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科教興國”奏響時代強音
在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科教興國戰略成為中國發展進步的重要支點。這一時期國家層面的謀篇布局,讓屬于科技的高光時刻加速到來。
“把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
當時光的腳步匆匆踏入1995年,中國科技事業發展步入新階段。
這一年,科教興國真正提升到中國共產黨治國理念的高度和國家發展戰略的層面。
1995年5月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關于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通過新華社電文向世界宣示:中國人將重點依靠科技和教育來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科教興國”已經成為國家發展的重大戰略。
20天后,被譽為新中國科技發展史上又一里程碑的全國科學技術大會在京召開。
會上,江澤民代表中共中央、國務院首次正式提出實施“科教興國”的戰略,從而將鄧小平在理論上形成的科教興國戰略思想付諸實踐。
4個月后,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實施科教興國戰略,被列為今后15年乃至更長時期加速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方針之一。
多年后,中國科協原副主席齊讓講到一個小細節,從最初討論稿中的“科技興國”,到最后確定為“科教興國”,這一字之差意義重大?!叭绻f‘經濟’是我們要談的今天的事,那‘科技’就是明天的事,‘教育’是后天的事?!逃@個‘后天的事’,一定要提前至今天來統籌。”他說,“把教育和科技一起放到國家發展戰略中考慮,正是著眼于國家的長遠發展大計?!?/span>
“科教興國,是指全面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堅持教育為本,把科技和教育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增強國家的科技實力及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質,把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加速實現國家的繁榮強盛。”不少人對江澤民在科學技術大會上發出的動員令記憶猶新。
超越彼時世界比較流行的“技術立國”和“教育立國”的提法,科教興國不僅成為中國國家戰略和基本國策之一,也成為中國人耳熟能詳的一個口號、理念。
1997年召開的黨的十五大上,江澤民再次提出把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作為跨世紀的國家發展戰略。他強調:“要充分估量未來科學技術特別是高技術發展對綜合國力、社會經濟結構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響,把加速科技進步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地位,使經濟建設真正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span>
“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深刻認識到,創新是科學技術的本質,科技創新是促進生產力發展的關鍵要素,創新能力是提升我國國際競爭力的重要保證?!甭佛樵貞?。
在科教興國的洪流中,中國的院士制度開始實行,中國工程院建立,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穩步推進,中國科普事業迎來了新的春天,科技和教育事業沿著科技進步法和教育法所確立的法制軌道飛速前行。
一系列創新部署密集開展,重大科技成果也接踵而至:我國自行研制的長征系列火箭在技術性能和可行性方面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巨型計算機“神威”打破西方國家在高性能計算技術方面對我國的封鎖;第一艘無人實驗飛船“神舟一號”成功發射……
“穩住一頭,放開一片”
2000年1月26日播出的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節目,給一本營業執照幾秒鐘的特寫。有人戲稱,這是中國最值錢的執照。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完成企業登記注冊。
這張值錢的執照,離不開1995年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關于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
這一文件在上世紀80年代提出的“面向、依靠”指導方針的基礎上增加了“攀高峰”。這是科技體制改革的重要轉折點,強調“攀高峰”,也就是強調科學技術不僅要面向經濟建設,而且要保證自身發展,攀登科學技術高峰??萍颊咭搽S之改變為“穩住一頭,放開一片”,希望穩住基礎研究工作和科技人員這支隊伍,同時放開面向社會,面向經濟建設這一方面。
明顯的變化是對科研工作的財政投入增多,基礎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1986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立之初的撥款只有8000萬元,1996年增加到了6.45億元。此后,國家在財政并不寬裕的情況下,仍連年增加對自然科學基金的投入,基金年均增長率超過20%。
“放開一片”則讓更多科研單位獲得新生。據統計,第一批轉制的242個院所于2000年全部完成工商注冊。第二批134個科研機構,到2001年底絕大部分完成工商注冊。
與此同時,全國各地高新技術產業迅速發展,創造出許多寶貴的經驗。深圳探索公有制的多種實現形式,實現產權主體多元化,推進高新技術企業制度創新;以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為代表的企業全體員工持股經營的形式,使員工持股的數量與對企業的貢獻掛鉤,股份實行動態管理,形成了良好的激勵機制……這一時期的摸索,為我國科技體制的進一步改革做好了理論上和實踐上的準備。
第四章 創新型國家揚帆起航
“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重大戰略思想的提出,標志著由最大制造業國家駛往主要創新型國家,中國巨輪已經起航。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
當時光的腳步闊步邁入新千年,中國經濟實力躋身世界第一方陣。一些無可回避的問題也逐漸顯露:核心技術缺失使我們在許多關鍵領域受制于人,企業創新能力低下,資源能源約束問題日益突出,等等。
怎樣答好新世紀這第一問?
