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于重要歷史交匯點上的中國民航業,迎來航空運輸業和航空制造業“兩業”深度融合、轉型升級的關鍵期。為中國民航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高質量的創新人才支撐,是新時代賦予中國航空航天類大學的光榮責任和時代使命。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明確指出,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斗爭,積累了十個方面的寶貴經驗,其中就包括“堅持獨立自主”和“堅持開拓創新”。
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處于重要歷史交匯點上的中國民航業,迎來航空運輸業和航空制造業“兩業”深度融合、轉型升級的關鍵期。為中國民航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高質量的創新人才支撐,是新時代賦予中國航空航天類大學的光榮責任和時代使命。
民航科教創新要堅持“五飛”并舉
當前,作為國家重要戰略先導產業的航空運輸業,進入了自主裝備導入期、領先創新起步期、戰略對手遏制期“三期疊加”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作為國家戰略產業的航空制造業,進入了由“跟跑、并跑”到部分“領跑”的快速發展期。
“兩業”融合即航空運輸業和航空制造業深度融合,這是中國作為民航業大國,實現航空領域高水平自立自強的必然要求。
從航空運輸業的發展脈絡看,自1950年“八一”開航以來,走過了以軍方管理為主的“起步30年”(1950年—1980年)和以全面引進歐美飛機、裝備和國際適航規章及標準為主的“跟進30年”(1980年—2010年),以2008年中國商飛成立為里程碑,邁入了“自立自強40年”(2010年—2050年),全面建成保障有力、人民滿意、有國際競爭力的民航強國。從航空制造業的發展脈絡看,從服務航空運輸業的機務維修起步,也經歷了“測繪仿制30年”(1960年—1990年)、“仿研自主30年”(1990年—2020年),同樣進入了“自立自強30年”(2020年—2050年)的新發展階段,將實現“并駕齊驅”到“超越引領”的轉變。
如何把航空運輸業70余年基于國外裝備的運行維護和對國際適航規章引進、使用經驗與航空制造業的自主創新實踐有機結合起來,產生化學反應甚至是“核爆效應”?這是擺在民航制造業和運輸業未來30年發展面前的重大課題。
“兩業”融合短期看是兩種業態的協同合作,長遠看是大學教育的融合升級。一方面要從學科、專業體系互補視角出發,推動原來分別支撐和引領兩種業態發展的兩類高校完成選擇性優化和引領性升級;另一方面要通過國家政策導向加強兩類高校的互補合作,形成協同新優勢,“共謀、共建、共享、共贏”,聯手打造航空領域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拔屣w”并舉就是要“研飛、能飛、助飛、護飛、會飛”協同發展,這是“兩業”融合對一流航空航天類大學發展的本質要求。
因此,作為支撐和引領行業發展的航空航天類大學,已進入了“‘兩業’融合、‘五飛’并舉”的重要轉型升級期。
為民航創新人才培養提供支撐
“科技創新先導、國際標準開路、產業后續跟進、商業壟斷形成”,這是戰略產業國際競爭的基本規律,而大學則是這一競爭背后的核心力量。大學唯有“超前探索、領先創新”,才能“夯實基礎、支撐發展”,才能為民航強國提供科技和人才的不竭動力。
首先,要優化提升學科生態內涵,支撐“五飛”新格局。以中國民航大學為例,它歷經70年發展,建立起了以航空安全為主體,以交通運輸和航空宇航為兩翼,以信息工程、應用數學、人文經管為支撐的“一體兩翼三支撐”學科體系。面對當前“兩業”融合對“五飛”大學建設的新要求,中國民航大學進一步深化了學科體系的內涵,構建了由“頂尖安全、一流交通、知名航宇、精品信息、交叉理學、特色文管”六大學科群組成的民航頂尖學科生態體系。
