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融通配资,线下配资平台,线上股票配资炒股,10大配资公司

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

信息來源:科技日報更新時間:2021-03-29

    聚焦“十四五”

  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能力是我國貫徹新發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既要善于運用產業發展成果夯實產業鏈安全的實力基礎,又要善于塑造有利于產業鏈供應鏈優化與穩定運行的安全環境。

  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是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基礎?!吨腥A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堅持經濟性和安全性相結合,補齊短板、鍛造長板,分行業做好供應鏈戰略設計和精準施策,形成具有更強創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則將“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作為重點任務進行部署。

  當前,我國正加快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對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國應針對產業薄弱環節,實施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程,盡快解決一批“卡脖子”問題,努力構筑“安全可靠有韌性、動態平衡有活力”的現代化產業鏈供應鏈。

  新發展格局下,提升我國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迫在眉睫

  我國依靠龐大的市場規模、后發模仿創新模式、要素低成本供給等比較優勢,工業化進程加快,但產業基礎能力發展相對欠缺。產業鏈與創新鏈的融合仍然存在體制障礙,亟須進行產業基礎再造,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向高級化邁進。

  一方面工業化進程發展迅速,但產業基礎能力建設不足。工業基礎中,我國核心零部件、材料、工藝的產業基礎能力不能適應產業發展和需求側變化的問題已成為突出矛盾。數字化基礎技術體系薄弱,自動控制與感知、核心軟硬件、工業云與智能服務平臺、工業互聯網等基礎科學存在短板、底層基礎能力不足。同時,未來工科教育需要向精深發展,要進一步完善高端工程科技領軍人才的穩定支持機制,以解決我國工業“四基”人才長期匱乏的難題。

  另一方面,對于產業鏈關鍵環節的控制力有待加強,從“科技”到“產業”的創新內循環機制不暢。我國對于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產業鏈關鍵環節控制力與主導權較弱,產業鏈“斷點”“堵點”較多,缺少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殺手锏”技術。基礎研究、技術研發、工程應用及產業化協同創新鏈有待進一步暢通。國內市場對于創新內循環的牽引作用有限,國內企業仍然存在引進國外技術和部件、配套組裝或整機采購的路徑慣性。例如,我國在金融、制造、能源等領域仍采用國際領先企業的計算軟硬件產品,對于國產產品的容錯機制欠缺,導致國內計算產品因缺乏在產業應用中試錯提升的機會,競爭力更弱。在一些產業和領域,產業基礎(包括高端裝備、核心零部件等)還很薄弱,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產業鏈供應鏈風險不容忽視。

  加強頂層設計與整體統籌,強化產業基礎的支撐與關鍵領域應用的牽引作用

  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能力是我國貫徹新發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既要善于運用產業發展成果夯實產業鏈安全的實力基礎,又要善于塑造有利于產業鏈供應鏈優化與穩定運行的安全環境。需要把安全發展貫穿到產業鏈供應鏈發展全環節,實現重要產業、基礎設施、戰略資源等關鍵環節的安全可控。應強化在重點領域基礎研究和源頭創新能力,加強技術、人才、資本等創新要素集聚,推動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耦合,形成體現國家戰略、區域優勢以及全球影響力的產業技術創新高地。

  實施產業強基工程,強化科技自立自強在高端產業發展中的核心地位。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應高度重視我國產業發展中的基礎研究和關鍵共性技術、前瞻技術、戰略性技術研究。例如,在智能制造領域,加強高端工業機器人國產化、高檔數控機床開發與示范應用、工業基礎軟件自主能力提升。應打造一批新型高技術服務平臺,以北京、上海、深圳等高水平科創中心,以及雄安等政策特區作為試點,與龍頭企業、高校及國有科研機構合作,聯合設立著眼于未來15年前沿技術創新的高水平新型研發機構。在生物制藥、醫療器械、基礎軟件、智能裝備、新材料等領域,應培育一批國家級研發創新服務示范平臺。加強基礎學科建設,從源頭夯實產業基礎能力,我們要建立在某一領域持續耕耘的毅力與決心,特別是要對其進行長期穩定的資源支持。加強建設國際一流高質量教育體系,進一步依托“新工科”教育加強基礎研究人才培養,推動全社會加大人力資本投入,加強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培育國際一流的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

