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指出,要完善綠色低碳政策和市場體系,完善有利于綠色低碳發展的財稅、價格、金融、土地、政府采購等政策,加快推進碳排放權交易,積極發展綠色金融。
今年1月1日,全國碳市場發電行業第一個履約周期正式啟動,2225家發電企業將按照分到的碳排放配額進行排放;2月,我國首批6只碳中和債券在銀行間債券市場成功發行,作為全球范圍內首次以碳中和命名的貼標綠色債券產品,合計發行規模達64億元……為支持開展氣候行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我國對綠色金融的創新和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全國碳市場正式啟動
碳排放權交易作為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一種市場化手段,相對于行政手段,具有減排成本較低、能夠為企業減排提供靈活選擇等優勢。國際實踐表明,碳市場是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有效手段之一。2011年以來,我國在北京、天津、上海、深圳等7省市開展了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截至2020年11月,試點碳市場共覆蓋電力、鋼鐵、水泥等20多個行業近3000家重點排放單位,累計配額成交量約為4.3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累計成交額近100億元人民幣。
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表示,我國發布了《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以發電行業為突破口率先在全國開展碳排放交易,確認了企業是碳減排的主體,對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綠色低碳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接下來,將在發電行業碳市場穩定運行的基礎上,逐步擴大市場覆蓋行業范圍,豐富交易品種和交易方式等。
開展應對氣候行動,資金是關鍵。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表示,實現碳中和需要巨量投資,應以市場化的方式,引導金融體系提供所需要的投融資支持。對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資金需求,有不少測算,規模級別都是百萬億人民幣。這樣巨大的資金需求,政府資金只能覆蓋很小一部分,缺口要靠市場資金彌補,這就需要建立、完善綠色金融政策體系,引導和激勵金融體系以市場化的方式支持綠色投融資活動。
應對氣候變化依靠科技創新
此前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末,我國綠色貸款余額近12萬億元,存量規模世界第一;綠色債券存量8132億元,居世界第二。在氣候投融資助力實現30·60目標——2021中國甲烷論壇投融資專題研討會上,興業研究首席綠色金融分析師錢立華指出,碳中和目標的提出,將促使我國綠色發展進入新階段,為綠色金融打開更大的空間。
據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的研究,今后30年,碳中和將為我國帶來138萬億元的投資機遇。特別是綠色低碳技術將加速創新,產業的綠色升級依托技術進步,比如光伏成本在過去10年內下降了80%—90%,行業投資價值顯著上升。
華夏銀行總行公司業務部副總經理兼綠色金融中心主任張勇淼說,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將會出現非常多的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這是把握市場機會的關鍵點。
“應對氣候變化,特別是金融領域應對氣候變化,都要依靠科技創新。”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長雷曜表示,如果沒有技術進步,產業創新成本就會過高,碳減排活動也很難實現經濟上的持續發展。金融要服務實體經濟,也需要服務減排技術,形成好的技術模式、商業模式,為碳減排貢獻金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