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簡稱AI),它是研究、開發用于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近年來,在大數據、算法、自主學習、深度學習、傳感器等軟硬件演進基礎上不斷實現革新。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興起,人工智能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是推動我國科技跨越發展、產業優化升級、生產力整體躍升的重要戰略技術。2021年10月18日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同產業深度融合,加快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企業和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
對于文化產業而言,實現與人工智能的跨界融合,其影響將是巨大而深遠的。人工智能將為文化產業科技創新帶來全新引擎和不竭動力,激發文化產品的多元化、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產生全新的文化創意業態和模式,從而推動整個產業的重塑和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如何利用人工智能賦能文化產業,將成為我國文化產業發展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福建作為習近平同志關于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論述的重要孕育地和實踐地,在利用人工智能賦能文化產業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和條件。首先,從產業基礎看,福建是全國6個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之一,一直著力于構建高技術企業成長加速機制。2022年福建省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截至2021年,全省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6485家?!陡=ㄊ 笆奈濉睌底指=▽m椧巹潯分械臄祿@示,全省數字經濟規模達2.01萬億元,占全省GDP比重為45.7%。人工智能產業作為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正成為數字福建發展的強勁引擎。其次,從政策支持看,近年來,福建省政府出臺一系列相關政策推動文化產業發展,其中多次提到科技創新與文化產業融合的政策導向?!陡=ㄊ窠洕蜕鐣l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推進數字經濟創新發展,加快數字社會建設步伐,提升數字政府建設水平,營造良好數字生態”。2021年11月印發的《福建省“十四五”數字福建專項規劃》提出,推動建設“海絲核心區數字文化長廊工程”。再次,從發展經驗看,福建省經過多年的探索,在數字文化建設方面積累了一定經驗,如應用先進科技手段,在文物展覽展示和管理上、在非遺數字化保護上、在不斷創新“閱讀推廣+”模式上、在培育文化產業新業態以及在推動公共文化資源數字化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形成了以福州、廈門、泉州為中心的數字文化發展核心圈。此外,福建省悠久的歷史、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和蜚聲海內外的多元文化以及獨特的區位優勢,都為人工智能賦能文化產業提供必要的創新元素。
然而,從整體上看,福建省在推動文化產業,尤其是在人工智能賦能文化產業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和挑戰:一是產業政策亟待完善。從目前產業政策看,主要有兩條線,第一條是包括人工智能在內的數字化建設政策,第二條是文化產業政策。兩條線雖說也有交集,但在如何促進二者深度融合方面,缺乏相關的指導性政策和保障措施。從我國目前出臺的政策法規看,更多聚焦在產業層面與技術層面,尚缺乏對社會問題與人文倫理的關注。二是發展狀態亟需提升。從目前發展狀況看:一方面,福建省數字文化產業主要還處于運用VR、AR、3D裸眼等現代科技手段,加大數字創意產品開發、生產和服務的階段,尚未較大規模地利用人工智能實現文化大數據的識別、挖掘、加工與深度利用,重塑文化產業的業態與價值鏈。因此,文化創意產品多呈碎片化狀態,產品在內容、形態上的創新度低,同質化、低質化特征明顯,個性化的產業屬性也無法充分實現,缺少標志性的文化創意產品。另一方面,福建省人工智能產業在核心技術、關鍵共享技術和創新平臺建設等方面還存在不足,這也限制了其在文化產業的應用和融合。