2004年6月2日上午,人民大會堂,兩院院士大會隆重開幕。胡錦濤出席并發表重要講話。
他勉勵和號召廣大科技人員進一步為科教興國貢獻智慧,并從世界經濟和科技發展的趨勢出發,談了一番他的“危機感”:世界科學技術醞釀著新的突破,一場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正在孕育之中。
他說:“未來科學技術引發的重大創新,將會推動世界范圍內生產力、生產方式以及人們生活方式進一步發生深刻變革,也將會進一步引起全球經濟格局的深刻變化和利益格局的重大調整。這個發展趨勢,必然對世界經濟、科技發展和國際綜合國力競爭帶來重大影響。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如果看清世界科技進步的大勢,能夠制定出正確的科技發展戰略,奮力跟上科技發展的時代潮流,就可以在未來的發展中進一步把握住機遇、贏得主動。反之,如果沒有看清世界科技進步的大勢,不能制定出正確的科技發展戰略,在全球激烈的科技競爭中落伍了,那就會失去機遇、陷于被動?!?/span>
這一年的最后一周里,胡錦濤在密集安排的3次與科技有關的活動中,反復提到4個字:自主創新。
12月24日,胡錦濤分別看望著名科學家朱光亞、楊樂;12月27日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12月29日考察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工作。
在這3次活動中,他強調,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推進結構調整的中心環節,把推動自主創新擺在全部科技工作突出位置,提高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建設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
這是站在十字路口的中國最新認定的方向。
2006年1月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召開全國科技大會,并發布《關于實施科技規劃綱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決定》。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明確提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大戰略目標。10多天后,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科技規劃綱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決定》出臺。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走到一個新的起點。2007年10月15日,胡錦濤在中共十七大上進一步闡釋科學發展觀的豐富內涵,開啟了中國在全球化條件下追求持續進步和繁榮、實現科學發展的時代大門。
這次大會上,胡錦濤強調,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并將其擺在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8個著力點之首。
面向2020的戰略部署
2006年2月,國務院發布《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綱要》),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為主線,以建設創新型國家為奮斗目標,明確了今后15年科技發展的指導方針、戰略目標和總體部署。
時間回到2003年6月6日,國務院決定成立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領導小組,溫家寶總理親自擔任組長。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科技部部長徐冠華等24位部級領導任領導小組成員,成立了以周光召、宋健、朱光亞為召集人,王選等21名資深科學家為成員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總體戰略專家顧問組。
2003年12月10日開始,各專題組研究人員匯聚在北京東北郊的國家會計學院,集中參加脫產研究的專家和工作人員住滿了8棟樓。在時任科技部政策法規司司長梅永紅的記憶中,“這里的40天,是面紅耳赤的40天”。
急劇的思想碰撞和火熱觀點交鋒,讓真理越辯越明,政策界、科技界最終形成了廣泛共識。歷時兩年,戰略研究20個專題的研究隊伍超過2000人,易稿12次后,這份引領中國科技未來發展航向的《規劃綱要》最終出爐。
徐冠華表示,《規劃綱要》的最大特點就是突出自主創新,并以此為主線貫通全篇。自主創新包括原始性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自主創新從來不反對引進技術,但要反對引進、落后,再引進、再落后。
站在歷史的門檻回望,《規劃綱要》不僅留下了極具前瞻性的16個科技專項,也為此后的3個五年計劃提供了基本框架。一些科技戰略思想亦有較大突破,比如科技和經濟結合、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等。
第五章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支撐科技強國建設
在闊步邁向創新型國家的征程中,從黨的十八大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到十九大明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再到十九屆五中全會號召加快建設科技強國,黨中央對科技創新的戰略方針和謀劃部署一脈相承、與時俱進。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有了頂層設計和部署
“當了總書記之后,我第一個來科技組。”2013年3月4日下午,全國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科協、科技界委員聯組會,幾個月前剛剛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的習近平專程趕來參加討論。
