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納大學抗生素耐藥性研究專家阿德沃阿·帕迪基·納蒂在2021年雨季感染了細菌,導致扁桃體腫脹。在此之前的一年,她也出現過同樣癥狀。兩次感染都發生在雨季。在這個季節里,高濕度和水分會刺激微生物生長。醫生給納蒂開具了抗生素,但這些藥物不起作用,因為細菌已經產生耐藥性。隨后納蒂的扁桃體腫脹得越來越厲害,幸好兩種抗生素攜手治好了她的感染。
納蒂的遭遇,是氣候變化和抗生素耐藥性蔓延這兩大“殺手”聯合導致的。中國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楊廉平對科技日報記者強調稱:“深入探究氣候變化與抗生素耐藥性之間的關聯影響是非常迫切且重要的研究議題。建立全球性的耐藥菌監測網絡,實時監測耐藥菌的分布、傳播和變異情況至關重要”。
抗生素耐藥性與日俱增
英國《自然》雜志的報道指出,對抗生素產生耐藥性的細菌不斷增加。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進化生物學家帕梅拉·耶解釋稱,關鍵問題是抗生素經常被濫用。細菌會通過DNA突變對抗生素產生耐藥性。這些突變會改變細菌的細胞壁,使細菌擁有分解抗生素或將其泵出細胞的能力。
此外,使用錯誤的抗生素來治療感染,或者使用了正確的抗生素,但劑量不足以殺死微生物。微生物將有更多時間繁殖、進化或傳播耐藥性。
氣溫升高或是“罪魁禍首”之一
現在,不少科學家正在研究氣候變化導致的氣溫上升是如何影響抗生素耐藥性的。
2022年11月,楊廉平及同事首次報告了3種重要的耐藥菌(耐碳青霉烯的鮑曼不動桿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銅綠假單胞菌)與室外氣溫的關聯情況。結果顯示,平均氣溫每升高1℃,耐碳青霉烯的肺炎克雷伯菌、銅綠假單胞菌的檢出率分別增加14%和6%。該團隊2023年發表的系列研究成果表明:平均氣溫每升高1℃,耐第三代頭孢菌素的大腸桿菌、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藥性會分別增加2.7%、4.7%;耐碳青霉烯的大腸桿菌的耐藥性會增加32.9%。
“氣候變化與多種耐藥菌之間存在關聯影響,協同應對氣候變化和抗生素耐藥性是當務之急。”楊廉平表示。
加拿大渥太華大學微生物學家德雷克·麥克費登團隊也曾發現,美國41個州和歐洲28個國家的平均最低氣溫升高與抗生素耐藥性增強有關。細菌在溫暖的環境中比在寒冷的環境中更容易共享基因,包括產生抗生素耐藥性的基因,從而加劇了抗生素耐藥性問題。
極端天氣“助紂為虐”
楊廉平解釋稱,隨著全球氣候進一步變暖,極端天氣發生頻率增加,會導致細菌的基因發生變化,促使細菌對抗生素產生耐藥性。
在2018年開展的一項研究中,帕梅拉團隊讓在41℃下生活得很好的大腸桿菌在44℃或12種抗生素下生長。結果表明,在極熱或極冷條件下進化的細菌,可能對某些抗生素更具耐藥性。
韓國巴斯德研究所微生物學家姜順金指出,極端溫度也可能改變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模式,加劇耐藥性的傳播。當氣溫很高時,人們更愿意在室內,人與人之間的密切接觸為抗生素耐藥性的出現及傳播提供了“溫床”。
應對耐藥性刻不容緩
為應對抗生素耐藥性,人們需要改善清潔水和衛生設施,并提高正確使用抗生素的認知。
一些嘗試取得了成功。黎巴嫩傳染病科學家蘇哈·坎杰及同事2018年開啟一個項目,教導醫生如何減少碳青霉烯抗生素在醫院的使用。結果顯示,當地對碳青霉烯產生耐藥性的鮑曼不動桿菌的感染率,從項目開始時的81%降至2020年的63%。加拿大公共衛生署的史蒂文·霍夫曼強調,各國還需采取更強有力的行動,例如制定一項應對耐藥病原體的國際條約。
楊廉平建議,將人類健康、動物健康和環境健康視為一個整體,綜合施策。在人類醫療領域與動物養殖領域,應嚴格控制抗生素的使用。此外,還要加強環境保護和治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