三是資源整合能力不強。福建文化產業在整合文化、科技、人才等要素資源方面還有短板,難以形成文化性人才、文化性科技、文化類項目等;策劃、包裝、營銷文化創意產品的能力不強,加之相關產業間缺乏高效互通的對接平臺,社會交易成本較高,使得福建豐富的文化資源稟賦未能高效地轉化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文化創意產品,未能形成推動文化產業發展所需的強大動能。四是專業人才匱乏。首先是人工智能人才的缺乏。其次是文化產業人才缺乏。傳統的院校式人才培養方式與產業需求存在差距,文化產業人才特別是高端人才匱乏的問題在短時間內難以改善,成為制約福建文化產業發展的一大瓶頸。最后是人工智能文創人才緊缺。人工智能文創人才既要了解人工智能的技術與應用,也要熟悉文化產業的創意性與文化性,還要深諳人工智能與文化創意交融的社會性與法律性,其復合型、綜合性更強,對于福建乃至全國而言,都顯得更為緊缺。
與自身擁有的優勢條件相比,福建省文化產業的發展還不夠理想。在未來的競爭發展中,人工智能無疑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戰略抓手。因此,在如何促進人工智能賦能方面,福建文化產業要未雨綢繆,統籌考慮,才能贏得先機。
一是增強技術裝備創新能力。人工智能時代的文化產業勢必要成為科技前導性產業,技術裝備創新是文化產業從遮蔽到解蔽過程的必要條件,是激活產業發展的原生性動力。對此,福建省要繼續深入貫徹實施《關于推動新一代人工智能加快發展的實施意見》,在人工智能產業核心技術攻關、創新平臺建設、產業布局、示范應用、創新企業和創新人才集聚方面要取得重大進展,力爭實現在2025年建成全國人工智能產業應用示范區的戰略目標,為人工智能技術在經濟社會各領域得到深度融合和推廣應用奠定堅實的基礎,從而也為人工智能賦能文化產業提供有力的技術保障。
二是提升文化內容創新品質。文化產業的發展主要建立在優質的內容之上,人工智能賦能后的文化產業,文化內容創新仍然是其立身之本和靈魂所在。為此,要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對福建當地豐富文化資源和文化內容進行激活和重塑,提高內容創新的高效性與精準性,探索差異化發展道路,避免重復建設和無序競爭,提升區域文化創意品牌價值。要對人工智能的應用與用戶平臺數據信息進行深度挖掘,反哺內容生產和創意的優化,建立起內容生產、平臺分銷、用戶消費的非線性關聯的關系網。要將主流倫理價值嵌入文化內容創新過程中,推進人工智能的“人文”化;在核心價值維度,遵循機器道德、機器倫理和國家主流價值的一致性,利用人工智能凝結社會共同體的價值共識,形成主流價值的包容力、吸納力、整合力,并與新興的智能文化高度融合,共生共長。
三是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復合型人工智能創意人才的集聚決定了文化產業的發展潛力、未來空間乃至產業發展的高度與層次。為此,要研究面向相關領域高層次文化創意人才的引進措施,建立健全人才引進培養工作機制,完善人才評價、流動、獎勵政策,引進一批在全國有較大影響的文化創意大師和領軍人物;充分利用產學研各方的資源,建立文化創意人才培養基地,以“高?!髽I”交叉培養、崗位輪換訓練等方式,為文化產業培養出更多的高端人才和復合型人才,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創意型人才隊伍培養梯次結構;在創意人才培養上給予更多的經費支持,并為創意人才提供創意產業創業教育、創業投融資等服務,以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
四是完善相關政策措施保障。人工智能賦能后的文化產業勢必面臨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但可持續性的發展必須要有政府配套的產業政策和管理機制進行引導和規范。為此,一方面,要加快出臺一系列扶持性的政策措施,如支持人工智能賦能文化產業發展優惠的稅收和財政政策、建立健全人工智能賦能文化產業的投融資體系等。另一方面,要加快出臺一些規約性政策措施,如完善數字內容以及原創設計的版權和知識產權保護法規,制定人工智能監管與人工智能責任的規范制度,出臺培養公民大數據意識與關注數據權利的制度,出臺人工智能參與文化生產和傳播的法人資格、著作權的定性與價值倫理的相關制度。此外,要針對人工智能給文化產業發展帶來的文化技術倫理以及其他新問題、新情況,制定相應的政策措施。
[作者為福建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福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本文系福建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2021年重大項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研究”(FJ2021XZZ007)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