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就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出了全面部署,并強調要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為新時代科技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不竭動力。廣東省科技廳把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頭等大事和首要政治任務,在加強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建設省實驗室、完善技術創新體系、加快創新科技成果轉化、加快匯聚高層次創新人才、全面優化創新生態等方面研究制定貫徹落實措施,不斷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在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上邁出堅實步伐,確保全會精神落到實處、取得實效。
對標國內外最好最高最優,建設廣東省實驗室。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弘揚科學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健全國家實驗室體系,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廣東省委、省政府按照“戰略急需、國內一流、交叉融合、特色鮮明、支撐產業”的總體要求,以提升基礎研究能力、補強原始創新短板、攻克核心關鍵技術為目標,對標國內外最好最高最優,先后啟動建設3批共10家廣東省實驗室。在建設省實驗室的過程中,廣東不斷完善省實驗室制度體系,明確了省實驗室的功能定位、管理和投入模式等,在賦予省實驗室人事、財務、薪酬、科研組織等自主權,實行社會化用人和市場化薪酬制度等方面大膽創新,提出了“省實驗室自立項目視同為省級科技計劃項目”等多種政策措施,為省實驗室建設發展奠定了制度基石,爭取形成省實驗室建設的“廣東模式”。
強化基礎研究,爭取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健全鼓勵支持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的體制機制”。2018年,廣東省出臺《關于加強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的若干意見》,作為首次全面系統部署全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工作的綱領性文件。2019年,聚焦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關鍵領域和廣東優勢特色產業的重大科學問題,在信息、材料、生命科學與人口健康、工程環境海洋、數理與交叉等前沿必爭領域啟動首批13個基礎研究重大項目,平均資助強度約4300萬元。充分發揮港澳國際化優勢和廣東改革開放先行先試優勢,加強粵港澳基礎研究合作,啟動建設了首批10家重點領域粵港澳聯合實驗室,由粵港澳三方或粵港、粵澳雙方的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等法人單位聯合建設。同時,廣東正積極爭取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加快布局散裂中子源、強流重離子加速器裝置、國家冷泉生態系統大科學裝置、南海海底科學觀測網等一批重大科研基礎設施。
大力培育創新主體,激發企業創新活力。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廣東企業創新的愿望強烈,動力強勁。近年來,廣東大力引導科技型企業加強創新能力建設,推動企業建立研發機構,加大企業創新普惠性支持力度,積極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的“單打冠軍”、瞪羚企業。廣東的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從2015年的1.1萬家增長到2018年的4.5萬家,2019年預計超過5.1萬家,自2016年起連續3年位居全國第一,成為廣東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
推進體制機制改革,讓各類人才競相涌現。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完善科技人才發現、培養、激勵機制,健全符合科研規律的科技管理體制和政策體系,改進科技評價體系,健全科技倫理治理體制”。 2019年,廣東高標準修訂《廣東省自主創新促進條例》(2019年12月1日起正式施行),突出廣東創新發展特色,將廣東自主創新工作實踐中的好經驗、好做法上升為地方性法規,在立法層面對產權激勵進行原則性規定、對科研倫理進行規范等,多條規定具有首創性和示范意義。在科技領域“放管服”改革方面,大力實施省科技專項管理體制改革,實施“大專項+任務清單”管理模式,將部門項目管理權限下放至各地市;在重大項目組織上,賦予并發揮核心科學家和項目承擔單位的主導性主動性;在高校建立健全符合科技創新規律的科研項目遴選、過程管理、驗收結題、績效評價和審計等制度體系,促進科研人員潛心科研。積極貫徹落實中央“三評”改革精神,不斷優化項目和人才評審機制,著力打破“唯學歷、唯職稱、唯論文、唯獎項”及“要帽子、要待遇、要項目”怪圈,著力加強科研誠信和科研倫理規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