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融通配资,线下配资平台,线上股票配资炒股,10大配资公司

杜祥琬院士:中國科技如何贏得未來?

信息來源:信息化協同創新專委會更新時間:2020-09-06

    “亟待攻克的核心技術”清單很長
    我國的科學技術正在快速進步,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是離建成創新型國家和科技強國的戰略目標,應該說還有比較大的差距,這個差距是多方面的、全方位的,不是說抓住一兩個痛點,攻克一下就可以了。而且,我們在努力創新,別人也在創新,所以這個事不是一個簡單的事,不是畢其功于一役的事。
    最近,對“卡脖子”討論比較多,其實,這既不是新問題,也沒有什么奇怪的。歷史上很多的例子都表明:買不來的,討不來的,這種核心技術常常自己下大決心,做大功夫,也就搞出來了。兩彈一星就是一個很有說服力的例子。從這個意義上說,“卡脖子”也不是壞事,反倒是好事。反之,買得來的,常常自己做不出來,我們國家的航空發動機是大家經常列舉的一個例子。
    特別強調的一個方面就是:高端的科學儀器的制造和創新的能力。大家去實驗室看看,去醫院看看,大部分好的儀器、設備都是進口的。
    高端儀器設備的制造能力和創新能力是一個國家科技水平的綜合體現。我們國家正在抓這方面的工作,還需要加油。舉一個例子,最近也是科技部的一個高端儀器設備的項目——太赫茲自由電子激光用戶裝置,研究團隊一直很苦惱達不到目標,攻關了七年以后,在一批中青年的努力下達到了預定的指標。當然,不是說所有的東西都得國產化,但是核心技術、關鍵技術、顛覆性技術要盡可能掌握在自己手中。
    另外,有些核心技術并不是誰卡我們的脖子,而是大家都在努力,尚待突破的。比如說,發展新能源必須配套的高能量密度的儲能技術,化學儲能技術現在國內外都進步很快,誰掌握了這個領域的科技制高點,就能引領綠色低碳能源的未來。
    如何贏得未來?
    我想可以說,基礎贏得未來,人才贏得未來,教育贏得未來。
    上面提到的儀器設備也好,儲能技術也好,都涉及到來自基礎科學的原始性創新。如材料科學的一些突破和創新就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加強基礎科學研究要堅定不移,作為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一個方針。
    科學的發現和技術的創新靠的都是人才,人才創造未來。而源源不斷的創新型人才從哪來?我想來自于教育,所以要深度改革我們的教育,解決錢學森之問。當我們能夠培養出一代充滿活力和創造力的人才,而且能吸引世界各地的高水平人才的時候,我們必將贏得未來。
    我們科技工作者責無旁貸
    突破一系列核心技術,以創新驅動高質量的發展,要求科技工作者做出高水平的工作。我們的社會治理,科研管理體制機制,科技評價體系等,要有利于科技工作者無后顧之憂,集中精力來做學問。
    而對科技工作者本身來說,高水平的工作常常是長期努力的結果,需要堅韌不拔,要坐得住冷板凳,力戒浮夸和驕躁。再困難也不要氣餒,不要妄自菲?。辉儆谐删鸵膊灰詽M,不要自以為了不起。
    為了高水平的工作,還需要創造寧靜的、干凈的環境,寧靜是利于創新的環境特征,寧靜才能致遠。同時,需要一種為實現科技強國偉大目標不懈奮斗的精神動力。最近常常說到名利雙收,我認為名利雙收是合理政策的結果,不應該是科技工作者內生動力。老一輩的成就告訴我們,以民族振興為已任的奮斗精神才能真正靠得住的精神力量。精神力量是推動科技創新強大的力量源泉,國內外的成功范例都證明了這一點。精神建設是建設科技強國的文化保障。
    今天我們科技媒體界舉辦這個沙龍,表明了他們推動我國科技創新的使命感,媒體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希望媒體努力在建設一個寧靜、干凈的環境,落實科技創新的文化底蘊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湖南大學教授:科研應崇尚少拿項目多出成果
    最近,“項目多”引發關注和熱議?!绊椖慷唷敝饕w現在一是政府相關部門設置的項目種類繁多,而且因各自為政而重復嚴重,二是部分骨干科研人員承擔的項目過多,特別是,科研人員不管有否或有多少在研項目,仍要不斷申請項目,拿項目竟然也成了科學研究的目標。
    “項目多”的根源看似在政府相關部門,實則與科研人員項目需求大不無關系,而科研人員項目需求大的根源主要在學術評價和考核機制——項目與成果一樣,成為學術評價和考核的關鍵性指標。以大學教師為例,在職稱晉升、博導碩導資格審核、人才計劃評選、年度和聘期考核等“卡脖子”環節都要看項目,甚至看當年或聘期內新增的項目。大學之所以在評價和考核教師時看項目,相當程度是因為大學在許多重大事項上同樣要被看項目,例如,學科、學位點、國家和部省重點實驗室等的評估以及影響大學聲譽的各種大學排名(主要是國內排名)都看項目,包括看級別、數量和經費。
    “項目多”對科學研究的好處最直觀的是可改善科研條件,例如可添置更多高精尖設備。但科研條件的改善應當有個度,一味地追求條件改善并不一定有利于做出更好的科研成果。一方面,研究表明,科研人員設備多就像兒童玩具多一樣,是創造力的殺手。另一方面,過度依賴高精尖設備的科研,至少從方法和技術上看,就已欠缺了創新。歷史上,從近代實驗科學的創始人伽利略到眾多諾貝爾科學獎得主,其開創性成果如果需要實驗的話,基本上靠自制儀器做出。這其中最著名的要數產生過許多諾貝爾獎得主的英國卡文迪許實驗室,在其歷史上,研究前沿課題所用的儀器主要是自制。他們有個觀點:實驗的教學價值時常與儀器的復雜性成反比。也就是說,越是高精尖儀器,其教學價值越低,從而培養出杰出人才的可能性越小。
    “項目多”對科學研究的丁點好處相對于其弊端來說得不償失,其顯而易見的弊端例如:一、浪費時間,搞亂心思。對科研人員來說,時間和心思遠比項目珍貴?!绊椖慷唷痹斐煽蒲腥藛T耗在申請項目和應付結題上的時間太多,而一個科研人員同時承擔多個項目,難以專注于同一科學問題。二、阻礙合作?!绊椖慷唷痹斐扇巳硕际恰袄习濉?,而看項目只看主持項目,就像看論文只認第一作者論文,又逼迫人人都當“老板”,人人都是“老板”,還有爭取項目之外的合作么?三、助長了以獲取為榮的科研文化和社會風氣?!绊椖慷唷北举|上是獲取的經費多,跟科學研究本該致力追求的成果多、成果大完全不是一回事。鼓勵甚至逼迫“項目多”,難免鼓勵甚至逼迫獲取多,這與我們社會的價值觀也是相悖的。
    無論從有利于科學研究本身看,還是從樹立積極向上的社會風氣看,科學研究應當崇尚少拿項目多出成果、拿小項目出大成果。要促成這一點,除了靠科研人員的自覺外,當務之急是在各級各類學術評價和考核體系中,廢除科研項目指標,真正建立一種國際通行的完全基于科研成果的評價和考核機制。國際上,項目再多再大,從來沒有被學術同行作為學術貢獻和水平的判據,典型的如諾貝爾獎的評選,而縱觀非國內的世界一流大學,它們也無一例外從來都以取得的科研成果而不是獲取的科研項目為榮。

相關推薦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