他的這句開場白,既透著輕松、親切,又明確表達了關切。
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召開。在新的歷史關頭,中國共產黨鮮明地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這也是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新一屆黨中央所肩負的歷史使命。當古老的東方民族跨越百年滄桑,科學技術越來越成為現代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如何讓創新成為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是必須回答的時代課題。
將視線拉回聯組會。11位政協委員發言,習近平邊聽邊記。隨后他表示“就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談幾點看法”。這也是他第一次全面系統地對這一戰略進行闡釋。
“之所以要把科技創新擺在這樣突出的位置上,是因為這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破解經濟發展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和活力的根本措施?!彼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立足全局、面向未來的重大戰略?!?/span>
4個月后的7月17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北京西郊科教園區。習近平在考察高能物理研究所、參觀我國第一個大科學裝置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聽了中科院領導和院士的匯報之后發表講話,關鍵詞依然是“創新驅動發展”。
除了在一次次考察、調研和重要會議中,習近平結合其所見、所聞、所思,不斷闡述、部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2013年國慶前一天,一個不同尋常的創新之舉,更讓外界看到了黨中央推動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決心與信心。
9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主題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集體學習“課堂”搬到了紅墻外,來到在我國科技發展歷程中具有特殊意義的中關村。
上午8點半,全體政治局委員來到了北京中關村。
習近平闡述了“創新驅動是形勢所迫”——我國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位,社會生產力、綜合國力、科技實力邁上了一個新的大臺階。同時,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人口、資源、環境壓力越來越大。物質資源必然越用越少,而科技和人才卻會越用越多,因此我們必須及早轉入創新驅動發展軌道,把科技創新潛力更好釋放出來。
兩年后的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闡述了創新之于中華民族的重要意義。
在出席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期間,他明確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的論斷與“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一脈相承,既是繼承,也是發展,是對新常態下中國經濟轉型發展方向、路徑和著力點的精辟概括。
這一論斷日后寫進了十九大報告。
回到2013年的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倳洀娬{,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能“腳踩西瓜皮,滑到哪兒算哪兒”,要抓好頂層設計和任務落實。
一年后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七次會議,研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整體部署問題。
2016年5月1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毒V要》提出到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到2030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三步走”目標,并做出具體部署。
“《綱要》是一個歷史性文件,指出了未來十幾年中國的發展方向。它宣示我國經濟發展的路徑將發生根本性變化,即從要素驅動轉變為創新驅動?!敝袊こ淘涸洪L徐匡迪表示,這是一份對于創新驅動發展作出頂層設計和整體部署的統領性文件。
《綱要》頒布十幾天后,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如期而至,習近平總書記對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出了總體要求。
“今天的會議是1978年以來規模最大的全國性科技會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原主任陳宜瑜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是對全社會加快創新驅動發展的總動員和部署。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痹谥v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再次為創新鼓與呼。
“可以感覺到,總書記的話透露出中央的緊迫感,以及對創新的期待。”陳宜瑜說。
“不創新不行,創新慢了也不行。”總書記說,如果我們不識變、不應變、不求變,就可能陷入戰略被動,錯失發展機遇,甚至錯過整整一個時代。
如何變?
