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似給甘蔗做個“CT”,讓其起源、染色體基數、基因組倍體、關鍵性狀相關基因的演化等一一呈現。6日,記者從福建農林大學獲悉,該校張積森教授團隊破譯了甘蔗細莖野生種(又稱“割手密”)祖先核型天然同源四倍體基因組,首次系統解析了甘蔗細莖野生種種質資源的基因組演化規律,將為甘蔗的遺傳育種奠定重要的理論基礎。相關研究日前發表于《自然·遺傳學》。
“食糖是食品工業的重要原料,其供給安全關系國計民生。近年來,甘蔗制糖業已成為我國老少邊地區鞏固脫貧致富成果、加快鄉村振興的重要渠道?!睋埛e森教授介紹,現代栽培甘蔗是100多年前高貴種與細莖野生種人工雜交后產生,但由于細莖野生種遺傳背景的高度復雜,其起源和演化是研究界百余年來懸而未決的重要科學問題,極大地限制了現代甘蔗育種的進程。
為了研究細莖野生種群體的遺傳多樣性,該團隊基于高質量的細莖野生種基因組,對分布在世界范圍內的102份割手密材料進行了遺傳多樣性分析。同時,他們開發了一種鑒定細莖野生種染色體基數的基因組學新方法,為甘蔗遺傳背景的鑒定提供了重要策略。
相關研究顯示,系統進化樹和群體結構分析表明,細莖野生種起源于印度北部,細莖野生種群體可以分為4個亞群,并獨立演化;細莖野生種群體在14萬—12萬年前的有效群體大小達到了最大值,而在1.4萬—0.8萬年前經歷了群體瓶頸效應,可能與當時全球氣候經歷“新仙女木”事件有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