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號火眼金睛“看清”宇宙線氦核能譜、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拉索”(LHAASO)在銀河系內發現迄今最高能量光子……近日,我國基礎研究領域捷報頻傳。
將時間尺度拉長,過去5年間,我國基礎研究同樣亮點頻出。
“夯實科技基礎,在重要科技領域躋身世界領先行列?!边@是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提出的5點要求中的第一條。
去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再次強調,持之以恒加強基礎研究,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
從2016年“科技三會”到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在國家創新體系中,基礎研究的比重和地位越來越重要,頂層設計和系統布局更加合理,投入持續增加,問題導向、目標導向與自由探索相結合的基礎研究格局正在形成?;A研究作為科技創新關鍵突破口的作用日益凸顯,為實現高質量發展筑牢根基。
高質量成果多點開花
5年來,我國基礎研究快速發展,邁入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的新階段。
——重大成果加速涌現。面向科學前沿,涌現出量子反?;魻栃?、納米限域催化、三重簡并費米子、星地千公里級量子糾纏和密鑰分發及隱形傳態、體細胞克隆獼猴、人工合成單條染色體酵母等重大原創成果;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取得了煤基合成氣一步法、異構融合類腦計算芯片、高性能碳基CMOS集成電路、新冠病毒全基因組測序和蛋白結構解析、干細胞治療脊髓損傷、人口出生缺陷無損基因篩查等重要應用基礎研究成果。
——基礎研究投入持續增長。我國基礎研究投入從2015年的716.12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1335.6億元,年均增幅16.9%;2019年,基礎研究占全社會研發投入比例首次突破6%。
——學科發展態勢良好。我國高質量國際論文數連續幾年居全球第二,12個學科的SCI論文被引次數也是全球第二。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發布的科技論文統計結果顯示,2019年,工程技術、化學、環境與生態學、計算機科學、材料科學、農業科學、物理學和數學等8個學科領域的高質量國際論文數量在學科排名中位列世界首位。
——科技基礎條件保障能力顯著提升。建成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學裝置并投入使用,成功發射“悟空號”“墨子號”“慧眼號”等科學實驗衛星。
——科研基地建設取得重要進展。擁有500多家國家重點實驗室,布局建設了13個國家應用數學中心。
頂層設計和戰略部署持續完善
優異成績源于黨中央的高瞻遠矚和系統部署。5年來,在遵循科學規律的基礎上,我國通過優化總體布局、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扎實推進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
加強“從0到1”的基礎研究,開辟新領域、提出新理論、發展新方法,取得重大開創性的原始創新成果,是國際科技競爭的制高點。
在2016年的“科技三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科技界要堅定創新自信,堅定敢為天下先的志向,在獨創獨有上下功夫,勇于挑戰最前沿的科學問題,提出更多原創理論,做出更多原創發現,力爭在重要科技領域實現跨越發展,跟上甚至引領世界科技發展新方向,掌握新一輪全球科技競爭的戰略主動。
此后,一批關于加強基礎研究的政策文件和落實舉措陸續出臺。2018年,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這份推進基礎研究的綱領性文件,對新時期加強基礎研究、提升原始創新能力作出全面部署。
科技部會同相關部門在研究制訂任務分工方案的基礎上,印發加強基礎研究項目部署行動方案,面向科學前沿和未來經濟社會發展,在若干重要領域加強基礎研究和前沿基礎研究項目部署,出臺《加強從“0到1”基礎研究工作方案》《新形勢下加強基礎研究若干重點舉措》等文件,圍繞優化總體布局、強化原創導向、激發創新主體活力、營造良好發展環境、完善支持機制等作出系統部署。
此外,《加強高等學校基礎研究珠峰計劃》《科技部、教育部共同推進高校加強“從0到1”基礎研究行動方案》等系列配套文件出臺,逐步形成新時期加強我國基礎研究的政策體系,為我國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在這些文件的統籌規劃下,國家各項計劃面向世界科學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在關系國計民生和長遠發展的領域強化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系統部署。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019年底已立項項目中基礎研究類項目占比約27%。其中,在戰略性前瞻性重大科學問題領域啟動實施干細胞、量子、納米、合成生物學等10個基礎研究重點專項,增強源頭創新能力,努力引領擴展世界科學前沿。
人才隊伍生機勃勃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習近平總書記5年前在“科技三會”的講話中指出,科學技術是人類的偉大創造性活動,一切科技創新活動都是人做出來的。
5年來,除了過硬的研究成果,我國基礎研究領域更可喜的收獲是形成一批高水平研究團隊。
“十三五”以來,我國統籌提升科技人才隊伍的規模與質量,形成人才快速發展“新態勢”,研發人員全時當量超過480萬人年?;A研究全時人員當量從2015年的25.32萬人年增長到2018年的30.5萬人年。2019年,我國“全球高被引科學家”數量超越英國位居世界第二,達735人次。
國家科技計劃、重點實驗室加大對青年人才等的支持力度。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加快涌現,一批優秀科學家榮獲物理學菲列茲獎等國際重要獎項。
為了培植有利于創新人才成長的土壤,近年來,國家有關部門開展“破四唯”行動,多舉措破除科技人才稱號與評價結果簡單掛鉤,并通過推進科技計劃表格精簡、解決科研經費報銷煩瑣、減少科技計劃檢查等措施切實減輕科研人員負擔,給予科研人員更多自主權,極大激發了創新活力。
面向未來,基礎研究又該如何發力?在今年全國兩會的部長通道上,科技部部長王志剛透露,要制訂基礎研究十年行動方案,開展更加科學優化的頂層設計和系統布局,使基礎研究在我國能夠成系統地布局,成體系地推進。
“我們要爭取‘十四五’使基礎研究占全社會研發投入的比重達到8%左右?!蓖踔緞傉f,基礎研究要更加強調國家戰略目標導向和自由探索“兩條腿”走路,更加鼓勵青年科技人員投身基礎研究。此外,還要不斷改革基礎研究的生態環境、評價標準以及支持方式,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