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昨日從廈門市疾控中心獲悉,國際學術期刊《感染學雜志》與《信號轉導與靶向治療》近期陸續刊發該中心三篇研究文章,揭示了奧密克戎變異株的氣溶膠傳播能力等新冠相關奧秘。
前期實驗表明,新冠病毒奧密克戎變異株的感染率比新冠病毒野生型高4倍,是德爾塔變種的2倍,比其他變種都具有更高的傳播效率。今年2月,廈門市疾控中心與合作單位在《感染學雜志》發表論文,在全球范圍內首次發布奧密克戎變異株患者在不同病程的呼出病毒氣溶膠載量。研究結果表明,奧密克戎患者每小時可呼出高達1000萬個病毒顆粒,發病早期(發病后1~5天)和中期(發病后6~10天)病毒氣溶膠呼出速率均值分別為5.8×10^7拷貝/小時和4.4×10^7拷貝/小時。個別患者在發病后期(發病后11~19天)仍然維持高達百萬級的病毒呼出速率。
這項研究證實了奧密克戎變異株具備較強的氣溶膠傳播能力,同時提示了潛在超級傳播者的可能性,提示人們在疫情防控工作中預防氣溶膠傳播不可放松。
經過數月的跟蹤研究,今年6月,廈門市疾控中心與合作單位再次發表論文,發布奧密克戎亞變異株BA.1和BA.2患者呼出病毒氣溶膠載量差異,揭示BA.2亞型具備更高的上呼吸道載量和呼出病毒陽性率。論文指出,科研工作者應繼續尋找影響奧密克戎變異株廣泛傳播的多種因素,比如環境耐受性提高、免疫逃逸能力增強和傳播方式多樣化等,為未來疫情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決策參考依據。這兩篇論文,廈門市疾控中心均為第一完成單位。
此外,新冠疫情發生以來,該中心在上級的指導下成立相關科研小組,圍繞病毒監測、疫苗效果和藥物篩選等課題,與其他科研機構、院校等積極開展合作。今年5月,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鄧賢明教授課題組與廈門市疾控中心在《信號轉導與靶向治療》上合作發表研究報告,公布了能夠有效抑制新冠病毒突變體感染的新型磷脂激酶PIKfyve的小分子抑制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