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從蘭州大學了解到,該校生態學院劉向課題組依托甘肅甘南草原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在《生態學》上發表了題為《生物多樣性對植物葉片真菌病害稀釋效應的尺度依賴性》的研究成果,證實植物群落中的稀釋效應存在小尺度較強,而大尺度較弱的空間尺度依賴性,為調和疾病生態學關于植物群落中的稀釋效應普適性的爭議提供了新的切入點,強調了空間尺度在預測植物葉片真菌病害中的重要作用。
蘭州大學生態學院青年研究員劉向介紹,生物多樣性與傳染性疾病風險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在生物多樣性大規模喪失的背景下,探討生物多樣性與傳染性疾病之間的關系具有理論與實踐兩方面的意義。”劉向說,“從疾病生態學角度來看,宿主生物多樣性可能會對疾病產生稀釋效應,即疾病風險隨生物多樣性的增加而降低的現象?!?/span>
劉向表示,產生稀釋效應的主要機制包括易感宿主管制、相遇率降低和生物多樣性順序性丟失等。上述機制的發生很可能存在小尺度較強、大尺度較弱的空間尺度依賴性。以植物葉片病原真菌為代表的高營養級生物類群能夠通過下行效應對植物群落產生影響,同時植物葉片病原真菌也反過來受到植物群落的影響,為探究稀釋效應的發生機制提供了良好的研究體系。
研究團隊在長期施肥樣地中分別設置了邊長0.125米、0.25米和0.5米三種不同大小的正方形樣方。研究團隊通過調查樣方內植物葉片真菌病害的嚴重程度,結合宿主植物多度、非宿主植物相對多度、植物物種豐富度等多項指標,綜合使用多模型推斷、模型篩選、模型平均和結構方程模型等分析方法,發現在相對較小的空間尺度下,相遇率降低和易感宿主管制等觸發稀釋效應的機制往往較強,因此更容易觀察到稀釋效應。同時,氮添加能夠通過直接途徑,或降低植物多樣性的間接途徑影響葉片真菌病害的嚴重程度,但間接途徑通常在較小的空間尺度下才能發揮更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