夯實科技基礎,在重要科技領域躋身世界領先行列;強化戰略導向,破解創新發展科技難題;加強科技供給,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深化改革創新,形成充滿活力的科技管理和運行機制;弘揚創新精神,培育符合創新發展要求的人才隊伍……總書記的五點要求指明方向。
按照《綱要》部署和總書記的要求,實施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三部曲”、部署“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等系列工作陸續展開。
2021年2月26日,科技部部長王志剛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用數據說話:全社會研發投入從2015年的1.42萬億元增長到2020年預計2.4萬億元左右;2020年科技進步貢獻率預計會超過60%;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顯示,我國排名從2015年的第29位躍居到2020年的第14位。
“整體上,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了決定性成就?!蓖踔緞傉f。
改革點燃創新引擎
創新驅動發展,改革驅動創新。
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這是新形勢下中央對科技工作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
2014年6月,在兩院院士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如果把科技創新比作我國發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點燃這個新引擎必不可少的點火系。我們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完善點火系,把創新驅動的新引擎全速發動起來?!?/span>
這一年,備受關注的科技項目管理改革實現突破。
2014年12月,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改革涵蓋一半以上民口中央財政科技經費,涉及近40個管理部門,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
“九龍治水”“天女散花”,這些科技界長期為人詬病卻不敢輕易觸碰的頑疾,在方案中有了與之呼應的良方:將分散在各部門近百項科技計劃優化整合為5大類,建成公開統一的國家科技管理平臺;政府各部門不再直接管理具體項目,“錢袋子”交給專業機構打理……
一場勇蹚深水區、敢啃硬骨頭的改革攻堅戰由此破冰。
次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從營造激勵創新的公平競爭環境等8個方面提出了30條改革意見,明確到2020年基本形成適應創新驅動發展要求的制度環境和政策法律體系,為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提供有力保障。
隨后,中辦、國辦印發《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明確了科技體制改革的戰略方向和整體布局。作為中央關于經濟領域“四梁八柱”性質的綜合性改革方案之一,提出了10個方面32項改革舉措143條政策措施,形成了時間明確、路線清晰的改革“施工圖”。
2016年,國務院印發《“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明確在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同時,強化科技體制改革與其他領域改革的協同。
突破頑疾、創新聯動,一幅立意高遠、脈絡清晰的科技體制改革宏圖已經繪就。
一系列重大舉措密集出臺——
讓評價機制更科學合理?!蛾P于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的指導意見》實行分類評價,基礎研究人才、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人才評價告別“一刀切”;《關于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讓人才“帽子”滿天飛的現象得到遏制,力求最大程度破除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的傾向。
讓科研人員享受更多創新紅利。修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實施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若干規定、制定《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這環環相扣的科技成果轉化三部曲,讓科研人員可以憑成果致富;《關于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見》,構建了科研人員“三元”薪酬結構,讓科研人員可以依法依規兼職兼薪,創新創業。
讓科研人員擁有更多自主權?!蛾P于進一步完善中央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見》為科研人員松綁解套,讓“打醬油的錢可以買醋”;《關于加強和改進教學科研人員因公臨時出國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讓科研人員出國交流可以按照自己的學術活動安排,因公出國批次不再受限;
……
系列改革措施通過破除體制性障礙、打通機制性梗阻、推出政策性創新,顯著增強了各類主體創新動力,優化了創新要素配置,優化了科技創新環境和學術生態,提升了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推動我國科技事業取得了新突破。
重大成果競相涌現
創新驅動發展釋放的巨大能量,和改革驅動創新激發的強勁潛能正在釋放。
——基礎研究和戰略高技術領域取得一批重大成果,在量子信息、鐵基超導、干細胞、合成生物學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北斗導航衛星全球組網、“嫦娥五號”實現地外天體采樣、“天問一號”登陸火星、空間站“天宮”加快建造,“奮斗者”號完成萬米載人深潛,川藏鐵路穩步建設,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等大科學裝置建成使用;
——科技有力激發經濟和產業發展內生動力,5G、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推動數字經濟、平臺經濟、共享經濟蓬勃興起。新型顯示產業技術和規模全球領先,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懸浮試驗樣車下線,新能源汽車產銷量世界第一;
——科技創新支撐民生改善能力明顯增強。癌癥、白血病、耐藥菌防治等領域打破國外專利藥壟斷,一批高端醫療裝備加速國產化,85萬名科技特派員深入脫貧攻堅一線,為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科技力量,加強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科技攻關,助力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
