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強調,到2030年,適應高質量發展的人才制度體系基本形成,創新人才自主培養能力顯著提升,對世界優秀人才的吸引力明顯增強,在主要科技領域有一批領跑者,在新興前沿交叉領域有一批開拓者;到2035年,形成我國在諸多領域人才競爭比較優勢,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高水平人才隊伍位居世界前列。
當前,科技的創新、突破與發展越來越依賴于多學科的交叉、融合,這就對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臨當前國內外的諸多科技難題,應當廣開門路,積極引進、培養能推動交叉學科發展的復合型人才。
學科交叉融合是趨勢也面臨挑戰
學科發展到當今的階段,已經不再是像過去那樣,單一學科、單一群體或個人就能輕易取得成功。科學上的突破和創新,越來越依賴于交叉學科,發展交叉學科也是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實現重要科學問題和關鍵核心技術革命性突破的必然要求。
近25年來,交叉合作研究獲諾貝爾獎的比例接近50%,學科交叉融合成為當前科學技術發展的重大特征。在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驅動下,多學科交叉會聚與多技術跨界融合將成為常態,并不斷催生新學科前沿、新科技領域和新創新形態。
如何促進學科交叉融合研究,一直以來都是世界各國科學資助機構面臨的一個共同難題和挑戰,既有思維方式方面的障礙,也有組織方面的困難。主要表現在:形成交叉研究文化難、 建立深度交叉合作難、獲得交叉研究資助難、評估交叉研究成果難、獲得學界社會認可難等。
多措并舉加快復合型人才培養
培養出高質量的“復合型”創新人才是當今科技形勢發展的需要。要完善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多學科交叉培養復合型人才的路徑, 立足交叉科學前沿,培養造就一批有望進入世界科技前沿的優秀青年學術帶頭人,同時為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創造良好環境等。
交叉學科突破了單一學科對人才培養的局限,擴大了高校院所對創新人才培養的空間,在創新人才培養方面具有優勢。交叉學科門類的設立,是解決目前社會發展對于復合型人才需求的重要舉措。今年年初,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決定設置“交叉學科門類”,交叉學科成為我國第十四個學科門類。增設交叉學科門類,賦予了交叉學科與傳統學科同等地位。交叉學科被“獨立”出來后,應以交叉學科建設為基礎,注重學生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同時應改變傳統以單一學科為導向的教師培養模式,整合不同學科和專業的師資力量,建設一個能進能出、開放流動的交叉學科教師隊伍,促進學科交叉融合和學科競爭力持續提升。
青年科學家奮戰在科技創新第一線,掌握最前沿的科技發展動態,能夠更好地把握科技創新方向。因此,我們應依托長周期青年人才項目支持交叉科學研究,發現和培養一批創新思維活躍、敢闖“無人區”的青年人才;抓住中青年時期這一實現原創性突破的峰值年齡,實施青年科學家長期項目,穩定支持一批青年科學家長期從事交叉科學研究,培養一批占據國際前沿的杰出青年科學家,形成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交叉科研團隊。針對有些前沿交叉科學研究投資大、周期長、風險高的特點,優化長周期項目支持方式,鼓勵青年科學家自主選題,自主確定技術路線,自主安排科研經費使用等。同時對于長周期青年人才項目研究,在項目管理、評審等方面也應進行適當的“松綁”,充分調動廣大科研人員的積極性。
學科交叉平臺載體的搭建既要考慮交叉學科的學科屬性,還應當兼顧交叉學科的發展階段,建立和培育虛實結合的多元化學科交叉融合平臺。對于已經擁有了明確的較為長遠的前沿交叉科學研究方向,且已形成相對規模研究團隊的學科,可以成立相對固定的發展實體,按照管理實體組織的方式對其進行支持和管理。而對于萌芽起步階段的交叉學科可先通過虛擬組織形式進行建設,研究人員分散在不同機構,采取雙聘或者兼聘的方式,人員大部分依舊保持原有機構的人事關系,薪資兼職兼酬,研究成果歸屬于原有機構,以調動各機構人員參與積極性。應構筑交流平臺,定期開展論壇、座談會和互訪交流等,促進不同學科科學家之間充分地溝通與交流,為交叉學科的發展提供思想源泉。合作要做實,可通過提高人員準入門檻、提高成果考核標準、設置退出機制等方式凝聚人才,開展學科交叉研究。
促進學科交叉研究,更需要一個充滿信任和寬容的環境。對于交叉科學研究,要給予一定的容錯空間,不能一味地要求在短時間內快速取得成果。要完善學科交叉的同行評議制度,包括評審專家選擇、意見申訴、評委培訓等制度。改變項目的評審機制,部分類別項目執行“預申請制”,以確保申請質量。甄別具有交叉科學研究特點且值得資助的項目、建立對交叉項目合理有效的評價機制、建立交叉領域研究的自身規范和價值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