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融通配资,线下配资平台,线上股票配资炒股,10大配资公司

社會需求驅動新科技革命

信息來源:科技日報更新時間:2022-01-24

  第三次科技革命之后的70多年來,科技持續、全面、多點、迭代爆發??萍嫉陌l展遵循了事物演化的客觀規律,也體現了社會需求對科技的驅動。馬斯洛認為人的需求從低到高有5個層次,在低層次需求滿足后,高層次需求就會出現。社會需求和人類愿望是現代科技涌現的源頭活水。面對科技的累累碩果,追溯科技產生的軌跡,對于理解科學家的創造動機,正視科技正負面影響,珍惜和應用現代科技具有重要意義。

  尋求更便利、更廣泛的聯系

  20世紀中期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電子信息技術的應用和自動化生產,自然會產生大量數據,使之后升級的信息通信科技,更多地與大數據相關,突顯了數字科技發展的邏輯和地位。

  殖民地國家在二戰后紛紛獨立,它們為加強廣泛聯系,在發展電話、電報業務基礎上,尋找更便利的聯系方式,使電子通信科技發展成為社會的普遍愿望。

  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化加速發展,跨國企業和資本,為擴張世界市場,抓住瞬息萬變的商機,對便捷的聯系方式有著強烈的期望,迫切尋求更先進的信息通信手段,數字智能科技更新迭代之快,與資本不斷地投入研發分不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認為,經濟全球化可被看作一種過程,在此過程中經濟、市場、技術與通信形式都越來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減少。

  期待公平競爭、共享發展的解決方案

  經濟實力薄弱和科技較落后的發展中國家,面對全球激烈競爭,遇到的風險和挑戰更加嚴峻,急需建立公平合理的經濟秩序,以保證競爭的公平性和有效性。在技術方面也期待共享發展的解決方案?,F在的網絡共享和平臺共享,以及數字智能科技的通用性,或許就與這些需求有關,具有共享性能的科技出現絕非偶然。互聯網、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技,起源于某些發達國家,但是它們天然具有全球性,沒有全球鏈接,沒有廣泛使用和共享,這些科技就變得非常狹隘和蒼白,也將失去技術的價值和意義。

  改變環境惡化和能源短缺的愿望

  工業革命以來,石油滾滾、機器隆隆、煙囪林立,都被看作是工業社會的繁榮景象。經過兩百多年發展,現在人們越來越感覺那些表面的繁榮,恰恰是環境污染、生態破壞、資源過度開采、氣候變暖的罪魁禍首,嚴重影響人類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如果繼續那樣的發展方式,后果不堪設想。除了變革發展方式外,尋求科技的解決之道,成了長期以來人們的期盼。以前有利的變成了有害的,以前毫無價值的東西,得益于科技進步,正在變成社會發展的寶貴資源,比如沙子變成了半導體,有害的大腸桿菌變成了效率最高的合成化合物工廠,陽光和風變成能量……現在的綠色能源科技和低碳生態科技等,也將會把人們改變環境惡化和能源短缺的愿望變為現實。

  中等收入群體的消費需求不斷升級

  中等收入群體對工具、家具、出行等,提出了超出普通消費者的要求,這些對于辦公自動化技術和快捷的信息系統的發展,以及現代化的生活起到了促進作用。尤其是對新興信息科技轉化為應用工具和產品,以及相關的產業化起到了催化作用。如電子書、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智能手機、服務軟件等產品,正適應了這些人的需求。20世紀后期到本世紀以來,更大范圍的新中等收入群體崛起,他們在創業的同時,把“追求幸福、把握生命、超越自我”作為新的消費需求,追求衣、食、住、行、娛、家、教、醫、旅、財等稀缺服務和產品。比如他們在出行方面對智能化、互聯網化、環保化的消費需求,代表了汽車業的發展方向,這些現實消費需求和愿景,無疑會反映在即將成熟的技術產品中,推進汽車智能技術的發展。比如他們通過基因篩查等高端健康服務,追求新潮的體檢和保健方式。比如,有些人千里迢迢到國外花幾千塊錢購買智能馬桶蓋,反映了他們對生活質量和細節的講究。近十年興起的新中等收入群體也有較高檔次的消費需求和趨勢,比如“數字單身”“輕量感日?!薄癐P可持續”,引領著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和產業化,推動了數字科技和制造技術的步步升級。

