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科技特派員制度的發源地——福建南平,福建省科特派、中科院海西院吳立新團隊聯合海源新材料科技公司組建了工程研究中心,使其產品性能比原先歐美公司專用材料提高了20%、成本則降低了10%,為打造亞洲最大復合材料生產基地奠定了基礎……
這正是科特派機制靈活優勢的充分體現,當前福建省正大力推動科特派服務領域,從單一農業生產向農業全產業鏈轉變,從僅僅服務三農向二三產業延伸;科特派選認對象,從本省向省外乃至境外拓展,探索出一種新型科特派跨領域、跨區域服務模式,形成推動農業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生動局面。
10月14日,福建省委書記于偉國在南平調研科特派制度時強調,要堅持新發展理念,把科特派制度堅持好、弘揚好,不斷豐富拓展提升,讓它在推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
搭建平臺,打通產業創新“全鏈條”
真姬菇工廠栽培單產由400克左右提高到500克以上,單袋產量提高了20%以上;銀耳單袋干重由原來的90克提升到120克……短短幾年間,食用菌大縣福建古田的食用菌技術水平實現了質的飛躍。
2013年4月,針對菌業科技和加工水平不高等問題,福建農林大學和古田縣政府共建古田菌業研究院,由福建省食用菌產業重大農技推廣服務體系首席專家、福建省科技特派員胡開輝擔任院長。
該院以福建農林大學科研成果為依托,下設產品檢測中心、應用基礎研究中心、百畝中試基地等“七中心一基地”,導入技術、管理等,形成了“全鏈條”科特派團隊服務,與大野山公司和建宏公司等企業合作、對接,加快當地示范推廣真姬菇、銀耳等栽培關鍵技術的步伐。
“新形勢下,農業生產方式已由單一的傳統生產,逐漸向產業化、規范化、品牌化發展?!备=ㄊ】萍紡d副廳長林巋然告訴記者,科特派制度植根三農,必須準確把握農業生產方式轉變的時代特征,明確跨界拓展方向,在產業鏈各環節開展創業服務,通過將創新平臺建在田間地頭,打通科技興農“最后一公里”,支撐引領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
目前,福建已建設食用菌、竹加工等國家和省級科特派創業產業鏈13條,國家級星創天地40多家,培育出“中國錐栗之鄉”“中國竹子之鄉”等20多個地方品牌,推動了現代農業全產業鏈增值和品牌化發展。
突破瓶頸,推動“三產”協同發展
在人們印象里,科特派的服務領域似乎終究離不開農業。然而,在福建走過20年歷程的科特派,正通過承擔重大項目、專家服務基地等,從農業向第二、三產業延伸,推動“三產”協同發展。
對此,福建省科技廳農村科技處處長李堅義解釋說,當前農村城鎮化進程加快,一二三產業加速融合。在此背景下,福建不僅選認農業領域的科技人才,還積極選派一批工業和社會發展領域的科技人員到農村創業與服務,著力壯大縣域主導產業,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在海洋資源大市福清,針對國內微藻產業技術發展瓶頸問題,福建省科特派、福建師范大學教授陳必鏈率領團隊,對接國內行業龍頭企業新大澤螺旋藻有限公司,長期駐守在生產與技術研發一線,攜手企業承擔10多項國家、省級重大科研項目。近3年來,在項目推動下,雙方共建年產藻藍蛋白20噸的生產線,新增銷售額9億多元,相關成果獲得2017年福建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跨區域服務,從本省向省外甚至境外拓展
在福建寧化縣民富果蔬專業合作社,困擾瓜農多年的哈密瓜裂果以及關鍵病蟲害防治難題,終于有了“破題”方案!
原來,在上海市嘉定區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從事西甜瓜研究推廣工作的張旭,借助科特派這一機制,跨省為合作社提供服務。他系統地開展了哈密瓜大棚土壤改良技術、裂果防治技術等應用推廣,提升了合作社哈密瓜的種植水平。
“目前,哈密瓜畝產增幅30%以上!”張旭介紹,通過引進耐熱早熟哈密瓜新品種“華蜜1001”種植,合作社形成了“春季哈密瓜—夏季哈密瓜—草莓”的3茬輪作模式。如今,合作社已申請通過了綠色農產品質量認證,促進了寧化哈密瓜產業發展。
采訪中,和張旭所言的這項技術同樣引人注意的是他的身份。這位上海的專家怎么就成為福建的科特派了?梳理福建省認定的省科特派名單,像張旭一樣,還有來自陜西科技大學的馬興元教授團隊、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北京林機所法人科特派團隊等省外科技人才、團隊。
“這正是福建科技特派員制度的又一創新舉措?!备=ㄊ】萍紡d廳長陳秋立說,面向新時代鄉村振興發展的實際需求,在做好選認省內科特派的基礎上,爭取從省外高校、院所,吸引一批技術水平高、能解決實際問題的科技人員,到福建基層創新創業中來,引領和帶動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