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28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馬騁教授團隊通過球差校正電鏡的原子尺度觀測,研究了空間電荷層對全固態鋰電池中離子傳輸的影響,并發現這一現象的微觀機理和過往幾十年的認知截然不同。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上。
相比于目前的商業化鋰離子電池,全固態鋰電池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更大的能量密度提升空間。在這種電池中,空間電荷層可以產生于各種固—固界面附近。之前研究者普遍認為,空間電荷層對離子遷移的影響只由鋰離子的濃度決定:鋰離子濃度高則有利于離子遷移,鋰離子濃度低則不利于離子遷移。為了透徹理解空間電荷層對離子傳輸的實際影響,需要對材料進行原子尺度的直接觀測。
研究人員以經典固態電解質的晶界作為研究對象。在此前的認知中,該材料之所以具有過大的晶界電阻,是因為空間電荷層在晶界附近形成了鋰離子濃度極低的區域,從而限制了離子遷移效率。而馬騁團隊通過球差校正電鏡觀測發現,晶界附近的鋰離子濃度反而高于材料中的平均水平,并精準確定了這些多余鋰離子在晶格中的位置。結合理論計算和電化學測試,他們發現這種晶體結構能實現相當高效的離子傳輸,和文獻中被普遍接受的假想截然相反。這一發現修正了關于空間電荷層的認知,也為全固態電池的界面優化提供了指導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