其次,圍繞國際前沿和國家需求,提升“五飛”新能力。“研飛”要依托“頂尖安全、一流交通、知名航宇、精品信息、交叉理學、特色文管”六大學科群從不同維度、不同領域開展“支撐和引領”的研究工作,主要回答“如何設計賦予、如何制造實現、如何驗證表明、如何國際認證、如何維護保持”五大核心問題,研究新技術、新理論,開展新探索、新實踐,形成面向未來的理論體系、技術體系、實踐體系的中國方案?!澳茱w”就是要鍛造學科發展的“硬實力”,將“飛得起來”所需的各種要素配置完整,包括專屬智慧機場、穩定飛行空域、完備訓練飛行器、過硬飛行隊伍、高端運維人才和解決行業發展重大技術瓶頸的平臺重器(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等在內的完整設施和人才體系?!爸w”和“護飛”就是要發揮學科發展的“硬導向”,實現“研飛”成果分別向航空制造業、航空運輸業全產業鏈環節高效轉化,助力商業成功和全球產業鏈的重構能力生成?!皶w”就是要提升高端飛行人才的培養能力,充分融入“研飛、能飛、助飛、護飛”的研究成果,培養德才兼備、具備“兩業融合、五飛并舉”特色的高水平創新型人才。
第三,戰略布局科學研究新架構,形成“五飛”新平臺。分析“五飛”的科學研究內涵,就是要“守安全底線、踐智慧主線、達‘雙碳’高線、追質效極限”,具體目標就是找到民航運輸由規模向質量、效益轉變的可達極限和理論極限,確定中國民航在“雙碳”背景下的負碳高線和負碳實施路線圖,以智慧民航為研究主線,構建安全要素基礎技術保障,基于核心競爭能力體系形成跨代引領能力。
第四,打造分類卓越新雁陣,形成“五飛”新動力。以中國民航大學為例,其以“會飛”的人才培養內涵為核心,系統推進各項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加快布局民航戰略人才支撐。同時著力打造若干活躍在講臺讓學生終生難忘的一流教學名師、若干活躍在國內外學術舞臺能夠與高手同臺競技的一流學者、若干活躍在國家戰略必爭領域解決重大問題的一流團隊,將人才“存量做優、增量做強”,突出以“五飛”分類評價成果質量、原創價值和對社會發展的實際貢獻,全方位推進人才評價體系改革,助力形成民航強國建設的人才生力軍。
構建民航科教發展新格局
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大學考察時強調,要提升原始創新能力。一流大學是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要完善以健康學術生態為基礎、以有效學術治理為保障、以產生一流學術成果和培養一流人才為目標的大學創新體系,勇于攻克“卡脖子”的關鍵核心技術,加強產學研深度融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此主要支撐制造業的航空航天類大學開始更加注重與航空運輸業的合作,以促進原始創新、集成創新成果向應用場景的快速轉化,也在增加面向航空運輸業的學科和專業,比如航空器安全性與適航技術的本科專業和博士點,同時通過高校間、校企間的合作謀求“‘兩業’融合、‘五飛’并舉”的戰略布局。
作為航空運輸業代表的中國民航大學也按照“國際發展趨勢、國家戰略急需、民航強國必爭、學科積累厚重”的基本原則,全面打造“五縱一橫一園一院”的科教發展新格局。
“五縱”圍繞民機安全性與適航、未來機場及智能裝備、空域融合安全運行、下一代通用航空運輸系統、民航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等五大發展主題,部署智慧民航創新發力點,把牢“研飛”的核心抓手,成立五大研究院;“一橫”是建設國際航空法學協同研究中心,爭奪國際話語權,打造“助飛、護飛”的制高點;“一園”是建設民航特色鮮明的國家大學科技園,不斷促進“研飛”的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為智慧民航、航空產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一院”是建設中國民航卓越國際學院,展示“五飛”窗口,擴大國際朋友圈。
圍繞“五縱一橫一園一院”新架構,中國民航大學以“一帶一路”合作為重點突破,促進國產航空產品、中國規章和標準走向世界,服務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在闡述“只有順應歷史潮流,積極應變,主動求變,才能與時代同行”時,引用了“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的典故。實現民航高質量發展,關鍵在科技、基礎在教育、核心在人才、根本也在“識變、求變、應變”。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航空航天類大學應準確把握新的歷史階段民航業發展的新形勢、新特征和新任務,在努力培養高質量人才發展上邁出更大步伐,實現民航科技教育人才工作新的跨越,為民航強國建設貢獻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