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整個大學校區,把大學變成“創新創業創造產教融合科技園”。這個大膽的想法,在今年的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上被亮出,讓記者為之一嘆。它出自連江縣政府、福州理工學院和國脈科技。20億元資金,將被投入實施這個計劃。
這個設想,試圖效仿“硅谷模式”,以大學為中心,科研與生產相結合,助力科研成果迅速轉化為生產力或商品,形成高技術綜合體。
記者了解到,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與生產越來越被要求趨于同步。作為這種趨勢的集中體現,“硅谷模式”被證明是當代發展高技術產業的成功方式。在硅谷成功的企業中,大學畢業生和研究生占有很高的比例。在風險資本的支持下,他們勇于將自己的高技術發明商品化。
在我國,為解決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兩張皮”的問題,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出臺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將產教融合融入經濟轉型升級各環節,貫穿人才開發全過程,形成政府、企業、學校、行業、社會協同推進的工作格局。
這樣的發展趨勢和政策導向,催生了“三創產教融合科技園”的設想。
那么,“硅谷模式”能否在我省成功落地?記者近日走訪福州理工學院發現,提出“校園+科技園”政校企創全融合平臺設想,是基于其在產教融合辦學方面的理論積累與實踐探索。作為一家應用型高等學校,該校利用舉辦方國脈科技的產業背景與技術優勢,將產業發展、科技研發和人才培養結合,已探索出“工程師+講師+技術股東”的協同眾創模式。
如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前沿領域,國脈科技的產業對應福州理工學院的專業設置;企業的研發工程師既是企業技術股東,也是學校講師、教授;生產車間,既是實驗實習基地,也是創業教育工作室;企業技術項目,既是教學真實案例,也是科研課題。福州理工學院在校園內建立起的一條高端汽車電子生產線,便是產教融合模式的新實踐。
按照計劃,在現有產教融合經驗的基礎上,福州理工學院將更進一步,將校園變成開放的科技園,用企業的市場與資金,結合高校的智力與硬件,加上政府的政策與引導,吸納與現有產業鏈相關的高科技企業入駐,以期打通產教融合鏈條,將高校變成產學研用綜合體。
效仿“硅谷模式”,這樣的探索能夠成功打造產業高地,產生帶動地方發展的蝶變效應,還需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