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福光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福光股份)調研時,強調“抓創新不問‘出身’,只要能為國家作出貢獻,國家都會全力支持”。習近平總書記這一重要理念,為福建持續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一年來,全省科技系統認真傳達學習貫徹,積極總結推廣福光股份創新發展成功經驗,持續推進體制機制創新,最大限度釋放和激發全社會創新創業創造活力。
不拘一格的福光創新之路值得學習借鑒
福光股份成立于2004年,從一家瀕臨倒閉的國營小廠發展成為全球重要光學鏡頭制造商,福建首家科創板上市企業,先后榮獲“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等榮譽稱號,其不拘一格的“抓創新不問‘出身’”的創新之路值得學習借鑒。
首先,倡導“平等多元”的創新價值理念?!耙换í毞挪皇谴?,百花齊放春滿園”。福光股份堅持工藝和研發創新并舉,讓工人和研發人員擺脫“身份焦慮”,站上了同一跑道,鼓勵創新不以崗位為界,允許多重激勵疊加,形成有競爭力的薪酬體系,調動各方積極性。
其次,樹立“以貢獻論英雄”的創新評價導向。福光股份旗幟鮮明地提出職位能上能下、工資能高能低、人才能進能出的“三能”原則,建立健全以創新能力和創新成績作為評判標準的創新評價制度,最大限度激發全體員工的創新創造活力。
第三,弘揚“敢為人先”的創新文化精神。福光股份通過混合所有制改革,形成民資、國資、核心員工共同持股的股權結構。作為大股東的國有資本堅持管資本原則,充分授權,不介入日常生產經營。民資股東將市場化機制充分融入福光發展基因,提高決策效率,在技術研發上搶先機,迅速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
福建具有抓創新不問“出身”的堅實基礎
長期以來,福建堅持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引領全面創新,開展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和實踐,為創新不問“出身”的深入踐行奠定了堅實基礎。
1984年,福建55位廠長經理聯名發出《請給我們“松綁”》的呼吁信,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給福建企業家回信,肯定1984年的呼吁信是經濟體制改革的一段佳話。
2002年,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同志從晉江發展的實踐中提煉出“晉江經驗”,其核心要義就包括改革創新和全面發展,體現了對各類所有制企業一視同仁、注重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時代精神?!皶x江經驗”的探索實踐為踐行創新不問“出身”提供了豐富的經驗借鑒。在科技界,也培養出了“草根”出身的水稻育種專家謝華安院士、生物醫學專家夏寧邵教授等,成為福建科技創新的領軍人才。
2016年以來,隨著福廈泉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國家創新型省份相繼獲批建設,福建堅持以用為導向,先行先試,實行多項創新政策措施,為踐行創新不問“出身”奠定了良好的發展環境。目前,福建高新技術產業化效益指數位列全國第4位,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指數和科技創新環境指數均居全國第9位。
多項硬核措施讓抓創新不問“出身”落在實處
一年來,福建科技系統積極踐行抓創新不問“出身”的重要理念,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高質量發展第一動力源,推出了一系列體制機制改革舉措,全省創新創業創造環境持續優化。
體制機制走在前,讓政策公平惠及各類創新主體。堅持創新不問“出身”,建立“揭榜掛帥”和“賽馬”機制,誰能干就讓誰干。強化科技倫理治理和科研誠信體系建設,為一切敢創新、能創新的創新主體提供公平的競爭環境。持續深化科研項目、機構和人才評價改革,在全國率先出臺省級破除“唯論文”硬核措施,讓有作為的科研人員脫穎而出。
企業培育下功夫,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實施高新技術企業“雙倍增”等專項行動,福建省科技廳與省內16家金融機構開展“科技貸”業務合作,率先實施企業研發投入分段補助,推動以不同所有制企業為重點的各類創新主體加大研發投入。全省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8500家以上,高新技術企業研發投入占全省企業研發投入的三分之二,創造了全省近一半的發明專利,成為科技創新主力軍。
平臺建設做文章,讓共商共建共享成為產學研合作常態。堅持以開放靈活機制建設高水平科技創新平臺,采取省市校(院)、省市(企)等多模式共建省創新實驗室。全省已引進21個重大研發機構,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10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7家,以及省級產業技術研究院、新型研發機構等各類創新平臺上千家。這些平臺建設模式不同、投資主體多樣、運行機制各異,但共建共享的理念貫穿其中,成為科技創新的高地、服務產業的主力,是福建科技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示范。
人才培引出實招,讓福建成為“近悅遠來”創新創業樂土。20世紀90年代發端于福建、推廣至全國的科特派制度,是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時大力倡導推動的一項重要農村工作機制創新。福建不斷鞏固提升和發展,堅持跨界別、跨區域選拔高水平省級科特派,并加大對技能型人才以及省外、境外科特派的選認力度,實現三產協同發展。出臺促進高校、省屬科研院所創新發展和科技成果轉化綜合試點等政策措施,以松綁、放權為重點,激發科研機構和人員創新創業創造活力,建立健全科技人才分類評價體系,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