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科學院今天發布其海外農業研究中心2016年進展顯示,我國農業技術和產品已經遍布亞、非、美、歐150多個國家,育種、植物保護、畜牧醫藥、農用機械等領域的61項新技術和新產品實現了“走出去”。
有代表性的包括,為亞非國家培育第二代綠色超級常規稻和雜交稻,截至目前,在亞非目標國家和地區共有38個綠色超級常規稻和26個雜交稻通過品種審定并發放到農民手中,同當地品種相比普遍增產20%—30%;綠色超級稻在亞非目標國家推廣總面積達到210萬公頃,其中非洲45萬公頃,東南亞170萬公頃,預計農民增收5.46億美元。在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推廣中棉系列品種和配套栽培技術,目前,中棉系列品種已通過吉爾吉斯斯坦審定,成為當地主栽品種,推廣面積超過15萬畝,有效提高棉花單產60%以上;此外,成功將棉花新品種向蘇丹和坦桑尼亞等非洲國家推廣。針對緬甸和老撾農業現狀建立起以生物防治為主的水稻、玉米害蟲綜合治理技術體系,各建設14個赤眼蜂大規模生產設施,具備為5萬畝水稻及玉米供應赤眼蜂卡的能力,并培訓了10余名赤眼蜂生產設施經理、160余名大規模生產技術人員、100多位害蟲綜合治理技術和赤眼蜂應用技術培訓師、1.2萬名農民,累計推廣示范水稻、玉米綜合治理技術各10萬余畝。高致病禽流感疫苗已穩定出口埃及和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研制了針對埃及特異性毒株的滅活疫苗(Egy/PR8-1株),效果顯著優于埃及原有疫苗,自2010年起成功投放埃及市場,已累計出口近5.7億多份,創匯約627萬美元。新型飼用植酸酶技術在世界范圍內廣泛推廣,全球70%以上的飼料中應用植酸酶,經濟效益超過6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