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顯示,近半數的優秀濱州年輕人選擇在外地就業。年輕人向往最有活力的地方,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催生了新經濟,造就了干事創業的大舞臺。創新驅動發展,濱州的創新之路在哪里?”山東省濱州市委書記佘春明發出的“創新之問”讓人振聾發聵,如何破解?
11月1日,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濱州經開區黨委副書記王廣忠找到了“鑰匙”:“對當前的濱州來說,科技是最大的期待,我們也最希望科技為產業賦能?!彼壑械摹翱萍肌笔俏挥跒I州經開區的京東黃河三角洲云計算大數據中心(下稱大數據中心)和京東(濱州)數字經濟產業園。而引入這把“鑰匙”的考慮是:將前者在云計算、大數據的技術優勢與濱州特色產業資源優勢有機結合,讓“科技合伙人”為產業賦能,打造地方特色產業發展新模式。
城市要轉型,必須激活這些沉睡的資源
地處山東北部的濱州,長期以來形成了以高端鋁、新型化工、糧食加工、家紡紡織、畜牧水產為代表的五大千億級優勢產業集群,在經濟新常態下這所城市苦苦探索著傳統產業集群轉型的路子,而“構建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數字經濟”成為他們的首選。在濱州市大數據局副局長戴福軍看來,數據成為該市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因素,“用數據說話、用數據決策、用數據管理、用數據創新”。
在工程領域,掛籃是懸臂施工中的主要設備,每年都需要上千萬噸的供給,企業多以“買賣”為主,但山東博遠重工公司通過大數據分析,獨辟蹊徑,實現了企業與市場的“雙贏”。
該企業負責人褚興民告訴記者,之前掛籃的設計都是根據橋高橋寬、地形等因素,一對一量身定制,每次只能用一次,用完后就當作廢鐵處理。如何才能讓掛籃重復利用?褚興民們打破了常規,通過大數據分析找到了新模式,他們像樂高積木一樣進行插接“掛籃”。與原先整體焊接相比,“掛籃”模塊拼接對產品精度提高了10倍,間隙控制到1毫米。對客戶來說,原先購買掛籃需七八千塊錢一噸,現在租賃“樂高掛籃”僅需四五千元就夠了;對褚興民來說,一個標準化的模塊可以重復利用8—9次,而每生產1萬噸標準化的物資和設備,相當于少排放7.2萬—19.8萬噸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
用數據為企業賦予能力,博遠的實踐是很好的例子,也代表著濱州企業轉型的方向——“數據變現”正成為他們的集體自覺行為。
“數據是一種資源,城市要轉型,必須要激活這些沉睡的資源?!鼻鄭u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易憲容對濱州產業有著長期的觀察。他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我們需要新技術去配置這些資源,使得舊產業擁有加工、分析、運用這些數據的能力。他認為,對濱州來說,當務之急是搭建一個公共平臺。
位于濱州經開區的大數據中心將要承擔起這一使命——改變傳統模式,為當地產業發現需求、創造需求。
在將自主研發的2000多項地毯產品銷到20多個國家和地區之后,創業者崔旗需要新的平臺尋求突破。大數據中心的介入,使得崔旗和同事們得以通過數據的學習效應,他們不斷來改進產品和服務。比如他們基于大數據的“用戶畫像”,提供訂制化的產品,并根據其消費者能力和價格敏感度設定個性化的價格。
崔旗向科技日報記者坦言,“從批量化到個性化,我們嘗到了數字經濟的甜頭。”
一個平臺對接供需,配置資源改變現實
科技日報記者到濱州采訪時,大數據中心正加班加點的建設。
大數據中心將不僅僅要服務于千千萬萬類似于崔旗一樣的創業者,還承擔起濱州乃至黃河三角洲地區內容分發網絡業務、AR/VR渲染業務、大數據分析業務、城市云計算平臺同城災備中心業務、大型企業服務器托管等服務。
當然,對這所城市的決策者來說,大數據中心的引入有著更長久的打算。
在易憲容看來,數字經濟的特征之一是平臺經濟。一個平臺對接起供需,配置了資源。而大數據平臺實現了個性化制造,由此創造了經濟發展的新動力。褚興民、崔旗等創業者,無一不借助平臺的資本、客戶、數據積累,逐步在線下深度開發。
濱州市近兩年GDP增速較慢,這意味著偏重的傳統動力結構急需改變,在這背后,是一批傳統企業并未將互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入肌體。而時下,國內一批明星企業、小巨頭企業在數字經濟的藍海中享盡紅利,大批技術、人才和資本的聚集,催生出一個個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
正是意識到這一點,濱州市決策者毅然引入“科技合伙人”,搭上了時代的高速列車。在探路“數字經濟”的道路上,濱州能跑多快?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