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農業農村廳日前印發方案,啟動實施鄉村特色產業品牌IP建設,計劃在全省范圍內培育一批有特征標識與產地身份的品牌IP。
所謂IP,本意是“知識產權”,而今內涵與外延已不斷擴大,成了一種經濟形態。一切與創意、設計有關的內容,都可歸為IP。有別于傳統品牌營銷,“IP化”能夠在消費者心中建立起對品牌的強大認同,同時通過跨界經營、產業鏈延伸,構建全新的商業模式。
在“萬物皆可IP”的時代,打造IP已成為各行各業的共識。鄉村產業IP并非新鮮事物,行業內不乏成功范例。
在表情包大戰中,憨態可掬的熊本熊一定有一席之地。高度擬人化的形象、腦洞大開的事件營銷、開放式的版權經營策略,讓這只自帶腮紅的黑熊成為紅透半邊天的頂流,也讓名不見經傳的日本熊本縣走進全球視野,直接帶動當地農副產品銷售與農旅產業發展。
國內同樣不缺農業經典IP。老一輩企業家的勵志故事,構成了褚橙IP的內核。消費者在為褚橙埋單的同時,更為背后的情懷付費。東北五常大米、陽澄湖大閘蟹則早已搶占消費者的注意力,讓產地成為農產品品質的代名詞。
對于福建省而言,培育鄉村產業IP是現實所需,也是基于資源稟賦的策略選擇。
福建省“八山一水一分田”,很難算得上傳統意義上的農業大省,其農業突圍之路必須在特色上做文章。多年來,我省立足資源優勢,主打特色牌,培育出了茶葉、蔬菜、水果、食用菌等十大鄉村特色產業,以及一批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
如何讓福建省特色農產品更加“出圈”?顯然,拼規模、拼成本、拼產量并不是明智之舉,好生態、好品質、好文化才是我省特色農產品的核心競爭力。IP賦能,有助于放大這些優勢,講好我省農業故事,加速特色農產品“出圈”。
發展鄉村產業,既要做產品,也要做IP。盡管各地多有實踐,但真正具有市場號召力的IP仍是少數。
一個不可忽視的現象是,許多地方將產業IP片面地理解為設計一個LOGO、塑造一個卡通形象、拍攝一部宣傳片。這固然是產業IP的基礎與標配,但不是全部。更何況,不少流水線生產的IP形象同質化嚴重,既缺乏辨識度,又缺少美感,表達不出特色農產品的內涵,自然無法引發消費者共情,最終結果是“圈地自萌”,難以在原產地之外實現更大影響力,遑論溢價與賦能。
農產品本身具有極強的地域性。農業產業IP應當是地域文化的具象表達,包含其背后得天獨厚的產地生態、歷久彌新的人文歷史、各美其美的風土人情、與時俱進的科技創新。只有講好產地故事,同時導入文化創意元素,緊跟時代步伐,農業產業IP才能真正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才能具有可識別性與獨特性,從而跳出同質化的怪圈。
一個好的IP天然自帶流量,但也需要精準獨到的營銷加以引爆。傳統農產品品牌營銷高度依賴硬廣、展銷、節慶等模式。在社交媒體時代,一個IP形象能深入人心,靠的不僅僅是洗腦式的狂轟濫炸,而應該是基于高度心理認同的傳播?!俺鋈螤I業部長兼幸福部長”“尋找丟失的腮紅”……一系列精心策劃而又不讓人反感的營銷策略,讓熊本熊這個人格化的IP形象迅速“破圈”。IP營銷理應打破傳統路徑依賴,在不破不立中實現入腦入心。
IP經濟的魅力還在于其延展性,尤其在延伸品開發與業態拓展方面極具潛力。因此,培育鄉村產業IP,應當跳出農業看農業,利用IP的影響力,在拓展農業多種功能與價值上做文章。一方面,基于IP開發相應文創產品與深加工業,不斷延長農業產業鏈條,提高農業產業附加值;另一方面,通過IP引流,發展休閑農業、觀光農業等新興業態,把更多產值和就業機會留在農村。
當然,這一過程僅靠地方政府與農民的力量,難免力不能逮。IP經濟還應該是聚場經濟。只有引入更多社會資本與人才力量,形成資金、技術、人才、創意的聚場,才能為IP的持續開發運營提供不竭動力,實現IP價值的最大化。
氤氳著花香的福州茉莉花茶、從歷史中走來的河龍貢米、擁有獨特品種優勢的連城白鴨……得益于農業資源多樣性和氣候適宜優勢,我省擁有豐富的農業產業IP資源。開發好IP,用好IP,將為我省特色現代農業創造更多美好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