  實施產業鏈強鏈補鏈工程,系統梳理我國供應鏈的高風險區間進行重點布局。依據技術門檻高低與國產化情況,對于我國重點產業鏈風險情況進行系統梳理。特別對于技術門檻高、我國短期內難以實現國產替代的“卡脖子”關鍵領域進行長期攻堅,并與國際領先供應商建立密切合作,多路徑推動技術突破。在產業鏈的上游打造一批掌握關鍵技術、獨有設計和商業秘密的“隱形冠軍”。形成必要產業備份系統,特別是在重要產品和供應鏈渠道都至少要有一個替代性來源,確保在外部突發性沖擊下能夠實現自我循環,以及在極端情況下的經濟運轉。同時,應以鍛造顛覆性、非對稱的“殺手锏”技術作為我國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的重要突破口,前瞻布局人工智能、光電子集成與量子信息、腦科學與腦機接口等領域未來核心關鍵技術,在“長板”領域夯實與全球產業鏈上下游的相互依存關系。

  培育全面布局、自主可控、合理分工的高端核心產業集群與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基地。圍繞高端核心器件、新型光子材料、制備工藝和基礎軟件推動產業發展,應從追求單點突破、單項技術指標國際領先的模式,向大規模產業應用驅動和牽引的、多項單點技術集成的系統化發展模式轉變。在京津冀地區、長三角地區、粵港澳大灣區等區域布局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戰略性產業基地。同時還應根據各重大戰略區域的自然資源條件、產業發展基礎、創新資源優勢,統籌區域關鍵產業分工與基地布局,引領區域產業集群和產業生態培育與發展。

  在更高起點和更大空間上,構建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發展與競爭新優勢

  當前,全球經貿格局發生重大變化,國際供給和需求均面臨較大不確定性。國內需求對于產業鏈供應鏈的拉動作用亟待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難以滿足國內消費結構升級的需求。因此,需要進一步實現我國整體產業水平的高級化、智能化、服務化和國際化,在新發展階段,思考在更高起點和更大空間構建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發展與競爭新優勢。

  一方面,我國本土零部件供應商快速響應并提供適配的高端產品和服務的能力亟待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對于國內消費結構升級的支撐作用有限。特別是隨著消費結構向中高端、服務化、定制化轉型,由于市場機制不健全、產業規制監管不到位等原因,產業鏈各環節的供給能力與消費結構升級的矛盾突出。同時,我國消費需求對于產業鏈供應鏈的拉動作用尚未發揮。2019年我國最終消費占GDP比重尚不足58%,低于78%的世界平均水平。在產業鏈要素分配中,勞動要素收入分配占比較低,資本要素收入分配占比相對較高,結構不均衡,消費增長動力不足。

  因此,必須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本土供應鏈的層級,使其滿足本土不斷提升的產業需求,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推動以行業應用需求牽引科技突破,在金融、政務、電力、航空等緊系安全需求的主導場景,建立創新容錯和風險共擔機制,加大對自主研發的、安全可靠的產品的研發與商用力度。鼓勵保險機構創新發展科技保險,在戰略性領域完善推進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和新材料首批次應用保險補償機制試點。要進一步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全面促進消費,提升傳統消費,培育新型消費,發展服務消費,激發“新消費”與產業結構升級的相互促進作用。

  另一方面,疫情對全球制造業的生產、運輸服務等供給與需求造成破壞性影響。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面臨的不確定、不穩定因素顯著增多,特別是國內外向型企業面臨巨大的發展壓力。全球價值鏈區域化趨勢加強,全球供應鏈向地區供應鏈轉變,全球產業布局面臨深刻重構。以往分布在全球不同國家的生產環節,正呈現縱向產業鏈條向單一企業收縮,橫向分工區域化聚集的趨勢。

  面對復雜的國際格局變化,需要充分發揮《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等區域貿易協定的關鍵作用,形成面向全球“以我為主”的貿易、投融資、生產、服務的價值鏈。依托國際產業合作園區等模式,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高鐵、能源、數字經濟等優勢領域,高端裝備、5G等新基建領域的合作。鼓勵國內領軍企業組團開拓國際市場,支持中國企業在海外建立產業園區,支持有條件的企業積極穩妥開展跨國投資、并購和重組。加強開放合作,注重與國外供應商在組織上構建戰略協同,在市場上加強利益融合,在技術上強化國內國際合作研發,提高供應鏈伙伴關系的穩定性。建立既嵌入全球價值鏈,又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對核心技術環節和價值增值環節進行一定的控制的國際合作新格局,形成具有更強創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形態。


相關推薦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