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元制”“學徒制”“訂單班”……近年來,產教融合作為職業教育改革的重點之一,引企入校等融合新模式被越來越多地提及和應用。得益于此,不少職教生提前找到了心儀的工作,安心等待畢業。
在傳統認知中,學校就是學校,企業就是企業。引企入校由企業和學校共同制定培養方案、設置相應課程,實行雙導師、雙基地、雙考核,開啟了產教融合、校企結合的新形式,無疑打破了這一刻板印象。
眾所周知,學生實訓和實習資源不足一直是制約職業院校發展和學生成才的瓶頸。引企入校不但能夠迅速將企業的先進技術、管理經驗轉化為教學資源,為學校培養更多掌握新技術、新工藝的人才,還可以幫助學生開闊視野,提前熟悉工作崗位,在畢業前積累更多實操經驗。從企業方面看,引企入校也有助于優先選拔人才和自我品牌推送,提高社會知名度與認可度??梢哉f,此舉實現了企業、學校、學生三方共贏。
隨著當前防疫政策優化調整,社會經濟加快復蘇,人才技能與企業需求不相匹配、高技能人才“一將難求”的問題也日益突出。要在新一輪產業升級中拔得頭籌,高技能人才是關鍵。吸引企業進駐校園,往小了說,是順應產業調整趨勢,共同培育企業急需的人才;大而言之,是緩解技能人才短缺的結構性矛盾乃至破解經濟高質量發展人才瓶頸的內在要求。
不過,企業與學校之間存在天然的認知差異。企業參與產教融合,多從自身發展需求出發,主要是為了解決眼下的人才招聘問題。學校則寄望于通過校企合作,推動學生能力與企業需求相適應,不斷優化教學體系和就業面。深入推動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有賴于雙方增進溝通交流,找到切實可行的方案。從目前來看,比較理想的產教融合模式,應當是綜合考慮地方性產業布局、學校培養定位和企業用人需求,將企業資源稟賦更好地融入區域產業和教學實踐,做到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企制宜。
更應看到,還有一些企業考慮到效果產出周期長和需要投入的成本高,參與產教融合積極性不強。面對這種情況,政府和行業部門的當務之急,是加強政策引導和經費扶持,調動企業將最新技術和設備用于校企共建實訓平臺的意愿和積極性,同時在產教融合政策上堅持連貫性,持續支持面向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緊缺職業開展高技能人才培訓,讓企業訴求得到充分實現,增強校企合作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