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融通配资,线下配资平台,线上股票配资炒股,10大配资公司

科技保障 從糧食安全到“舌尖上的安全”

信息來源:科技日報更新時間:2023-03-14

  倉廩實,天下安。

  國家統計局的最新數據顯示:2022年糧食總產量達到13731億斤、增產74億斤,再創歷史新高。

  我國以占世界9%的耕地和6.4%的淡水資源養活了占世界近20%的人口,創造了“中國糧”的奇跡。但從長遠來看,我國糧食安全仍舊面臨嚴峻挑戰。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

  未來,如何端牢“中國飯碗”,更好地發揮農業科技的支撐引領作用?聽聽來自農業界的全國兩會代表委員的建議。

  提升糧食產量同時 也決不放松環境保護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抓緊啟動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

  “中國正處在綠色轉型的關鍵時期,如果我們在提高產量的同時,將投入降低、污染減少,將是高質量發展的好樣板?!比珖舜蟠?、中國工程院院士張福鎖說。

  2021年底,張福鎖和他的團隊從北京出發一路向南,在蒼山腳下、洱海水畔的古生村停了下來。他們要在這里進行一場防治農業面源污染的試驗:在村里建科技小院、研究污染防治策略、探索綠色生態的農業模式。

  然而,許多意料之外的變化發生了。

  原本進行面源污染治理的他們,卻幫助這個小山村擺脫了高投入、低收益的農業模式,踏上了綠色發展的鄉村振興之路:作物產量提高30%,農田氮磷排放減少30%—50%,入湖負荷減少10%—20%,農田年畝產值超過1萬元。

  在污染防治的同時,張福鎖團隊設計了“水稻+”“煙草+”“周年油菜薹”等綠色高值協同的種植模式。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張福鎖說,綠色和發展、生態和效益并不矛盾,科技進步使兼顧綠色與發展成為可能。

  今年兩會上,張福鎖根據“洱海科技大會戰”經驗建議,建立以流域面源污染防治與農業高質量協同發展為目標的國家級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創建流域綠色發展黨政領導負責制,協同構建“政產學研用一體化”的落地模式;在科技攻關綜合試驗區創建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的流域高質量發展新模式。

  加強種質資源研究 夯實種源自主可控

  高達2.4米的“巨人”水稻、長在我國最南端的“袖珍”棉花……這些生活中很難見到的奇珍異種,正保存在國家作物種質庫里。

  “作物種質資源是農業的‘芯片’,是作物種業創新的源頭?!比珖f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萬建民說,《種業振興行動方案》把種源安全提升到關系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

  然而,我國農作物種質資源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嚴峻?!八饕憩F在三個方面:種質資源消失風險加劇,鑒定利用不充分,保護體系與配套政策不完善?!比f建民說。

  加強種質資源保護與創新利用研究,是實現從源頭上保障種業發展,促進種業振興,實現種源自主可控的根本路徑。

  為此,萬建民建議,常態化加強種質資源搶救性收集保護,強化種質資源國際交流合作以及加大種質資源共享利用。

  科技織牢食品安全網 保障舌尖上安全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我國有14億多人口,每天一張嘴,就要消耗70萬噸糧、9.8萬噸油、192萬噸菜和23萬噸肉。如何利用科技的手段快速檢測出入口食物的安全性?

  這些年,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沈建忠帶領團隊發明了系列核心試劑配方和工藝技術,構建了一個涵蓋主要獸藥、霉菌毒素、非法添加物,庫容量超過500種的抗體資源庫,創制出80余種食品安全快速檢測產品,在加快檢測速度的同時,也大幅降低了檢測成本。

  “小餐桌折射出百姓生活大變化。糧食安全的核心是吃得飽,而食品安全的核心則是吃得好,從吃得飽轉向吃得好,展現著中國多年來‘糧穩國安’蓄積的大國底氣?!鄙蚪ㄖ艺f。

  未來,如何讓中國人餐桌上的食品更安全?沈建忠建議,在生產環節,要科學種植養殖,合理用藥,減少污染,從源頭防止各種生物性和化學性危害物質進入食品中;在監管環節,要注重全鏈條監管,特別要加強對食品安全的檢測檢驗及風險管控,杜絕不合格不安全的食品上餐桌,保障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相關推薦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