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臺播種機能否對不同形狀、不同尺寸的種子進行精確定量播種,取決于核心部件排種器。過去,排種器的關鍵技術一直掌控在歐美農機巨頭企業手中。但現在不一樣了。近日,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排種器,成為山東省農業機械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山東農機院)60周年院慶的成果之一。
記者了解到,類似的核心技術,該院還有很多。800余項科研成果,200余項獲國家、省部級科技成果獎,不但技術先進,還陸續在田野里落地,實現產業化。
當下,國內農機行業正經歷“寒冬”,價格戰讓很多研究院及企業“兵敗滑鐵盧”,但反觀山東農機院,自主創新卻推動了該院橫縱向課題的增長。他們的科研模式與市場經驗,為農機行業探索出了發展道路。
瞄準田間痛點,研發出世界首臺
剛剛過去的2019年,農機市場繼續階段性深度結構調整,行業增速持續下降,年度增長接近0%。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全年,農機業務收入約為2400億元,較之2014年的3952.28億元下降明顯。農機企業正面臨傳統的規模、數量增長方式向注重質量、效益發展的模式轉變。在此背景下,創新技術保持競爭優勢,成為農機研發機構及生產企業持續發展的有效舉措。
種植面積、產量均居世界首位,但“好吃、難種、難收”,這是我國大蒜產業的現狀。大蒜生產機械化水平不高,特別是播種和收獲環節缺少成熟可靠的機具,導致人工費用目前已占到生產總成本的50%—60%。
山東農機院薦世春研究員團隊,十年磨一劍,突破了單粒取種、鱗芽定向和直立下栽等3個大蒜生產機械化關鍵技術,研發成功我國首臺高效精準大蒜播種機。實驗結果顯示,種芽直立率超過90%,播種速度可達每天25畝,效率是人工的30倍。
山東省瑪麗亞公司銷售經理胡曉明告訴記者,大蒜播種機播種效率高,在山東、河南、河北等地大蒜產區很受蒜農們歡迎;農機合作社也愿意花錢買,買一臺,播種一季,就能掙回本錢。
上文提到的排種器,研發過程極為不易。為攻克這一技術壁壘,山東農機院引進高端人才,組建專業團隊,投入上千萬元建了國內一流的實驗室。團隊成員們在史嵩博士的帶領下經過數千次反復試驗,攻克了多項核心技術難題,研制成一種結構更為簡單、高速作業性能卻更加優良的氣吸式精密排種器。
如何讓農機裝備感知環境,像擁有人的大腦一樣充滿“智慧”地播種、灌溉、施肥、噴藥?早在2013年,山東農機院便組建了一個智能化研究團隊,由青年骨干孫宜田擔任負責人。6年多來,該團隊先后承擔了30余項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多項核心技術填補國際、國內空白。
他們建設的“智農云鏈”農業裝備物聯網管理云平臺,具有多種功能,包括作業任務發布、調度、管理,地塊、農機、機手信息管理,一鍵導航到農機,作業面積、作業效率、作業質量等參數可視化統計,作業軌跡跟蹤等。平臺建立之后,實現了農業裝備耕種管收作業環節的全程物聯監控。
北京德邦大為公司工程師王偉說,裝上山東農機院研發的監控系統的播種機,在黑龍江等地試驗示范獲得成功。2019年,這樣的播種機賣了3000多臺。
敏銳捕捉需求,與時俱進搞研發
山東農機院田間中心學術負責人周進研究員介紹,“十三五”以來,該院在玉米收獲機械關鍵技術研發與產業化研究方面持續發力。
老農機人還記得,曾經風靡全國的泰山-12型拖拉機,就是山東農機院奉獻的杰作。泰山-12型拖拉機于1970年定型生產,這個機型,設計思路獨特,采用當時農村常見的臥式195柴油機作動力,制造工藝要求低,適合縣級農機修造廠修造,遇到一般故障農民自己動手就能修好。
后來,在原圖紙基礎上,山東農機院組織完成了泰山-12型拖拉機全國統圖,分發到全國各地上百家拖拉機生產企業進行生產。至此,形成12馬力小四輪拖拉機生產“全國一套圖”“全國配件都通用”的局面,最大年產量達100萬臺,總產量超過1000萬臺。
60年轉眼間,山東農機院從僅僅從事農具改良和半機械化農具研制,變成了一個綜合性科研機構,也是全國農機科研戰線的一支重要力量。該院理事長兼黨委書記范本榮表示,山東農機院將緊密對接鄉村振興戰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新舊動能轉換重大需求,調整專業布局、拓展發展領域,加快科技創新平臺建設,重點攻克一批重要技術;推廣轉化一批引領作用強、影響力大的科技成果,為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