童紅寧研究員、福建農科院趙明富研究員、中國農科院作科所錢前院士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崖州灣種子實驗室、中國農科院創新工程、福建省“5511”協同創新工程等項目資助。

相關推薦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