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融通配资,线下配资平台,线上股票配资炒股,10大配资公司

守護國家安全,科技要下好“先手棋”

——寫在第六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下)

信息來源:科技日報更新時間:2021-04-16

    4月15日是《國家安全法》公布實施以來第六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科技在支撐和保障國家安全中的作用日益凸顯。與此同時,作為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科技安全的重要性不容忽視。

  “科技安全是個比較新的概念,可以理解為科技上不受內外威脅的狀態,以及保障科技安全狀態的能力。由于科技具有動態演進性特點,在一定期限內實現科技發展的預期目標,也是科技安全的一個重要內涵?!笨萍疾咳瞬胖行母敝魅侮悓毭?5日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指出。

  2020年底,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堅持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堅持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加強法治思維,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國家安全制度體系,提高運用科學技術維護國家安全的能力,不斷增強塑造國家安全態勢的能力。

  如何加快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在保障科技安全的前提下,更好地發揮科技在生物安全、人工智能等領域的支撐作用,統籌應對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無疑是擺在科技界面前的必答題。

  科技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科技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家安全的重要保障?!标悓毭髦赋?。歷史證明,科技興則國家興,科技強則國家強。當前,科技越來越成為影響國家競爭力和戰略安全的關鍵要素,在維護相關領域安全中的作用更加凸顯。

  2020年1月24日,我國新型冠狀病毒國家科技資源服務系統發布了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成功分離的第一株新冠病毒毒種信息和電鏡照片。這是公眾第一次真真切切看到新冠病毒,而對全世界的科學家來說,這些重要的信息和數據是他們開展研究、支撐后續抗疫的前提。

  “生物安全領域的科技創新,不僅決定了我們應對生物安全事件的科技水平,也決定了我們參與相關國際事務的底氣。”中國工程院院士、醫學微生物學家、傳染病預防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徐建國以生物安全領域為例說道。

  “最近的新冠肺炎,以及此前的包括埃博拉病毒感染、非洲豬瘟、草地貪夜蛾等在內的重大新發突發傳染病、動物疫情、外來生物入侵等傳統生物安全威脅不斷加劇,同時,網絡生物安全等非傳統生物安全風險也不斷顯現?!痹谛旖▏磥恚锇踩{正在成為影響國家安全、國際局勢穩定的新變量。

  去年初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明確,要從保護人民健康、保障國家安全、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的高度,把生物安全納入國家安全體系,系統規劃國家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體系建設,全面提高國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

  “事實上,生物安全不是某一個領域或學科的事情,而是涉及多領域、多學科的系統工程?!毙旖▏f,要更好地捍衛生物安全,還需要在提升科技創新能力上下苦功夫。

  自主創新夯實科技安全地基

  “加強科技安全,一方面要加快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壯大科技實力,維護科技自身安全;另一方面,要充分應用科技實力,為保障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提供強大的科技支撐?!标悓毭髦赋?。

  早在2016年,科技部就啟動“生物安全關鍵技術研發”重點專項,開始系統部署生物安全領域的關鍵技術研發工作。徐建國認為,應以此為基礎,借鑒此次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經驗,進一步培育和壯大生物安全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在構建國家生物安全體系的進程中,高級別的生物安全實驗室是科研人員開展科研、生產和服務的重要科技支撐平臺。

  2018年初,武漢國家生物安全(四級)實驗室正式投入運行,成為我國生物安全防護等級最高的綜合性技術平臺。該實驗室在新冠病毒肺炎的科研攻關上發揮了重要作用,為疫情期間的科學研究、疫苗開發、生物醫藥篩選等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資源。

  在徐建國看來,此前,我國科學家在重大新發傳染病防治、防范外來物種入侵等方面有較好的科研積累,但從國家安全的角度來系統研究部署生物安全和安保問題,才剛剛起步。未來要加大投入,組建國家實驗室等平臺,穩定支持、培養一支高水平研究隊伍。

  超前部署應對產業變革挑戰

  科技創新在推動生產力跨越式發展、實現經濟強勁增長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被各界寄予厚望。

  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知識產權所發布的報告顯示,我國自主研發人工智能技術在疫情防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截至2020年10月,我國百度、騰訊、浙江大華、平安科技、清華大學、國家電網等創新主體在疫情防控相關人工智能技術方面申請專利共達3036件,分布于疫情監測、防控救治、資源調配等領域。

  “在科技發展急劇變化的時期,科技安全面臨的風險最為集中??萍几锩彤a業變革所帶來的風險,是科技安全面臨的最大挑戰?!标悓毭髡J為。

  在陳寶明看來,科技作為一個系統結構,其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能力或者根據發展需求及時進行高強度轉換的能力,是應對風險的關鍵。能夠適應就意味著不斷增強和改良,不能夠適應則會出現內部結構受影響,甚至被替代。

  挑戰同樣也是機遇?!澳壳罢幱趶男畔⒒蛑悄芑鐣焖俚臅r期,人工智能領域的競爭逐漸將由產業前階段發展到產業中階段,可以說,我們基本上和其他國家處于同一起跑線上。相較PC時代,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我們和國外差距相對較小?!敝袊茖W院自動化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徐波認為,如何去抓住這個難得的機遇期超前部署,在面向未來的智能化社會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競爭上拔得頭籌,對科技安全乃至國家安全來說也都是非常關鍵的。

  “具體而言,人工智能領域基礎軟硬件的研發,比如神經網絡處理器和人工智能基礎算法,建立在神經網絡處理器上的跟算法結合的基礎軟件的開源框架等等,都是構建智能化社會的基礎,也正是未來產業競爭的焦點。未來,人工智能將和人類社會深度融合,加強自主可控的人工智能軟硬件的研發顯得尤為重要。”徐波進一步分析道。

  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廣泛使用,隱私保護和個人信息安全問題也日益突出。陳寶明認為,作為科技安全的重要一環,對科技發展以及科技應用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應進行有效控制,確立對新技術新產業發展的倫理等監督評估機制,防止技術謬用和濫用的風險。


相關推薦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