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剛剛過去不久的全國科普日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全國各地舉辦了各式各樣的科普活動,讓人們感受到了科普的魅力。但事實上,平日里的科普工作其實并不輕松。
曾有觀點認為國內的科普有兩大難點:一是有“科”沒“普”,太專業,普通人看不懂,起不到應有的科普效果;另一個則是相反的有“普”沒“科”,足夠接地氣但卻充斥著不少偽科學。
在此次全國科普日活動中,廈門大學化工學院學生推出的科普漫畫,給人一種眼前一亮的感覺。一方面,高校學生普遍年輕化,他們知道哪些科普形式容易讓人接受,并且也有能力將它通過恰當的方式表達出來,這就解決了有“科”沒“普”的問題;另一方面,他們屬于互聯網原住民且受過高等教育,本身具有較高的科學素養,大大降低了傳遞偽科學的可能性,這就解決了有“普”沒“科”的問題。
科普不全是科普工作者的責任,高校及學生也可以承擔起更多的科普工作??破章嬍且环N創新,它打破了科普工作中的思維定式和路徑依賴,啟發人們尋找更多創新形式,讓更多人意識到,原來科普不只是簡單的知識傳播,也可以有更好玩的打開方式。
而高校鼓勵和指導學生積極參與科普,也可以培養大學生的責任心,并創造機會讓他們走近科技,了解科技領域的最新動態,由此對科技和科普產生熱情,這實際上也是另一種科普的過程。
科技創新需要更多的新鮮血液,科普又何嘗不是如此。唯有鼓勵更多具備較高科學素養的年輕學子投身到科普工作中來,我們的科普形式和效果才能更加年輕化、生活化,也更具發展潛力。國民的科學素養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和社會科技進步的基座是否牢固的重要標準。在此意義上,我們不僅要重視科技創新,也需要更加重視科普工作,讓包括高校在內的全社會共同參與、共同發展,才能體現科普工作的重要價值,進而吸引更多年輕學子加入科普大軍,讓科普更“年輕”、更有趣,由此形成一種良性循環,為科普事業的發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