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指蒼穹、“神舟”凌空——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開啟中國空間站階段首次載人飛行之旅。
“身穿我國自己研制的航天服,我們都會完成好每一次出艙任務,浩瀚太空必將留下更多的中國身影、中國足跡!”航天員劉伯明豪情萬丈。
這信心背后,是偉大的祖國,是黨領導下日益強大的中國科技事業。
曾幾何時,因工業制造及相關工藝水平較低,被錢學森稱之為“先把載人航天的鑼鼓敲起來”的載人飛船“曙光一號”最終塵封在一張張構思圖和一個個試驗中。
而今,從“嫦娥”探月到“天問”登火、從跑出“中國速度”的新冠疫苗到躋身世界領先水平的5G技術、從萬米深潛到航母入列……中國以一系列突破性成就實現了歷史性飛躍,讓古老的東方涌動起創新之潮。
中國科技崛起的背后,是有著百年歷史的中國共產黨追求真理、崇尚科學、引領科技事業不斷前行的奮斗歷程。百年來,黨領導科技事業從一窮二白的基礎上起步,篳路藍縷,開拓創新,為中華民族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提供了堅實有力支撐。
以毛澤東同志、鄧小平同志、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始終重視科技事業,帶領中國科技界,領導全國人民在求得民族獨立的戰火硝煙中休戚與共、播種奠基,在新中國一窮二白基礎上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自主創新、屹立潮頭。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準確把握世界科技創新發展大勢,立足我國新發展階段的特征,堅持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將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重視程度之高、政策密度之大、推動力度之強前所未有。
中國共產黨在領導科技工作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內容,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形成了從思想到戰略再到行動的完整體系,是對馬克思主義科技觀的繼承、創新與發展,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時期建設科技強國的綱領和指南。
第一章 向科學進軍
新中國在一片廢墟上構筑了自己的科技事業,在很短時間內建立起比較完整的研發體系,并為日后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注入了自強的靈魂。
“自然科學是很好的東西”
1949年,中國,北京,天安門城樓上那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響徹歷史的天空。
接過掌管新中國的鑰匙,擺在中國共產黨人面前的是亟待重振的河山,是同樣艱難的如何盡快富起來、強起來的宏大命題。
這曾經是一個創造了璀璨文明的民族,但在現代科技上,它已經落得太遠。彼時,全國科技人員不超過5萬人,其中專門從事科研工作的人員僅600余人,專門科學研究機構僅有30多個,科研設備嚴重缺乏,基礎設施落后,部分科學家流落海外,現代科學技術幾乎一片空白,科技發展總體上至少落后西方發達國家100年!
落后就要挨打。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深切體會到,改變落后狀況必須依靠科技。
新中國成立僅僅一個月后,中國科學院便應運而生。這是新中國科技事業的光輝起點,當代中國科技發展史由此掀開嶄新的一頁。
但毛澤東等共產黨人對科技的深刻認識和高度重視至少要再往前追溯30年。
鴉片戰爭后,中國出現了“科學救國”和“實業救國”的思潮。五四運動前后,我國一批先進知識分子和革命青年,在追求真理中傳播新思想新文化,勇于打破封建思想的桎梏,猛烈沖擊了幾千年來的封建舊禮教、舊道德、舊思想、舊文化。五四運動改變了以往只有覺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覺醒的人民大眾的斗爭狀況,實現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自鴉片戰爭以來第一次全面覺醒。
經過五四運動洗禮,越來越多中國先進分子集合在馬克思主義旗幟下,1921年中國共產黨宣告正式成立,中國歷史掀開了嶄新一頁。
在“五四運動”愛國、科學和民主精神感召下誕生的中國共產黨,始終把科學作為一種革命精神和振興中華的重要手段予以遵循和推崇。中國共產黨自成立起便成為中華民族利益和國家前途的忠實代表,也成為中國科技事業蓬勃發展的領路人。
