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泉州科技部門發布消息,為推動科技型產業發展,泉州市級財政已設立1億元的科技型企業貸款風險補償資金池,并結合信貸資金,以15倍系數放大后形成15億元的專項貸款,引導當地金融機構加大對科技型企業的信用貸款投放。接下來,泉州市下轄的多個縣(市、區),也將推廣這一做法。
政府部門以財政資金設立風
險補償資金池的形式引導金融機構向企業放貸,這在泉州政策層面極為鮮見,讓人深味。筆者以為,泉州這一舉措折射出地方政府在產業發展的導向方面出現較大轉變。與房地產、傳統過剩型制造業“降杠桿”甚至“去杠桿”相反,這一做法很顯然是“加杠桿”。這一產業發展政策的轉變及其相關的金融政策,帶著深深的轉型烙印。
泉州是我省民營經濟和傳統制造業雙中心,是聞名全國的品牌之都,創造了眾多的產業奇跡。然而,當下,隨著經濟新常態的持續,規模龐大的泉州傳統產業多陷入要素成本高企、產能過剩、銷售不暢、利潤率下滑等困境。與此同時,以傳統制造業為支柱產業的泉州下轄多個縣(市、區)的縣域經濟出現轉型陣痛。
如何才能突出重圍?幾年來,泉州進行諸多嘗試。除加快傳統產業自身的轉型升級外,泉州政、企、投資等層面開始將目光投向新興產業,尤其是高科技產業領域。然而,科技型產業的發展規律與傳統產業有著較大的區別,要撬動科技型產業的發展,并不容易。
與傳統產業多依賴勞動力、土地等不同的是,科技型企業的
項目多為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由于行業技術準入門檻較高,企業需投入較多的研發資金。資金的不足,成為大量科技型企業創新和發展的最大困擾。
從市場主體情況看,近年來,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背景下,泉州冒出一批科技型企業。但客觀地看,這些企業普遍設立周期較短,且多為中小企業。一個客觀的現實是,這些中小科技型企業,很多甚至是輕資產類型,在資金流、人才、技術平臺等方面較為薄弱。尤其是資金方面,勢單力弱的特征較為明顯。面對技術攻關難題,資金瓶頸也尤其大,企業面臨較大壓力。
因此,以15倍系數放大后形成專項貸款,為創新“加杠桿”,撬動力明顯,有望給泉州科技型企業注入可觀的資金活水。
從融資渠道看,面對資金瓶頸,通過銀行的間接融資獲得信貸支持,是當前企業最為普遍的選擇。但是,一個不可回避的現實則是,由于缺乏重資產,大量泉州科技型企業缺乏抵押物。在現有的金融機構考核體制下,商業銀行基于風險控制的考量,往往并不愿給這些企業提供信貸支持。泉州市以財政資金設立貸款風險補償資金池的動作,或可打消商業銀行的顧慮,提升其風險承受力,從而激活其向科技型中小企業的信貸投放積極性。
為創新“加杠桿”,泉州這一做法及其控制風險的配套舉措,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