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日,全國種子“雙交會”期間,9位院士齊聚福州,參加了一場特殊的交流活動。他們聚焦的是一個雜交水稻老品種——1984年通過福建省審定的“汕優63”。
隨著品種更新換代,“汕優63”已逐步退出生產。40年過去了,行業頂尖專家對它的關注為何依然不減?
它的選育者、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首先回顧了育種與推廣歷程。
“1973年,我國成功實現雜交水稻三系(不育系、恢復系、保持系)配套,但第一代雜交水稻品種推廣后,由于稻瘟病抗性不強,造成大面積減產,影響雜交水稻推廣?!敝x華安說,針對這一問題,其團隊育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抗稻瘟性強的恢復系“明恢63”,并以此配組育成了“汕優63”。
憑借高產、廣適、優質、抗性強等優勢,“汕優63”迅速大面積推廣。從1986年開始,連續16年保持全國雜交水稻種植面積之最,累計推廣應用10多億畝,并推廣到全球四大洲13個國家,是中國迄今推廣時間最長、應用面積最大的水稻良種。
院士們的共識是:“汕優63”是當之無愧的功勛品種。
“有沒有雜交水稻,關鍵在于不育系的創制;雜交水稻能不能成為一個卓越的成就,關鍵在于恢復系的創制?!敝袊こ淘涸菏縿⑿裾f,謝華安團隊育成的“明恢63”是中國雜交水稻歷史上遺傳貢獻最大的親本,由其配組成的“汕優63”,創造了中國乃至世界稻作史上的奇跡。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溫福認為,中國雜交水稻歷史上,有3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創新成果:一是袁隆平在海南發現了一株天然不育株——“野敗”,由此創制出不育系材料,讓三系配套理論真正從書本走向田間;二是“明恢63”與“汕優63”的育成;三是超級雜交水稻培育計劃,讓中國糧食單產水平再上新臺階。
“汕優63”承載著中國種業人的光榮與夢想。40年后的今天,我們再次談論“汕優63”,究竟在談論什么?
“育種從來不是碰運氣的事,雖然偶有巧合,但最終靠的是經驗、信念、勤奮?!敝袊茖W院院士錢前說,一個突破性好品種的背后,可能是成千上萬次乃至幾十萬次的失敗,育種家在不懈的追求中苦苦探索,才有了今天中國種業的卓越成就。
中國科學院院士何祖華說,一個重大突破性品種的誕生,必須全盤考量與統籌謀劃?!吧莾?3”直面產業痛點與需求,明確育種目標,最終實現了豐產、廣適、優質、抗性強等多種優良基因聚合,堪稱教科書級的育種成果。
回望歷史,展望未來,院士們對中國水稻種業的未來之路,有著新的期待。
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聯輝認為,今后的育種方向應當實現“一優三高五效益”,也就是品種要優質,做到高產、高抗、高效,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規模效益、持續效益。
時代瞬息萬變,技術日新月異,今天的水稻育種已進入傳統與現代技術交相互促,多科學交叉互融的新階段。中國科學院院士韓斌說,要善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推動現代分子育種手段與傳統育種技術相結合,持續提高育種效率,加快育種進程。
交流活動接近尾聲,9位院士向全國水稻種業科技界聯合發出《中國水稻育種創新福州倡議書》,倡導廣大同仁胸懷“國之大者”,致力種業振興;勇立科技前沿,矢志創新突破;樂于無私奉獻,勇于攻堅克難;精誠團結合作,攜手集智攻關;匠心接續傳承,永葆創新活力?!皠撚龈酀M足農業生產緊迫性需要、戰略性要求和前瞻性需求的突破性好品種,讓中國水稻種業繼續屹立在世界之巔,把中國人的飯碗端得更穩更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