  從追求物質利益向追求精神文化方向發展

  法國社會學家鮑德里亞,1958年出版的《消費社會》一書,描述了消費取代生產、一切物品皆符號的消費社會,人們在表面富裕的陷阱中沉醉于符號與物品的消費,逐漸迷失自我,與此同時,社會整體人際關系逐漸空虛,社會不斷被物化和異化。這樣憤世嫉俗、充滿戾氣與絕望的觀點,在當時社會激起一番熱議。如今那種消費社會的場景和心理仿佛仍在現實中上演。這也說明過去人類的需求,主要集中在馬斯洛說的物質需求等前四個層次,越低層次的需求越容易量化,共性越大,市場規模相應越大。而規模是分工協作的前提,是舊工業范式的基礎。越高層次的需求越不易量化,個性化越強。因此,在溫飽、安全、社會、健康等基本需求滿足后,社會正逐步從物質經濟時代,有步驟地進入知識經濟、信息經濟、數字經濟時代,這也是新科技產生的一個出發點。數字智能科技的萌芽,是否受到過這些思潮的啟發呢,比如從頂級的游戲,到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混合現實、數字孿生,乃至元宇宙,都是人們在“萬物靜默如謎”中找到自我內心的豐盛,也都是人們追求物質利益的同時,向著追求精神和文化的方向發展。在厭倦了對規?;鷩毯鸵宦苫淖非蠛?,人們越來越多地享受智能手機上的閱讀、聯系、游玩,社交網絡似乎煥發出勃勃生機。在社交媒體、數字平臺和虛擬世界,一些人已無法分辨真正的現實和真正的虛擬,數據在透視著我們的靈魂。人們已不像過去那么從眾,即便是聚會的酒店,也不再是宏大的、豪邁的奢侈,更多地布置成分布式場景。社會上跟風和隨大流的現象逐漸弱下來,越來越多的人追求個性化、多樣化。中國的“85后”和“90后”,按自我意愿選擇生活方式,其中不少人每天大半時間上網,依賴互聯網進行交流與消費,對興趣相關的高科技產品充滿向往,愿意享受生活,尊重自己的選擇,擁有新潮的時尚感,他們買車不僅是為了滿足基礎需求,而且期待有新的體驗,包括新能源、人工智能等認知技術以及其他任何具有吸引力的新元素。這些特點都蘊含著創新的驅動力?,F在不少科技產品適應了這種需求,如3D打印適合生產定制化的一次性產品,可制作假肢、人體器官,能打印食品,也常用于制作設計原型和建筑模型。未來將是廣泛自主制作的時代。3D、4D打印反映了制造業從大規模標準化生產轉向定制生產的趨勢,最終反映客戶需求的個性化、自組織化的趨勢。新科技滿足并推動著人類生活方式、生產方式和思維方式的根本性變革。未來科技仍然會尊重個體差異,朝著人類需求的自我實現、掌控生命和超越自我的方向發展。

  對治愈疾病和健康長壽的渴望

  疾病帶來的困擾和痛苦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它迫使人們不斷尋求解決方法,呼喚新科技的誕生。20世紀70年代在西方出現的病人權利運動、自我保健運動、自然療法運動、整體醫學運動,生命倫理學的誕生和發展,以及70年代后期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提出,顯示出從生物學探尋疾病的原因和治療的傾向,向著立體化、網絡化、多維度地審視健康和疾病轉變,促進了生命科學研究的深入,讓人們清楚地認識到生物機械論的局限性和人的整體有機聯系?,F在儀器就能檢查出人們患病的幾率,預防和提前治療就可阻止疾病產生,用先進醫療器械篩查就能確定是否患病,都體現了科技在醫療領域的發展。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李明在2021年未來科學大獎周演講中說,有個帕金森患者群體給他來信說,“請您和帕金森患者一起點燃生命之光。多少人期盼干細胞移植和基因治療能快點,再快一點,我們有時候真的生不如死。我們需要科技工作者給我們一線曙光,哪怕給我們一個研發計劃都可以,我們太需要了?!边@是令人揪心的呼聲和對科學家的期待,相信這些呼聲都注入科學家的心里,變成他們發奮研發的強大動能。

