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大任,要有大能力。特別是要加快培育農機原創技術策源地,圍繞解決‘卡脖子’問題,深入開展重點產品核心技術攻關,著力提升我國農業裝備自主研發應用能力,長志氣、強骨氣、厚底氣。”在近日召開的國機集團農機裝備高質量推進會上,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任洪斌強調。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機械化取得長足進步,形成了65個大類、4000多個機型品種的產品系列?!笆濉睍r期,我國農業機械化邁入了向全程全面高質高效轉型升級的發展時期,國產農機產品供給能力穩定達到90%,支撐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1%,主要經濟作物薄弱環節“無機可用”問題基本得到解決。
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機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張曉侖介紹道,作為農機裝備研發制造的“國家隊”, 自2019年啟動農機振興三年行動以來,國機集團牢牢牽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以實現自主可控為目標,不斷推動產業基礎高級化。農機裝備研發投入穩步增長,平均研發強度約6.5%,累計攻破重點技術100余項。
與會專家也坦陳,我國農業機械化在區域、產業、品種、環節等方面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情況依然存在,部分關鍵核心技術、重要零部件、材料受制于人, 制造工藝、重大裝備等與發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部分高端機具主要依賴進口。一些產業品種、農藝制度、種養方式及產后加工等與機械化生產不協調等問題仍較為明顯, 農機農藝融合不夠緊密。
為了加快我國農機行業的發展,工業和信息化部、農業農村部、國務院國資委等部委積極部署了一系列行動。張曉侖在報告中稱,這是加快推動農機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期,也是農機行業轉型升級的攻堅期。他表示,未來,國機集團將堅持“提高農機裝備水平,護航國家糧食安全”“一條主線”,聯動推進“培育農機原創技術策源地、打造高端農機現代產業鏈鏈長、開展農機裝備補短板”“三大行動”,落實“三張清單”,扛起持續推進農業機械化全程全面和高質量發展的大旗。
科技部副部長邵新宇強調,要緊緊圍繞打贏農機裝備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這一主線,加快補齊創新鏈、產業鏈和供應鏈上的關鍵技術短板,以科技支撐農機裝備高質量發展。
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則表示,要進一步加強協同創新,統籌資源,加強農機農藝融合,推動農機裝備與電子信息、軟件等跨行業合作,組織材料、部件、整機等產業上下游協同攻關,著力突破瓶頸短板,努力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要進一步打造農機裝備中國品牌,筑牢產業發展生命線,加強生產安全管理和質量管控,在著力解決“有機可用”的基礎上,突破“有機好用”問題,加快推動農機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無人化發展,推動農業用北斗終端及輔助駕駛系統應用,積極搶占智慧農機發展國際競爭高地。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市農林科學院首席專家趙春江具體建議,要順應世界農機裝備綠色智能、節能減排的發展趨勢,圍繞農業機械化重大科技需求,積極開展農機裝備的戰略性、前沿性、基礎性和多學科交叉的研究,突破高壓共軌、動力換擋等核心關鍵技術,解決好新能源動力、控制核心關鍵部件等關鍵問題;加強農機裝備新材料和新工藝的研究,針對大型農機裝備關鍵件的體積大、壽命低、可靠性差等共性問題開展研究;針對我國農業復雜多樣這個特點,以及農機弱項短板,研發先進實用各類機具,重點解決甘蔗、油菜、棉花、油茶、茶葉、特種經濟作物等農機收獲和山區丘陵機械化的弱項問題;圍繞電腦強化人腦目標,適應智慧農業發展的戰略需求,大力推動農機裝備的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圍繞推進農機節能減排,加快綠色智能農機裝備和節本增效農業機械化技術的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