早在抗日戰爭的殘酷年代,雖然毛澤東的主要精力是指揮政治斗爭和武裝斗爭,但依然決定在延安成立自然科學研究院,提倡自然科學。毛澤東出席成立大會并講話:“自然科學是很好的東西,它能解決衣、食、住、行等生活問題,每一個人都要贊成它,每一個人都要研究自然科學?!?/span>
在國民黨統治區,我們黨就對科技工作者進行了長期深入細致的工作,推動科技工作者參加抗日救亡和民主運動,越來越多的科技工作者加入黨的隊伍,成為黨和人民的科技工作者。
1945年,在黨的影響下成立的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表明中國共產黨已經成為當時追求民主進步的科技工作者的政治核心。
飽讀史書的毛澤東對歷史有自己的判斷:“我國從19世紀40年代起,到20世紀40年代中期,共計105年時間,全世界幾乎一切大中小帝國主義國家都侵略過我國,都打過我們,除了最后一次,即抗日戰爭,由于國內外各種原因以日本帝國主義投降告終以外,沒有一次戰爭不是以我國失敗、簽署喪權辱國的條約而告終。其原因:一是社會制度腐敗,二是經濟技術落后?!?/span>
“我們國家要建設,就要有技術,就要懂得科學,這是很大的革命。沒有這樣一個革命,單是政治改變了,社會制度改變了,我們國家還是一個窮國,還是一個農業國,還是一個手工業、手工技術的國家?!鳖愃频脑挘珴蓶|在多個場合強調過。
1949年10月31日,毛澤東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的身份親自頒發中國科學院銅質印信。
與此同時,各地人民政府在接管舊中國留下的科研、試驗機構的基礎上,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迅速恢復、調整和建立當地的研究機構。到1956年,全國共有地方科研機構239個,研究人員4000余人。
1958年9月,全國科聯和全國科普聯合召開全國代表大會,合并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協會。從此,中國科技工作者有了自己的全國性統一組織。
“科學技術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須打好”
新中國成立僅僅兩個月,“辦理留學生回國事務委員會”即成立。1949年12月18日,周恩來總理代表黨中央邀請海外留學生回國參加新中國建設。號召留學國外的高層次科技人才回國,是當時的重要決策之一。
錢學森、華羅庚、朱光亞、郭永懷、師昌緒等一大批日后在各領域做出彪炳史冊貢獻的偉大科學家們破除一切艱難險阻、懷抱對祖國的濃濃感情,陸續回到中國這片熱土。
到1957年,歸國的海外學者已經達到3000多人,約占新中國成立前全部海外留學生和學者的一半以上。他們中大多數人成為新中國各個領域科學技術發展的奠基人或開拓者,在那個激情燃燒的年代,帶領著全國科研人員在艱難條件下自力更生。
集結回國的科學家們和新中國迅速成長起來的科技隊伍,很快等來了中共中央發出的“向科學進軍”的號召。
“1956年1月,北風卷起陣陣黃沙吹向中南海朱色的圍墻,中央委員、國務委員、部長、副總理、各省省委書記以及八個民主黨派的成員聚集在懷仁堂聆聽周恩來總理《關于知識分子問題的報告》?!比A裔女作家韓素音在《周恩來與他的世紀》里寫道。
這段話記錄的是1956年1月14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的全國知識分子會議。在《關于知識分子問題的報告》中,周恩來總理一方面對我國知識分子狀況,作出了正確估計和判斷,代表黨中央鄭重宣布,我國知識分子“已經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他用相當大的篇幅闡述“向現代科學進軍”的問題,鮮明地指出:“科學是關系到我們的國防、經濟和文化各方面的有決定性的因素。”在科學技術的巨大和迅速進步面前,我們已經落后,“我們必須急起直追”“我們必須趕上這個世界先進科學水平”。
在上述兩個方面極其重要論斷的基礎上,他著重闡述了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知識分子作用的政策和措施,如何大力發展我國科學技術的戰略考慮和規劃。這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次把知識分子問題、發展科學技術問題,作為全黨必須密切關注的重大工作鄭重地提了出來。
毛澤東主席在會議最后一天的講話中號召,中國共產黨人要努力學習科學知識,同黨外知識分子團結一致,為迅速趕上世界科學先進水平而奮斗。
會議向全國人民發出“向科學進軍”的偉大號召。
這是中國共產黨全面轉移工作重心的一個重要契機,是號召向科學進軍的第一聲春雷。
與此同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為當時的科學探索提供了空前自由的環境。
隊伍有了,環境有了,如何向科學進軍?1956年初,中共中央開始著手為新中國科技事業描繪一幅可以遵循的藍圖。
