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3位世界頂尖科學家和15位優秀的中國青年科學家,開展了一場對話。
青年人帶著問題而來,期待年長者能為他們指點迷津。來自不同國家成就斐然的科學家,也大方分享他們的“秘笈”。
對話活動以“開放、合作、共享”為主題,由中國科協與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
青年人迫切想知道,怎樣做出高質量的、有創新性的研究。
197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謝爾頓·李·格拉肖說,科研人員要對固有思維之外的事情感興趣,但是僅靠好奇心還不夠。“我們要對自己目前的工作非常專注,與此同時,也必須保持我們與生俱來的好奇心?!?/span>
如何在事業起步階段,在好奇心的指引下,找到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2016年京都先進技術獎獲得者金出武雄主要研究的是人工智能和機器人。他從自己的親身經歷出發,囑咐青年科研人員,不要好高騖遠?!叭绻劢挂恍┬栴},你的目標會更清晰,更容易獲得成功。”他認為,科研人員必須把注意力集中到實打實的問題上,做有意義的研究。
一些人做研究的方式是,手里有把錘子,于是到處尋找釘子。也就是說,他們掌握了某種工具,便想去尋找這種工具能夠解決的問題?!斑@不是好的方式?!苯鸪鑫湫叟e例說,深度學習是一個工具,人們拿到工具后就會思考,它到底能干什么,但更應該做的,是先去定義一個有意義的問題。
他能看到,一些科研人員習慣于在已發表的論文中尋找問題,列舉前人在某個領域做的工作,尋找那些尚未被涉足的領域?!暗牵信e完了之后,恐怕你也并不知道自己想解決什么問題?!?/span>
有了問題,才有解決方案。金出武雄說,創新要從問題開始。
如果科研人員終于找到了問題,著手開展研究了,那這個研究是不是高質量的呢?
金出武雄給了一個非常簡單的判斷方式——如果你只能用形容詞,比如“嶄新”“創新”“靈活” 等去描述它,那么“大多數這樣的形容詞是沒用的,甚至有可能起到反作用”。金出武雄強調,要用工作本身去證明一項研究在技術上有卓越之處。他語重心長地告誡年輕科研人員——只用漂亮的詞去形容自己的研究是沒有用的,一項研究的品質由它的內容決定。
新的問題又來了。研究做好了,要如何評估?
對此,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蘭迪·謝克曼立場鮮明——千萬不要被期刊的影響因子綁架。他直言,過于看重期刊的等級和影響因子,對科研會產生“毒性作用”,至少在他熟悉的生物科學領域就是如此。
蘭迪·謝克曼表示,像《細胞》或《科學》這樣的著名期刊,都只接收極少數“高調的受歡迎領域”的論文,這些論文能夠吸引更多注意力,幫助期刊獲得商業上的成功?!拔恼卤灰煤芏啻危诙唐趦犬a生很大影響,并不意味著這樣的學術成果就值得鼓勵。”蘭迪·謝克曼認為,科研人員發表研究成果時,應選擇一個由現在依然在積極開展科研的同行們來進行評議的期刊。
所以,年輕學者還需要勇氣和堅持。“你對你研究問題的重要性要有信心和信念,而不是僅僅看《細胞》《自然》和《科學》這些期刊編輯們的看法?!碧m迪·謝克曼說。
這場對話活動的主持人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楊衛。他總結說,活動的開展能讓廣大科研工作者堅定信心,激發他們創新的潛能,為他們提供具有價值的經驗、教訓、建議,讓他們能夠繼續拓展思路,建立開放科學,推動科技創新。
本次對話活動由中國國際科技交流中心與中國物理學會、中國生物物理學會、中國電子學會、中國力學學會聯合承辦,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給予特別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