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網絡化合作機制作為連接政府和市場的紐帶,構建多尺度、多維度、多形態的集群創新網絡,縱向強健產業鏈、優化價值鏈、提升創新鏈,橫向促進產業間鏈式發展、集群間聯動協作、區域間相互合作,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公地?!?/span>
5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的經濟界委員時強調,要“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及其他各方面創新,加快推進數字經濟、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更多新的增長點、增長極”。戰略性新興產業是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發展新動能、獲取未來競爭新優勢的關鍵領域,它正朝著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數字與實體加快融合、制造與服務全面融合的態勢發展,正加快由單一、線性的個體創新向跨主體、跨領域、跨區域的系統創新轉變。
國家發展改革委2018年啟動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工程,2019年部署了第一批66個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以強健產業鏈、優化價值鏈、提升創新鏈來加快形成產業鏈競爭的整體優勢。但同時,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仍處于以政府為主導、以園區為依托的初中期發展階段,缺乏體系化的頂層設計,難以適應和滿足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要素高度聚集、創新主體高度互動、創新網絡高度復雜的發展要求。新時期下,建議從以下5個維度來加強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戰略的頂層設計,構建制度群和政策群,成體系搭建新時期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的“四梁八柱”。
評價維度:
加快建立評選、認定、監測、評估體系
科學構建集群評選與認定制度體系,建立健全集群統計監測與評估制度體系,實行持續監測、定期評估、分級管理、動態調整。
一是建立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的遴選機制。建立供給導向的“自上而下”認定機制,圍繞關鍵技術攻關及國家重大戰略任務,通過國家頂層規劃在全國范圍內統籌區域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布局與協同發展。建立需求導向的“自下而上”遴選機制,設立明確的遴選標準(包括地方產業技術全球競爭力與發展潛力、集群發展戰略與管理體系、區域資源沿價值鏈整合水平等),組建由來自產業、大學、研究機構與國家咨詢機構的技術專家和集群專家組成的評選委員會,通過預答辯、答辯等程序選擇確定集群名單。
二是搭建集群信息平臺,實施年度報告制度?;趪壹盒畔⑵脚_,整合國家、區域、地方以及集群層面的集群政策及促進活動信息,推動集群主體之間信息交流、學習與競爭。以被遴選的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為對象,應用地理信息技術與大數據技術,持續監測其發展態勢。實施集群年度報告制度,定期發布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全景報告、集群地圖及產業地圖、集群政策及產業政策報告等。
三是實施第三方評估機制,開展動態評估。借助專家、第三方研究機構和智庫單位等“外腦”,立足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強調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能力建設,建立集群發展記分牌和指標體系,定期開展動態評估。對全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開展績效評估與發展診斷,評估其發展現狀與管理水平,診斷其發展前景與瓶頸障礙。根據評估診斷結果,實施集群分級管理制度和動態調整制度,持續優化完善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指導能力。
體制維度:
建立精準長效機制,激發動態發展效能
建立以融合化—集群化—生態化為主線的精準長效機制,在國家—省區—地區空間維度推進形成策源體系—集群體系—生態體系梯次接續、有機協同的“十百千”格局,保障集群發展動態效能持續釋放。
一是加快打造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策源體系。面向國家戰略全局,以區域融合機制為主線,在國家重大戰略區域維度,自上而下統一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重點建立跨省份、跨城市、跨部門的協調機制,圍繞關鍵共性技術、前瞻技術等強化重點領域基礎研究和源頭創新能力,協同國家產業創新中心、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等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策源體系,補短板、強長板,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水平、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二是深入實施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工程。立足各省區產業基礎優勢,以產業集群機制為主線,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開展評選與認定,在省區層面形成因地制宜、布局合理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重點建立跨部門的協調機制,疏通應用基礎研究和產業化連接的快車道。統籌集群發展與城市布局,推動現有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自主創新示范區、經濟技術開發區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區由單一生產功能向城市綜合功能轉型,建立生產、生活、生態融合發展的產城綜合體。