在國家科學規劃委員會領導下,以中國科學院為基礎,全國400多名科學家、近20位蘇聯專家集結到一起,用了半年時間即編制完成了新中國第一張科技發展藍圖——《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修正草案)》(以下簡稱《十二年科技規劃》),效率之高令人驚嘆。
《十二年科技規劃》集中錢學森等眾多科學家和技術專家的意見,經過集思廣益,反復論證,本著“重點發展,迎頭趕上”的方針,確定了57項國家重要科學技術任務和616個中心問題,提出有全局性意義的12項重點任務,在人力、物力上優先予以保證。對某些特別重要而在我國卻很薄弱甚至還是空白的學科,采取了緊急措施,如發展計算機技術、半導體技術、無線電電子學、自動化和遠距離操縱技術,加上當時沒有公開的發展原子彈和導彈研究的兩項絕密任務,一共定了6項我國緊急發展的尖端科技。
這是我國科技發展史上第一個里程碑。
中國科學院原院長路甬祥曾撰文評述,這是同期包括發達國家在內的全世界最成功的科技規劃,顯示出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在領導科技發展方面的雄才大略和卓越能力。
這份規劃最后的落實速度和成果,同樣令人驚嘆。
1962年,《十二年科技規劃》提前5年完成。
《十二年科技規劃》提前完成時,中共中央又制定了第二個發展科學技術的長遠規劃(即《十年規劃》)。
1963年,毛澤東在聽取聶榮臻關于《十年規劃》的匯報時,比此前更加豪邁:“科學技術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須打好。不搞科學技術,生產力無法提高?!?/span>
“我們這個自力更生的方針,應當說是逼出來的,是一件大好事”
這一時期,國家科技管理體系和基本科研保障制度也在逐步形成。
1958年11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102次會議,決定將國家技術委員會和科學規劃委員會合并為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各地也相繼成立地方科學技術委員會。
1961年4月,在美麗的西子湖畔,時任中央科學小組組長的聶榮臻組織國家科委、國防科委、中國科學院和上海市科委擬定《關于自然科學研究機構當前工作的十四條意見(草案)》(以下簡稱《意見》)?!兑庖姟诽岢?,保證科技人員每周有5天的時間搞科研工作;科研單位要在黨委領導下,貫徹由科技專家負責的技術責任制……
這一日后被鄧小平稱為“科學工作的憲法”的《意見》經毛澤東批準,于1961年7月19日正式以中央文件形式下發,在自然科學界乃至整個知識分子中引起了強烈反響,科技人員為之精神振奮。
彼時,自力更生的種子開始萌發。
蘇聯政府單方面地撕毀了中蘇國防新技術協定、撤退全部在華專家1390人……嚴重的困難讓廣大科技人員反思以前過分依靠蘇聯的偏差,提出了“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口號。這一口號迅速成為新中國發展科學技術的基本方針,標志著我國科技事業進入了以自力更生為基點的發展階段。
依靠自力更生,我國“兩彈一星”相繼試驗成功。
當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時候,毛澤東曾風趣地說,應該發給赫魯曉夫一枚一噸重的大勛章,以示“感謝”。
聶榮臻在回顧我國科技發展的經驗時指出:第一條就是自力更生,我們這個自力更生的方針,應當說是逼出來的,是一件大好事。
這個積貧積弱的新生共和國,在毛澤東科技思想的指引和感召下,迅速集中和調動了一切可能的力量和資源,在很短時間內就建立起相對完整的研發體系,迅速涌現出一批追趕世界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
1958年,我國第一臺電子管計算機試制成功;
1959年,李四光等人提出“陸相生油”理論,打破了西方學者的“中國貧油”說;
1964年,第一顆原子彈裝置爆炸成功,第一枚自行設計制造的運載火箭發射成功;
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島素;
1966年,成功進行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地導彈飛行爆炸;
1967年,第一顆氫彈空爆成功;
1970年,“東方紅一號”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
上世紀70年代初期,陳景潤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
這些在極為困難條件下取得的重要成就,改變了中國科技極其落后的狀況,在我國科技發展的歷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