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和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指出,要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貢獻中國智慧,塑造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讓科技更好增進人類福祉,讓中國科技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更大貢獻!
同年9月,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在2021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開幕致辭中強調,科技向善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在要求。
科技向善,即主動利用科技手段解決社會難題,把向善的理念融入到科技應用、產品設計及制造過程,為公共利益特別是脆弱群體(即老弱病殘和貧困人口)服務,追求社會價值創造及社會效率提升。這其中,將科技向善理念融入更多企業的發展過程顯得尤為重要。
企業科技向善包含四方面內容
企業科技向善應主要包含四方面內容,一是科技普惠,即使用科技手段造福更多人群,諸如手機、微信的創新使全民受益。
二是用科技手段解決社會脆弱群體的特殊困難,如使用人工智能技術為盲人設計更為智能的盲杖。
三是關注特殊人群享用新科技時的特殊困難,如專門研制方便老年人和殘疾人使用的手機,或研究方便他們購物的支付手段。
四是不能利用科技手段作惡,避免出現“大數據殺熟”“算法誤導用戶”等現象。
當前,科技向善還沒有成為所有企業的共識。典型的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中,一些企業的創新更多地關注盈利性,從而出現了忽視科技造福更多人群、關懷社會脆弱群體等現象。
在科技應用的最前端關注科技向善
企業怎樣做到科技向善?
首先,企業應將科技向善融入到最基本的經營理念之中。應想到要用科技為客戶創造利好、謀取福利;要為社會創造價值,而不單是為企業自己創造新的利潤。其次,需要在科技應用的最前端關注科技向善。即在新產品研制、新業務開發環節,就應關注科技普惠、用科技手段解決社會脆弱人群的特殊困難、特殊人群享用新科技時的困難等方面問題,以及不同層次的消費者對科技的偏好差異。
我國居民消費呈現多層次、多族群、多樣化的特征,企業應本著科技向善理念,為各層次消費者研制有針對性的創新產品。企業應借助新興科技,專門研制、提供三四線城市和鄉鎮及偏遠地區居民所需要的、不同于大都市和省會城市居民需求的產品及服務。
加強對科技向善的政策性引導
現階段,仍然缺少對企業科技向善的政策性引導。盡管中國科協已做出了相關倡議,但政府監管部門還沒有研究出臺相應的規范性文件。
例如,引導企業披露自己踐行科技向善的經營信息。相關行業協會,也應從行業自律的角度,結合本行業技術、生產、產品銷售及使用的特點,對企業提出科技向善的自律性要求。特別是要通過相關法規、規范的出臺及實施,抑制當下一些企業侵犯個人隱私、大數據殺熟、壟斷數據、算法歧視等現象的發生,以及用普通消費者難以理解的高科技知識忽悠消費者的做法。