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穩妥有序開展以鄉鎮為基本單元的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整合盤活農村零散閑置土地,保障鄉村基礎設施和產業發展用地。
位于福建省東南部、被稱為“魚米花果之鄉”的漳州,農業一直是產業的“重頭戲”。然而,有一些土地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一度陷入了低效益的“沉睡”模式。怎么樣讓土地“活”起來?
漳州一些村居通過對土地資源多方位的活化利用,不斷拓寬群眾的增收渠道,夯實產業振興的基礎,為其他鄉村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樣板和經驗。
把“先天短板”打造成“聚寶盆”
夕陽映照在連片的魚塘之上,成群的麻雀紛飛,在水面激起陣陣波瀾。日前,記者走進漳州市薌城區天寶鎮山美社區,只見78口魚塘平整劃一,成為一道嶄新的風景線。
“這一口口魚塘,以后就是村里的‘聚寶盆’?!鄙矫郎鐓^黨支部書記沈天生介紹,該社區緊鄰九龍江西溪,位于低排干渠下游,是天寶鎮轄區內地勢最低的區域。其中,有620畝的土地位于洪泛區。地勢低帶來的排水難題,成為這片土地的“先天短板”。早年間,村民們除了在這片土地上種植天寶特色的香蕉以外,還開始挖魚塘養殖羅非魚等淡水魚。
然而,好景不長,隨著生豬養殖被清退,再加上香蕉與淡水魚價格走低,靠著這“一畝三分地”已經很難掙錢,越來越多人選擇離開家鄉,外出打工。久而久之,這片農業用地八九成拋了荒。
“這么大面積的連片土地,不利用起來太可惜了。”這些別人眼里用不上的閑置地,在沈天生眼里則是優質的養殖資源??粗鴥H一河之隔的張坑村淡水養殖發展得有聲有色,去年春節,他在山美社區的村民大會上提出了漁業養殖基地項目,并順利通過投票“一錘定音”。
決定了改,怎么改?
沈天生帶著居委會干部對這片地摸底,找到了拋荒原因:以往村民自己挖的土塘十分簡陋,在選址上也沒有規劃,導致道路不通、交通不便;再加上村民養殖的品種多是低價淡水魚,收入自然也就低了。
找到癥結,山美社區馬上行動,委托專業機構進行設計,在620畝的連片土地上,通過規劃修建400畝的養殖池,并建設9990平方米的管理房,以及沉淀池、蓄水池等配套設施;同時,規劃了1710米的水泥道路,將池塘串聯起來,讓每一口池塘都能連通道路運輸。
“項目施工分池塘建設、護坡工程、收集調節池建設、蓄水池建設、主道路硬化及給排水管網建設。相較以往的土塘,新建池塘加深深度,在邊坡用土工布抗滲護坡;給排水管網都采用暗管結構,可以自動排水、進水、除淤泥,實現零污染排放,打造全省高標準現代化養殖基地。”項目建設負責人陳旭旭說,經過改造,這里的養殖池塘從以往的“毛坯房”變成“精裝房”,實現從“面子”到“里子”的全方位升級,可以讓更多高附加值的魚“住”進來。
村民沈龍清主動把自己的一塊地交出來:“把池塘建設好、包裝好,租個‘好價錢’,我們每年也能多一筆收入。”
“以前這里的地,一畝三四百元的租金都租不出去;改造完成的高標準池,一畝租金可達3000元以上。征收涉及的520戶村民以土地入股,按70%的股份拿分紅?!鄙蛱焐o記者算了一筆賬,基地承租出去以后,預計每年可以帶動村民增收1000萬元、居委會增加租金收入100多萬元。
目前,改造工作已基本完成,他正積極對接意向企業,希望在年后引入規模養殖企業,讓改造效益盡快凸顯。
讓東坂河豚“游”得更遠
在山美社區魚塘重裝升級的同時,漳浦縣佛曇鎮東坂村則以河豚這一特色產業為抓手,用“生物手段”讓土地利用增效益。
東坂村河豚可謂名聞遐邇。這個三面臨海的漁村,靠一條河豚“游”出了強村富民的勢頭。近幾年,河豚養殖效益好了,越來越多人擴大養殖規模。如今,全村的河豚產業從業者有近6000人。雖然產業振興氣勢如虹,但養殖用地捉襟見肘和租金水漲船高卻成為村黨總支書記戴慶陽“幸福的煩惱”。
一方面,由于養殖用地飽和,東坂村很多村民只能到鄰村甚至更遠的地方租用池塘;另一方面,村里有很多池塘因為早年間以很低的價格租賃,沒有得到很好的建設、管理和利用,產生的效益也不如預期。
“做水產養殖,價格跟著市場波動。尤其是河豚這種‘小眾’品種,如果錯過了好年頭,很可惜?!笨粗与嗟膬r格一天天走高,戴慶陽對村里的養殖用地進行了重新梳理調整。如今,村里已有超過1萬畝的連片養殖區域。
小村靠海,發展養殖業有著先天優勢。2009年,該村蝦池承包合同陸續到期,村里把集體蝦池以每畝100元的價格分包給全村的22個村民小組,再讓村民小組以3年為期公開招標,出租給本村的養殖戶。
隨著養殖效益水漲船高,養殖池的租金也不斷提升。每畝地租金從原先的幾百元漲到了3000元以上。
地就這么多,怎么才能提高畝均效益?沒辦法增加面積,就用立體生態養殖來補充。在養殖過程中,東坂村的養殖戶經過探索嘗試,摸索出了一套立體生態套養的模式,在同一個池子里,同時養殖對蝦、河豚、花蛤,產生鲇魚效應。活力不高、生病的蝦會被河豚捕食,同時提升了對蝦和河豚的產品品質;魚蝦的餌料殘渣,又能被池塘底層的花蛤吸收,凈化水質。憑借這套純天然的養殖模式,東坂村獲得了農業農村部授予的“健康水體養殖示范區”稱號。
隨著產業做大,東坂村也對養殖池進行了升級。以前的養殖池往往一口都有上百平方米,采用粗放的方式養殖。站在產業風口上,村集體投入資金對6000余畝的養殖池進行改造升級,將以往的大池改成30~40平方米的小池,在提升畝產量的同時,還讓養殖管理更為細致、規范、便捷。現在,東坂村的養殖池租金相比之前又翻了一番。
“只有把體量做大,才能讓東坂河豚‘游’得更遠。”戴慶陽介紹,河豚的養殖和銷售需要河豚魚源基地備案,這需要成規模的產量支撐。下一步,他們將進一步發揮萬畝養殖池的優勢,引入大規模、標準化的河豚養殖企業,通過村企合作的模式,健全東坂村河豚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制度體系,完成雙斑東方豚和菊黃東方豚兩種主要養殖品種的魚源基地備案,讓東坂河豚打開更廣闊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