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就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進行了專章規劃,明確了“整合優化科技資源配置、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持之以恒加強基礎研究和建設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四項任務。2021年3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調研時強調:“我們國家進入科技發展第一方陣要靠創新,一味跟跑是行不通的,必須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步伐。要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創新作為一項國策,積極鼓勵支持創新。創新不問‘出身’,只要誰能為國家作貢獻就支持誰?!?/span>
當前,國際科技競爭日趨激烈,國家對戰略科技支撐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加迫切。要攻克科技創新領域的一道道“婁山關”“臘子口”,必須建設體現國家意志、服務國家需求、代表國家水平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明確主體類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使命定位
我國科技創新已經有了堅實基礎,但基礎研究薄弱、關鍵核心技術仍受制于人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迫切需要有一批機構主動肩負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使命與擔當,加快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努力搶占科技制高點。當前,全國共有科研院所3000多所、高等學校3000多所,有研發活動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3萬個。能夠承擔事關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長遠及全局的重大科技創新任務,有利于全面塑造發展新優勢的機構和組織都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重要科研院所、重點高校和創新領軍企業是主體類戰略科技力量。我國已經明確了2035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強國的戰略目標。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對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要統籌優化機構、學科、人才、平臺和研發布局,完善科技供給體系,推進交叉融合。各部門、機構、地方支持創新的積極性很高,但定位不清、重復布局的問題依然存在。要以國家戰略性需求為牽引,推進各主體類戰略科技力量聚焦主業主責,優化資源配置,更好地發揮中堅作用。
強化重要科研院所科技創新使命,建立現代院所制度,發揮綜合類科研院所的建制化、體系化綜合優勢及行業類科研院所的建制化、專業化特色優勢,主要承擔重大問題帶動的基礎研究,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鍛造原始創新能力和基礎技術能力;強化重點高校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使命,建立現代大學制度,主要承擔好奇心驅動的基礎研究,加強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和知識技術儲備;強化創新領軍企業技術創新使命,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與重要科研院所、重點高校共建基礎前沿研究機構和創新聯合體,協同開展應用基礎研究和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推動產業鏈融通創新。
強化平臺類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服務功能
2021年是系列規劃頒布和起步實施年,部門、機構和地方要牢固樹立全國一盤棋思想,心懷“國之大者”,完整準確全面地貫徹中央決策,確保制定科技強國行動綱要、制定實施戰略性科學計劃和科學工程、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等重點任務有序推進,爭取在基礎前沿領域攀登科學高峰,解決一批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科學問題,把國家發展建立在更加安全、更為可靠的科學根基之上。
統籌推進平臺類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目前,正在推進國家實驗室建設,打造一批突破型、引領型、平臺型一體化的大型綜合性戰略研究基地。正在通過新建、調整、充實、整合、撤銷等方式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將形成結構合理、運行高效的實驗室體系。正在布局建設國際和區域性科技創新中心及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綜合類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各類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和基礎設施。依托平臺類戰略科技力量,可搭建產學研融合、科教融合、產教融合及軍民融合等分布式開放創新合作網絡,有效促進跨學科交叉融合,融通供應鏈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提升平臺類戰略科技力量的服務能力,助力各主體更好地把握科技發展大勢,敏銳抓住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向,勇攀科技高峰。發揮中青年科學家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勇于由“舒適區”向“無人區”邁進,持續突破一批前沿科學問題和重要源頭技術,持續涌現一批重大原創成果和戰略科技人才。
以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協同帶動所有科技力量發展。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建設全國統一的現代化科技創新基礎設施體系、國家科技創新體系和科技創新治理體系,提高科技創新和科技治理的整體效能。建立“國家隊”科學評估和動態調整機制,加強長周期、分階段穩定支持,引導“國家隊”瞄準世界科學前沿和國家戰略性需求,始終發揮科技創新骨干引領帶動作用。聚焦基礎前沿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建設一批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集群,加快產出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增強國家的科技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加強部門、機構、地方統籌協調和公共資源開放共享,推動大科學計劃、大科學工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大科學中心、基地平臺等一體化建設運行,重大項目、重要基地、人才計劃、專項資金等一體化配置。促進“國家隊”同其他各類科研機構、大學、創新企業形成功能互補、良性互動的協同創新格局,釋放所有科技力量的創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