  資本投向和占領市場的需求

  20世紀中后期,資本與科技緊密結合,形成科技資本。資本逐利性決定了哪里有更高的受益,哪里就會聚集更多的資本,催生更高的效率。許多公司為占領和擴大市場,把看好的科技作為最好的投資,有的甚至通過壟斷新科技去壟斷市場,用資本綁定科技,科技成了吸引資本的力量,有的人幾乎把科技當成資本和企業賺取利潤的工具。這樣的方式使科技得到資本支持,刺激了科技的發展。有些科技研發在資本的支持下,只想著向科技要利潤,難以保證科技向善。當然,所有科技都希望得到資本的支持,但是大都兼顧到科技倫理和社會責任,防止出現惡的科技。可見,企業的市場需求和激烈競爭,促進了資本對科技的投入,一旦形成可替代的產品或開發出新的產品,企業的競爭力和市場的廣泛占有,就會帶來更大的利益,這是投資者、研發者共同的希望所在。SpaceX載人發射成功,投資者們對馬斯克燃起強大信心。據有關媒體報道,2020年6月2日美股開盤特斯拉股價上漲近1%,最高達908美元,逼近歷史高位。經過這波漲勢,特斯拉的市值接近1.2萬億人民幣。有人說,在數字經濟領域每九個月就要發生一次技術變化,原有的商業模型如在九個月內不能夠上市,很可能會走向衰亡,或者被憋死而無出口。資本充分挖掘新技術創富的優勢,并加大投資力度,使資本看起來就像一種指向其自身產生利潤的力量。特別是掌握互聯網霸權的資本對信息資源的控制與壟斷實現了時間、空間界限上前所未有的拓展??梢娍萍寂c資本綁在一起,對科技研發的刺激和催化。

  美蘇冷戰和軍備競賽的刺激

  歷史表明,任何先進的科技大多最先用在軍事上。美蘇在核武器運載工具、多彈頭分導、潛艇發射戰略核武器等高技術領域武器的研制上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20世紀80年代美蘇軍備競賽刺激了太空技術和其他高新技術的發展。1983年里根提出“星球大戰”計劃,建立以衛星為基地,以激光、粒子束為武器,分階段攔截、摧毀敵方來襲導彈的一個龐大的防御體系。蘇聯也加緊研制粒子束武器。

  對科技刺激最強的當數美國的軍事工業聯合體,軍方向產業提供采購訂單和軍事津貼,向科研單位提供研發資金,在聯合體中處于相對核心地位。二戰爆發后,軍備競賽與政府研發資金的支持為冷戰后期技術的商用奠定了基礎,構成美國制造業的先發優勢。在《技術、增長與發展》一書中,弗農·拉坦說:“政府資助的研究和技術開發在幾乎所有美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通用技術的發展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他甚至懷疑,如果沒有政府的采購,核能是否會發展起來。邵宇、陳達飛在《脫鉤與突圍》一文中,引用麥克雷對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與戰爭相關任務的闡述,認為美國創造并維持了一個創新生態系統,催生卓越的軍工技術,在和平時期的任務則是將其轉化為提升經濟競爭力的技術。冷戰結束后,美國國防部啟動了技術再投資計劃(TRP)并撥款用于技術升級換代,重點發展軍民兩用技術。如沒有軍方資金的支持和軍用技術的商業化運用,20世紀80年代幾乎不可能成為信息時代的起點,蘋果公司也不會誕生。

  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在解釋美國的繁榮與衰退時認為,最關鍵的三個方面是:生產力、創造性破壞和政治。創造性破壞是美國生產力不斷進步的動力機制,而政治則是影響該機制能否得以發揮的重要因素。技術的發展和創新的擴散確實有跡可循,但它并非獨立生成,而是內生于經濟和政治的社會化過程,其背后是人的選擇、意愿,甚至是強迫,尤其不能忽視政府和軍事的訴求。

  戰爭迫使軍方有需求,國家提供資金給相關產業和科研機構,產品有急速的規模需求,科研成果受到經濟刺激很快成熟,一旦有成果便很快進入產業,大量生產,投入戰場。這是刺激科技發展的一種連環套。雖然這種機制會給科技帶來效率,但有違科技倫理和道德原則,也是資本沖動和利益使然。

  社會發展的強烈需求驅動著科技創新。社會關心的種種問題,或進入科技的研發項目,或由生產、生活、生命上升到因果、心物、簡復、時空,引導和推動著科技在宏觀和微觀、在數字和智能、在生命和生物、在環境和能源等方面全面拓展,縱深發展。恩格斯說:“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這種需要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社會需求、國家利益、政策驅動是科技革命產生的外部動能。外部需求的驅動越強大,科技越發展。新科技革命正是在這些需求的推動下逐漸形成的。


相關推薦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