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在2021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的視頻致辭中指出,要合理界定數字產權,克服“鮑莫爾病”和“數字鴻溝”,實現包容性增長。
什么是“鮑莫爾病”?它為什么會成為近段時間頗受關注的經濟熱詞?
1967年,美國經濟學家威廉·鮑莫爾(Willian Baumol)在《非平衡增長的宏觀經濟學:城市危機剖析》這篇論文中提出一個經濟模型。在幾個關鍵假設條件下,鮑莫爾把宏觀經濟分為具有正勞動生產率增長率的“進步部門”和不存在勞動生產率增長率的“停滯部門”。隨著時間的推移,進步部門的勞動力成本將維持不變,而停滯部門的單位產品成本則不斷上升。最終,經濟整體的生產率增長出現下降甚至停滯,“鮑莫爾病”隨之產生。
雖然鮑莫爾的理論模型假設過于簡單,但解釋了主要經濟體20世紀大部分時間里的產業結構變遷及經濟增長趨勢。“鮑莫爾病”引起了人們的擔憂,也成為每個國家都不能忽視的問題。
本質上看,“鮑莫爾病”反映的是產業部門的不均衡發展,但卻足以警誡人們當下數字經濟時代的諸多經濟現象和問題。
正如劉鶴所言,互聯網不斷拓展新邊疆,已經對產業發展、經濟結構、社會生活和國際格局產生深刻影響,為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廣闊新機遇,但其迅猛發展特別是無序擴張,也帶來了一系列負面問題。
有目共睹的是,近些年,數字技術為各行各業帶來的巨大活力和對創新的推動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勞動生產率增長率高的“進步部門”和勞動生產率低的“停滯部門”之間的不平衡增長問題。但“鮑莫爾病”作用于實體經濟和消費互聯網之間的跡象越發明顯,也同樣不容忽視。
隨著資金和人才大量涌入消費互聯網,成本越來越高,泡沫越來越大,而以制造業為代表、亟須創新驅動的實體經濟卻面臨“失血”,成長空間被嚴重擠壓。
與此同時,數字技術產業內部的“鮑莫爾病”癥狀明顯,頭部企業基于技術和規模優勢,發展飛速,而小企業發展空間狹小。
“進步部門”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支撐和未來希望,“停滯部門”則需要轉型、升級、改造。但若缺乏規范和監管,技術與資本合流形成的“技術利維坦”將不斷向其他相關行業拓展延伸,勢必會出現壟斷、窒息競爭,妨害包容性增長。
因此,依靠政府加強政策引導,用好各種數字經濟條件下發展起來的新商業模式,營造一個更公平發展的環境,才能讓先行者更加肌體健康,讓落后者找到成長路徑,進而推動勞動生產率的更有效配置,真正促進包容性增長,實現規范與發展并重。
劉鶴強調,中國宏觀經濟總體穩定,有經驗和能力管控風險,發展前景十分光明,將堅定不移推動改革開放和高質量發展,大力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推動軟件產業發展,持續完善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支持民營經濟健康發展,支持企業家創新創業,支持互聯網和數字經濟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