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日從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獲悉,該臺研究人員近期在Ia型超新星前身星研究領域獲得新進展:他們的最新成果為Ia型超新星的形成提供了一種新通道,并為自轉較慢的孤立脈沖星的起源提供了一種新解釋。相關成果在線發表于國際科學期刊《皇家天文學會月刊》。
Ia型超新星是宇宙中最劇烈的爆發現象之一,所釋放的能量能夠短暫地照亮整個宿主星系。因具有同一峰值絕對星等,其在宇宙學中可作為標準燭光用于精確的距離測量,也由此揭示了暗能量驅動的宇宙加速膨脹。同時,它們是宿主星系中鐵等重元素的主要來源,為星系化學演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目前,普遍認為Ia型超新星形成于碳氧白矮星的熱核爆炸,然而Ia型超新星在觀測上的多樣性表明它有多種前身星模型。在此項研究中,云南天文臺郭云浪博士與王博研究員等人提出發生在中子星+氦星系統中的Ia型超新星爆發。
研究表明,在氦星內部生成簡并氧氖核后,如果該核的質量接近錢德拉塞質量極限,則核心區域會發生對流過程。由此釋放的熱量能夠觸發爆炸性氧燃燒,進而發生Ia型超新星爆炸。由于釋放的核能小于一般的碳氧白矮星發生的熱核爆炸,因此該研究對較暗的Ia型超新星提供了一種可能的形成通道。
研究人員計算了不同初始參數的“中子星+氦星”系統的演化,并獲得了該通道下形成Ia型超新星的初始參數空間,其結果可以用于將來的大樣本雙星演化研究。另外,中子星能夠通過吸積伴星的物質和角動量來加快自身的轉速,從而導致在氦星經歷Ia型超新星爆炸之后,“中子星+氦星”系統會留下一顆自轉較慢的孤立脈沖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