……
神州大地回蕩著創新的時代回響。
這其中,偉大的科技抗疫無疑是最華彩的樂章。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巨大挑戰,也是對中國科技的全面檢驗。如今,我們可以自豪地說,在與時間賽跑、與病毒角力的過程中,中國科技亮出了高分答卷。
2020年3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關工作時再次強調,“最終戰勝疫情,關鍵要靠科技”,并明確科研和物資生產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兩條戰線之一。
2020年第6期《求是》雜志發表的重要文章《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強大科技支撐》,正是總書記在這次考察時同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和專家學者就疫情防控科研攻關工作座談時的講話。
“人類同疾病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學技術,人類戰勝大災大疫離不開科學發展和技術創新。”總書記的話擲地有聲。
疫情是命令,總書記的指示是戰鼓。國有需,民之急,科技界責無旁貸。
最高級別的科研攻關沖鋒號和集結號迅速吹響。在中央應對疫情工作領導小組和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的統籌下,劉鶴副總理靠前指揮,按照“戰時管理”,設立專班,掛圖作戰,責任到人,爭分奪秒。
在新型舉國體制的強勁支撐下,中國科研展現了一支“抗疫硬核力量”:從7天內分離出新冠病毒毒株,14天完成核酸檢測試劑研發和審批上市,再到疫苗快速研發上市,科技在控制傳染、病毒溯源、疾病救治、疫苗和藥物研發、復工復產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撐。
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高級顧問布魯斯·艾爾沃德經過實地考察后得出結論:科技驅動成為中國防控措施的一大特點。
尤其值得自豪的是,不論是研發技術路線、疫苗品種數量、品種類型豐富程度還是研發進度上,我國新冠疫苗研發均處于全球第一方隊。
不僅是新冠疫苗應急科研攻關成績舉世矚目,疫苗接種跑出的“中國速度”同樣驚艷世界。美聯社在近日一篇報道中感嘆:“中國正在做一件世界上幾乎沒有其他國家能做的事情?!?/span>
國家衛健委6月29日通報,全國新冠疫苗接種超12億劑次。據新華社消息,截至6月25日,我國已向國際社會提供了超過3.5億劑新冠疫苗。根據牛津大學此前的監測數據,目前全球累計接種的疫苗中約1/3來自中國。
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邁進
“今天很受啟發,很受教育。目前國家強大,人民生活改善,社會經濟發展,對科技創新的需求從來沒有如此強烈,對科技創新的認識從黨中央到老百姓、從科學家到工程技術人員再到普通市民,從來沒有如此高度一致。”在2021年5月底召開的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偉仁難掩激動。
“今天,我們在這里召開這個盛會,就是要在我國發展新的歷史起點上,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吹響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角?!?年前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總書記鏗鏘有力的話語言猶在耳。
而今,站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重要時刻,盛會再次開啟,共商推進我國科技創新發展大計。
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第四次出席兩院院士大會、第二次出席中國科協全國代表大會。他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堅持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2020年10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首次專章部署科技創新,強調“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從科技自立自強到高水平自立自強,“高水平”這三個字既是要求、號召,也是鞭策、激勵。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突飛猛進,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是大勢所趨。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握時代潮流、立足發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對于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具有重大意義。
怎樣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習近平總書記從5個方面作出重要部署。其中,擺在第一位的是“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此外,還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推進科技體制改革、構建開放創新生態、激發各類人才創新活力。
“實踐證明,我國自主創新事業是大有可為的!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是大有作為的!”習近平總書記的話為廣大科技工作者指明了奮斗方向,“肩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努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百年大黨風華正茂,科技強國風正帆懸。
百年風雨歷程見證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科學技術事業的豐功偉績。站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點上,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我們要繼承黨關心和支持科學技術事業的光榮傳統,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建設和武裝科技隊伍,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把黨中央對科技創新的厚望和重托轉化為加快科技創新步伐的強大動力,為實現高質量發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源源不斷的創新動力,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