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人民幣是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數字形態的法定貨幣,以廣義賬戶體系為基礎,具備等價性和無限法償性等特征。今年7月16日,中國人民銀行數字人民幣研發工作組發布了《中國數字人民幣的研發進展白皮書》(以下簡稱E-CNY白皮書),數字人民幣未來將成為重要的支付基礎設施。相關數據顯示,我國數字人民幣的探索步伐全球領先,在其應用前景方面,機遇與挑戰并存。
央行數字貨幣成為全球數字金融競爭的重要賽道
過去10年來,各類不依托央行發行的加密數字貨幣大行其道。截至2021年7月18日,全球加密數字貨幣市場共有幣種達1萬余種,總市值超過1.3萬億美元之多。加密數字貨幣不依賴于中心化機構,又具有較高的發行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具備了“信用媒介”的屬性。但多數加密數字貨幣存在信用風險,難以充當商品交換的一般等價物,也不具備價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貯藏手段等完整的貨幣職能,因此從實質意義上看,加密數字貨幣的本質更多偏向于“資產”而非“貨幣”。此外,缺乏主權信用背書的加密數字貨幣不利于反洗錢和反恐怖融資,多數國家對于加密數字貨幣持抵制態度。
針對加密數字貨幣的內在缺陷,具有法定屬性的央行數字貨幣(指中央銀行發行的數字貨幣)為現有支付體系和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中國早在2014年便成立了數字貨幣研究小組,并已在深圳、成都、蘇州、雄安新區等28個城市試點。截至2021年6月30日,數字人民幣試點場景已經超過132萬個,覆蓋生活繳費、餐飲服務、交通出行、購物消費、政務服務等領域。開立個人錢包2087萬余個、對公錢包351萬余個,累計交易筆數7075萬余筆,金額約345億元,為數字人民幣的全域推廣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從海外來看,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多國也發布了央行數字貨幣的相關推進計劃,擬與中國開展競爭。2021年1月,國際清算銀行(BIS)發布《國際清算銀行有關央行數字貨幣的第三次調查結果》顯示,2020年調查覆蓋的65家央行中,有86%的央行在實質性推進央行數字貨幣研究,14%的央行進入試點驗證階段。
數字人民幣的推廣和應用面臨四大挑戰
中國在央行數字貨幣領域具有一定的先行優勢,但數字人民幣的推廣和應用仍面臨一些挑戰。
一是發行運營面臨挑戰。數字人民幣的實質是由央行授權的商業銀行以超額存款準備金作為100%發行基金發行的數字形態的法幣。未來,央行發行數字人民幣到底是行政主導還是市場主導?商業銀行需按照央行要求構建安全可靠的數字貨幣賬戶和錢包系統,大型國有商業銀行之外的股份制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等是否具備這樣的金融科技實力?從數字錢包App到商家POS機等支付終端研發、升級的成本如何分擔和控制?目前這些問題還有待解決。
二是技術路徑面臨挑戰。區塊鏈是與數字貨幣伴生的一項技術,也是全球數字貨幣應用的主流技術,但區塊鏈技術本身存在去中心化、安全和高性能的“不可能三角”。因此在技術路線上,各國的央行數字貨幣也須在物理性能、去中心化程度與推出時間之間做出取舍。中國的數字人民幣采取“中心化管理、雙層運營” 的發行路線,在推出時間上占優,但在第一層(央行層)就不得不采用中心化模式。從目前各國央行推出的央行數字貨幣技術路線來看,美國、英國等多數西方國家傾向于基于分布式賬本推出央行數字貨幣。此外,數字人民幣采用“賬戶松耦合模式”,這意味著數字人民幣與第三方支付依托存款賬戶的緊耦合模式不同,二者的技術兼容性有待論證。
三是推廣應用面臨挑戰。E-CNY白皮書將數字幣定位為“可靠穩健、快速高效、持續創新、開放競爭的金融基礎設施”,這一定位可謂任重而道遠。目前,數字人民幣的試點主要以“紅包”形式投放,起到了一定的示范推廣作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數字人民幣“紅包”的消費場景和時限均較為嚴苛,與居民銀行存款無法正常兌換,且“不能轉給他人”。從某種意義上說,數字人民幣“紅包”目前只是央行數字貨幣的預熱版本。目前中國民眾基于電子銀行和第三方支付工具(如微信或支付寶)的支付習慣根深蒂固,加上目前數字人民幣不計利息,其吸引力可能大打折扣。
四是風險管控面臨挑戰。首先是信息泄露的風險管控問題,民眾在許多小額、分散、涉及自身隱私的零售消費領域有著較強的匿名支付需求,E-CNY白皮書提出了數字人民幣“小額匿名、大額依法可溯”的原則,未來亟待防范數字人民幣交易信息的泄露問題,嚴格落實信息安全及隱私保護管理。其次是金融脫媒的風險管控問題,數字人民幣的大量投放可能會擠出現金,并降低商業銀行存款規模的穩定性,引致金融脫媒問題。再次是沖擊貨幣政策的風險管控問題,例如,數字貨幣的發行還考驗央行的信用管理能力,在利率下行的預期下民眾傾向于將銀行存款轉化為數字現金以規避風險,造成貨幣乘數下降進而影響金融全局的流動性。
完善相關機制多目標統籌兼顧
數字人民幣的發行和應用要堅持多目標統籌兼顧,完善其發行、運營、推廣的相關機制,實現數字人民幣便捷性、安全性、普惠性、隱私性、合規性、可擴充性等特征的辯證統一。
一是不斷總結區域試點經驗,優化數字人民幣的技術路線和運營機制??茖W評估,謹慎決策,防范數字人民幣運行中各類新型衍生風險,堅持從實際需求出發來優化數字人民幣這一“新供給”。
二是加強可信技術研發,打造全方位、多層次的安全防護體系。加強安全加密、身份識別、零信任等特定技術的研究,強化數字人民幣“可控匿名”屬性,在符合反洗錢、反恐怖融資的前提下,切實保護個人隱私數據,提升使用者的滿意度,提供更加友好的數字人民幣用戶體驗。
三是運用科技手段監測分析數字人民幣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加速數字人民幣相關規章和監管制度的確立,監測其對貨幣結構、貨幣乘數、貨幣流通速度的影響,開展相應的壓力測試和仿真模擬,制定覆蓋事前、事中、事后的風險應對預案。
四是開展國際合作,持續完善我國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推廣數字錢包、數據傳輸、身份認證、可信加密等領域的中國經驗,加強數字人民幣與國外央行數字貨幣項目的平臺對接,擴展基于數字人民幣的人民幣跨境支付結算系統,攜手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SWIFT)、紐約清算所銀行同業支付系統(CHIPS)等組織共建央行數字貨幣的國際支付結算機制,參與相關標準制定,助推人民幣國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