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宇宙,悠遠而深邃,靜默且神秘。著名哲學家康德說:“世界上有兩樣東西能深深地震撼我們的心靈:一件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準則;另一件是我們頭頂上的星空。”
“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類不可能永遠生活在搖籃里”,百年前的航天先驅、宇宙航行之父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如是說。他多年的研究為載人航天打下了理論基礎。人類探索更為廣闊天地的腳步從未停歇。1961年4月12日,乘坐“東方1號”宇宙飛船的宇航員加加林在太空飛行108分鐘后,安全返回地面,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載人宇宙飛行。加加林成為離開地球“搖籃”進入太空的第一人,西方媒體由此將宇航員的俄文kосмонавт修訂成cosmonaut一詞,并用于新聞報道。cosmonaut成為了英語詞匯表中特指蘇聯宇航員的單詞,蘇聯載人航天技術對世界的影響力得以展現。
無獨有偶,就在加加林完成“零的突破”3周之后,美國宇航員艾倫·謝波德乘坐“自由7號”飛船在地球亞軌道飛行15分鐘,又一次在西方引起了波動。隨后,美國人便以astronaut一詞來稱呼這位進入太空的地球人。然而,這一單詞并不是“土生土長”的英文詞匯,而是由希臘語中的astro(星星)和naut(船員)兩個單詞合成而來,其字面含義就是“星際航行者”。
如今能夠將人類送入太空的不僅僅是美俄兩國,能夠表達航天員之意的單詞也不局限于astronaut和cosmonaut,又出現了一個已被深深打上中國烙印的單詞taikonaut。taikonaut一詞專指中國航天員,taikon來自太空的漢語拼音,naut在英語中代表宇航員這一類人,其構成展現了鮮明的中西合璧語言文化特色。從社會語言學角度分析,taikonaut被西方接受并收錄到主流英文辭典,反映了語言使用過程中社會結構與語境的交替功能,展示了語言作為社會現象縮影的深刻意義,體現了中國國家整體實力及科技影響力的突飛猛進。
查據有關詞典,taikonaut單詞最早于1998年被一位馬來西亞華人提出,而被外媒廣泛使用則是在2003年。2003年10月,中國首位載人飛船航天員楊利偉順利返航之后,美聯社刊登了一則題為“China’s First Taikonaut Safely Returns to Earth”的新聞報道;當年11月,美聯社則針對中國下一步的載人航天飛機發射計劃刊發了另一則題為“China to Send Two Taikonauts Next Time”的報道……在有關新聞報道的助推下,一個嶄新的、融漢語語素和中國民族文化特色的新詞taikonaut迅速進入英語詞匯,成為漢語國際影響力提升的一個縮影。中國人通過taikonaut一詞,向世人展現了我們特有的語言文化,更展示了中華民族科技發展的努力與成效。專門指代中國航天員的英文詞匯的出現,是我國航天事業飛速發展的投影。
taikonaut作為一個在和平年代,在中國改革開放背景下產生的新詞已被世人所接受,成為航天員英語表達家族中的一個新成員。從無人飛行到載人飛行、從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從艙內實驗到太空行走……在逐夢太空的征程中,“神舟”系列飛船13發,13捷,穿梭于寰宇之間,一次次把中國的嶄新高度標記在太空,將中國印記與中國精神留在太空。在璀璨的星光外,在縹渺的宇宙中,還有更多的神秘等待著中國航天人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