三是全面啟動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生態培育工程。重點圍繞科技產業融合、數字實體融合、制造服務融合等,聚焦新興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以創新生態機制為主線,以技術促產業和平臺化發展為兩翼,以龍頭企業和應用場景為支撐,以金融、人才、科技服務、新型基礎設施等為保障,在地區層面自下而上構建一定數量的承載著戰略性新興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新型園區。有效對接產業基地的關鍵技術供給和產業集群的技術需求,實現產業帶技術、技術促產業的良性循環,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新型苗圃。
協同維度:
政府市場共同作用,分類施策支持引導
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整個生命周期過程,充分發揮政府引導作用和市場決定作用,分階段推進集群發展,分類型支持引導。其中,政府需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務、良好的基礎設施、合理的制度環境等,來促進多主體協作,優化集群創新網絡。
一是政府與市場共同作用,分階段推進集群發展。在集群發展初期,中央及地方政府發揮主導作用,制定集群發展戰略,資助支持集群先進技術研發、產品市場開拓、集群組織機構發展等;在集群成長階段,讓政產學研金介用等多主體協作成為主要發展模式,各主體共同研究制定協同創新的制度安排,形成組織共治、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合作治理模式;在集群成熟發展階段,通過充分的市場競爭不斷提高集群創新能力、管理能力和國際化水平。
二是分類型支持引導,因業布局、因群施策。針對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生物產業等新技術主導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建立差異化的支持引導方式,實現差異化的集群發展目標。強化對關鍵共性技術型、產業鏈型、聯盟型、場景型、平臺型、服務型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生態的分類指導和標準引領。
集群維度:
建立網絡化合作機制,構建集群創新網絡
以網絡化合作機制作為連接政府和市場的紐帶,構建多尺度、多維度、多形態的集群創新網絡,縱向強健產業鏈、優化價值鏈、提升創新鏈,橫向促進產業間鏈式發展、集群間聯動協作、區域間相互合作,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公地,提升根植性、競爭力和發展韌性。
一是強化對集群網絡化樞紐組織的制度安排。圍繞每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建立擁有決策機構、執行部門、咨詢機構的創新樞紐型集群組織,同時重點打造1—2個產業聯盟。采取集群組織與聯盟組織相結合的產業組織方式,以構建集群創新網絡為核心,以有為政府、有效市場、有序社會高度合作為主線,整合全產業鏈創新資源,形成政府部門、企業、大學、研究機構、非營利組織等同頻共振、全面協作的集群創新共同體。
二是搭建集群合作平臺,建設國家集群創新網絡。構建集群創新平臺和合作機制,建立集群聯盟,鼓勵集群間以集群組織為樞紐開展跨區域、跨領域合作,共同構成突破行政區劃限制的重點產業技術簇群。設立地區性的集群間合作項目、地區間的集群間合作項目、國家間的集群間合作項目,資助支持建立跨集群的伙伴關系。以集群合作平臺為依托,以集群合作項目為抓手,促進集群創新要素流動與共享,點面結合、鏈群交融地推進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創新網絡建設。
國際維度:
激勵形成集群創新文化,開展國際合作
激勵形成各類主體利益共享、風險共擔、追求創新的集群創新文化,促進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品牌化建設。鼓勵集群開展國際合作,特別是國際研發合作,拓寬要素配置空間。
一是激勵形成集群創新文化,促進品牌化建設。通過建立合作互信、兼容并蓄、敢為人先、寬容失敗的價值創新文化,建立促進企業家精神發揮、鼓勵創新創業、吸引高端創新人才、支持開放協作的制度創新文化,建立重視和促進集群品牌化建設、鼓勵正式和非正式交流的環境創新文化,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與創新文化全面融合,實現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社會共治的持續良性互動。
二是對標世界一流,推進集群國際合作。主動布局新興產業全球產業鏈,積極建設面向新興產業治理的國際合作平臺。鼓勵各地方政府對標世界一流,制定中長期集群國際合作計劃,與相關領域有國際影響力的集群組織、企業、大學、研究機構、地方政府建立合作關系。鼓勵國內戰略性新興產業領軍企業組團開拓國際市場,融入全球技術創新網絡,促進國際產業循環。同時,鼓勵集群融入“一帶一路”建設,輸出集群品牌和管理模式,提升集群國際影響力。
相關鏈接
8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蓄勢待發
根據近期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等四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擴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 培育壯大新增長點增長極的指導意見》,我國將圍繞重點產業鏈、龍頭企業、重大投資項目,加強要素保障,促進上下游、產供銷、大中小企業協同,加快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培育壯大經濟發展新動能。
未來,我國將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生物產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新材料產業、新能源產業、智能及新能源汽車產業、節能環保產業、數字創意產業等8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新的投資增長點,推動重點產業領域加快形成規模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